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倡议书 > [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的历史

[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的历史

来源:倡议书 时间:2019-10-28 08:02:15 点击:

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人移居海外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 余年。目前,约有480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大州。华侨 华人虽身居海外,却不忘传承中华语言文化。可以说,有华 侨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不同形式的华文教育活动。何谓华 文教育,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定义,狭义的华文教育是指 海外华侨华人在居住国或来中国接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 育,而广义的华文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海外华侨华人而且还包 括非华裔的外国人。若按地域划分,华文教育实际包括海外 华文教育及国内华文教育两部分,前者通常由海外华侨华人 在当地举办,属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是华侨华人所在国教 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后者则是中国面向海外华人以及 非华裔的外国人开展的华文教育,属于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 部分。本文主要讨论海外华文教育,在介绍其历史发展和现 状的同时,对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加以探 讨。

一 海外华文教育是在华侨社会形成后产生的。随着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至明代海外已出现华人社会,主要 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为了解决子女的母语教育问题,当地华 侨社会便仿效国内教育形式,在会馆、宗祠、庙宇等地开办 私塾,教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以及尺牍、珠算等,海外华文教育由此产生。华文学校是华文教育的主 体,最具代表性。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海外华文学校是1690 年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华侨创办的明诚书院。18世纪 下半叶当地华人又陆续创办了江南书院、明德书院等。19世 纪初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也先后出现了旧式华文学校, 如1819年马来西亚槟榔屿华侨开办的五福书院以及同一年 新加坡华侨建立的华文私塾崇文阁都是当地首所华文学校。

其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都陆续办起了华文私塾、书院、义 学等。[1]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到海外谋生的华人日益增 多。其间,西方殖民者大肆非法掠卖“猪仔华工”到南美及 西印度群岛等地做苦力;
北美、澳洲的“淘金热”以及美、 加西部大开发和修建铁路吸引了大批华人前往,其中不少人 后来留在了当地,成为华侨的一部分。尽管当时海外各国大 多推行种族歧视,华人社团不畏强权,通过自筹资金创办华 校,使海外华文教育逐步发展。与此同时,国内洋务运动兴 起,康、梁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救国图存在国 内外开展革命活动。内外压力迫使清政府采取一些新政,如 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取消海禁,改变侨务政策等,并 从关心华侨教育入手,多次派遣官员去海外考察,支持和帮 助华侨兴办学校。1905年后,清政府在东南亚多地设立了劝 学所,屡次派官员赴南洋“查学”。美国旧金山华人社团在 清廷驻美公使的鼓励和支持下,于1888年创办了北美第一所华文学校 - 中西学堂。古巴华侨也于1899年建立了华侨中 西学校。1907年,清廷又任命梁庆桂为学务专员赴北美兴学, 在其鼓励和帮助下,先后有十余所华校成立。到辛亥革命爆 发时,海外各地约有华侨学校100多所。[2] 辛亥革命后,华侨办学热情更为高涨,中国政府也继 续支持华文教育,如设立华侨教育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法规, 兴办侨校等,至二战结束,海外华校已达3,455所,其中仅 亚洲就有3,260所(东南亚2,781所),美洲110所,其余 分布在大洋洲、非洲及欧洲。[3] 华侨教育首先产生于国外, 然后向国内发展。20世纪初,受进步思想影响,许多华侨希 望送子女回国学习。为此,清政府于1906年在南京创办了暨 南学堂,后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此为国内创办的首所华侨 学校。1927年南京政府将其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并在抗战 期间又兴办了3所国立华侨中学和3所华侨师范学校。国内华 侨教育不仅有国家办学,也有华侨捐资办学,特别是闽粤等 省的侨胞在国内捐资办学者人数众多,如留美第一人容闳早 在1873年就筹资在广东香山县南屏创办了甄贤社学(现珠海 市南屏中心小学前身),是海外华侨在国内兴办的第一所学 校,陈嘉庚也先后捐资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4] 二战后,殖民统治土崩瓦解,许多殖民地相继独立。

大批华侨为了生存与发展,先后加入侨居国国籍,华文教育也由早先的外国侨民教育转化为居住国少数族裔的母语教 育,成为当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 国际关系的变化,东南亚一些国家实行民族同化政策,对华 文教育加以限制甚至取缔。如印尼苏哈托执政期间,关闭所 有华文学校并禁止中文报刊书籍出版发行;
菲律宾将所有华 校归菲律宾私立学校教育局管辖,严禁华校名称带有“中国” 或“中华”字样。华校只能在政府规定的课程外开设一门华 文选修课。[5] 鉴于华侨子弟纷纷要求来国内学习,中国政 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先后创办了多所归国华侨补习学校及 工业和农业技术专科学校等,同时还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暨 南大学,1960年又在福建泉州创办了华侨大学。

欧、美、非及大洋洲的华文教育二战后也处于低迷 状态, 如非洲毛里求斯等国家对华文学校采取种种限制,以 致华校生源短缺,被迫关闭。[6] 在欧洲,战争导致旅欧华 侨纷纷回国,原有的几家“中文班”也都停办。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随着港台人移民欧洲,其中不少人进入餐饮业,尤 其是70年代末印度支那半岛难民大量涌入,欧洲华人数量才 明显上升。法、英、荷兰等国的华侨社团先后创办了6-7所 中文学校,但华文教育仍未普遍开展。[7] 在大洋洲,华文 教育起步较晚,迄今不过百年历史。由于澳国政府长期推行 “白澳”政策,限制亚洲移民,至1947年在澳华侨不到一万 人,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华文学校生源枯竭。直至六七十年代澳州开始实施新的移民法及多元文化政策后,华文 教育才得以快速发展。[8] 美国、加拿大政府战后相继废除了排华法案,华人 人口显著增加,但华文教育却停滞不前。战争造成师资流失、 生源匮乏。另外,战后种族歧视的减少、中国大陆时局的变 化以及东西方冷战等使得华侨华人开始抛弃排华时期普遍 存在的侨居心态,转而将所在国视为永久居留地。中文不再 被看作是华人子女今后谋生或回中国求学所必备的技能,相 反,为了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华人家长对其在公立学校就 读的重视程度显然超过对中文的关注,从而导致华校数量减 少及教育水平下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港台及东南亚华人大 量涌入,以及80年代后大批大陆移民的到来,给华文教育注 入了新的活力。周末中文学校(班)应运而生,受到华人家 长的欢迎。据全美中文学校联合会1995年所做的调查,除少 数学校仍保留日常班外,85.2%的美国中文学校只开设周末 课程。[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得到明显 改善, 这些国家先后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限制。目前,马来 西亚是海外华文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具有从小学直至大学完 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全国有华文小学1200多所,华文独立中 学60所以及4所华文大专院校。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泰国90年 代初放宽华文教育后,当地华人社团兴起办学热潮,10年间复办和新办的华校达20多所,其中包括泰国中华语文中心、 东方文化书院、泰华国际文化学院、华侨崇圣大学等,目前 全泰共有150多所华校。[10] 再如印尼,华文教育在长达30 年禁闭后重现印尼社会。除了不少大学设有汉语专业、国民 中小学开设汉语选修课外,各类华文补习学校(班)也遍布全 国。此外,华人社团还兴办了50多所华文、英文及印尼文并 重的全日制三语学校以及多所华文大专院校。[11] 东南亚以外地区也出现了“汉语热”。如中国近邻 韩国,除各类民办中文学校外,许多企业甚至政府机构也办 起了“汉语班”,以提高员工的汉语能力。韩国现有上百所 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来华留学生人数近年来超过日本和美国, 居各国之首。[12]在日本,汉语也成为继英语之后第二大外 语,学习汉语的人数达200万。在欧、美、非及大洋洲的许 多国家,各类中文学校(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海 外华文教育正日趋本土化,溶入当地主流社会,教学对象也 从华族扩大到其他族裔。至2009年,全球有100多个国家, 30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中文系或汉语课程,一些大学还授予硕 士、博士学位。许多国家从中小学就开设汉语课,如美国大 学理事会于2003年底启动AP中文课程 (即学生在高中修读 中文科目,大学承认其学分),有2500多所中学申请加入该 项目。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还把汉语列 入高考外语考试语种。为了加大华文对外推广力度,中国于2004年在韩国首尔成立了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至2010年已在 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700所孔子学院(课堂)。中国 国内对外华文教育规模也逐步扩大,至本世纪初,已有360 多所高校和其他教学机构开设了对外汉语课。来华留学生人 数逐年增多,建国60年来,中国已累计接受来华留学生146 万人次,2008年首破20万,共有来自近190个国家和地区的 22.35万各类留学人员分布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92所 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13] 二 海外华文教育发展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其快速 发展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改革开放和汉语地位的提升。

随着中国 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各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汉语作为沟通交流的重要 工具,其国际需求及商业价值迅速增加。以美国为例,前总 统小布什在任期间,出于国家战略考虑,曾呼吁加强中文和 阿拉伯文等外语教育,而时任美国国务卿赖斯于2006年初在 美国乔治敦大学演讲时也宣称,今后美国的外交人员必须学 好中文,否则在官场上将难以升迁。[14]每年除联邦及州政 府拨有专项外语教育基金外,美国防部门以及在海外有巨大 商业利益的公司如摩托罗拉等也向包括中文在内的外语教 育大量投资,如近年在俄勒冈州学校开展的 “中文旗舰项目”就是由美国防部资助700万美元,以培养“中国通”。

[15] 海外“中文热”也为华侨华人及精通汉语者创造了就业机会。

在马来西亚新山华文小学任教的马来族女教师华蒂雅说,正 是由于懂中文,她在职场上才有了较好的竞争优势。据马中 友好协会资料显示,目前约有16.8万名马来西亚华裔在中国 从事各行各业,包括会计和酒店业等。由于精通中、英文及 马来文等多种语言,他们很容易在中国进军多个领域。[16] 如今在许多国家,连保姆懂中文也走红。如华人保姆在西班 牙大受欢迎,许多雇主招聘华人保姆,就是为了教孩子中文, 而做家务活却成了次要。据纽约一招聘公司统计,自2000年 以来,会说汉语的保姆需求量上涨了10倍。正如法国教育部 汉语督学白洛桑指出的那样,如今汉语已成为一张就业王牌。

[17] (2)国际社会的多元文化政策和对华文教育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各国采取和平发展政策,允许多元文化共存。

许多国家把支持华文教育视为与中国友好交往、促进对华贸 易的契机。新加坡自1979年起,大力推广华语普通话运动, 内阁资政李光耀多次强调华人学习华语是认清自身民族特 性和保持自尊的基本需要,他同时指出,中国的崛起为全世 界带来了巨大商机,新加坡家长不希望子女错过这一有利时 机。马来西亚副总理纳吉2004年4月在视察本国华文小学时 表示,华语已成为国际重要语言之一,学习华语能增强马国 的竞争力,政府承认华小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将继续援助华小,改善其教学设施。在泰国,诗琳通公主学习中文 的勤奋和执着已成为泰国人的楷模。目前全泰开设汉语课程 的公私立中小学有400多所,20多所大学设立中文系或开设 中文课程。此外,泰国皇家教育台还开播了中文电视教学, 使全泰数百万中小学生受益。[18] 美、加、澳等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先后实 行了多元文化政策,鼓励各民族保留本族语言和文化传统。

在加拿大,目前除各类民办华校外,有近40所高校及300多 所中学开设了中文课程。汉语已成为加拿大仅次于英语、法 语的第三大语言。澳洲华文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政府除了 为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提供资金外,自2004年起,每年给华 人办的周末中文学校按学生数每人补助100澳元。如今澳洲 大部分中小学校和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中文课程,周末中 文学校更是遍布全国,仅悉尼就有50多所。[19] 欧洲如英、 法、德及意大利等国的许多大学都设有中文系或汉学院。汉 语也进入了欧洲的中小学课堂,法国教育部设有专门的汉语 教育督学,负责督导全法的中小学汉语教学。此外,像荷兰、 西班牙等一些欧洲国家还为华人社区的中文学校及中华文 化活动提供资助。上世纪末,意大利都灵市华声中文学校举 行新址揭幕仪式时,市议会议长及教育部长都亲临现场祝贺 并剪彩。奥地利维也纳中文学校创办时,奥国务秘书还担任 该校名誉校长。[20](3)海外华侨华人致力于华文教育。二战后,海外华 侨多数入了外籍,心态上也从 “落叶归根”转变到“落地 生根”。然而他们中多数人仍保持中华语言文化传统。中国 的现代化更加激发了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传承的决心。

如旅荷华侨总会负责人说,华人社团把华文教育作为一项重 要任务来抓,目的是不让下一代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东南亚各华人社团和侨领对华文教育也是热情高涨,多年来 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如菲华商联总会长期资助有志于华 文教育的本土青年前往中国高校接受专业培训,并与福建师 大紧密合作,选派其优秀毕业生来菲任教,以壮大菲华文师 资队伍。菲华商联总会名誉理事陈永栽还个人出资建立了菲 最大华文图书馆“陈延奎纪念图书馆”。

[21] 由中国国务 院侨办主管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收到 海内外华人的大量捐款,仅2009年就募集善款2.17亿元人民 币,其中包括印尼华商黄奕聪捐赠的1亿元,这些都充分反 映了海外华人投身华文教育的热情。[22] 海外4800万华侨华人中,约有600万是在中国改革开放 后从大陆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包括100多万各类出国留 学人员,这些人给海外华文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例如,至 2006年澳大利亚华人近67万,由新移民创办的中文学校遍及 澳州各地,周末去中文学校成了华人家长及孩子的头等大事。一位中文学校校长称,他所认识的华人家庭几乎都送子女上 中文学校,如果孩子不会讲中文,家长会觉得脸上无光。[23]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有眼光的华裔父母还纷纷送子 女到中国学习,仅北京就有近90所中小学招收华裔学生。

[24] 华侨大学的王爱平近年对在该校学习汉语的270多名印 尼华裔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华裔家庭对下一代中华文化传承 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受调者中100%知道自己生肖属 相;
绝大多数(95%)出生时就取有中文名字,保持祖姓(中 文名主要在家庭及华人社区使用,法定姓名为印尼文);
100% 看过中医,具有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食物冷热观念;
100%都和 家人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并保留不少的春节传统习俗,如 全家在一起吃年饭、贴春联、拜年及祭祖等;
在人际交往、 礼仪习俗方面也都沿袭中国传统习俗,如以亲属称谓称呼非 亲属的礼俗等。[25] 除东南亚地区有全日制华校外,其它地区的华校多为 业余办学,一般在周末、课后或暑期,租借当地学校教室或 华人社团场所上课。教学内容包括汉语及中国文化(如书法、 历史、武术、民族舞蹈、国画、象棋、戏剧等)。在名目繁 多的华人社团中,中文学校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社团组织之一。

因属非营利机构,中文学校的运行主要靠学生家长帮助。如 美国麻州牛顿中文学校每到周六开课时,其员工大多是自愿 帮忙的学生父母和以前的学生。[26] 再如全美最大的华夏 中文学校2001年以70万美元购得一座办公楼作为校舍,其中90%资金来自家长捐款。[27] 中文学校不仅仅是华人子女上 课的地方,也是家长们的社交场所。在一次采访中,某学生 家长把中文学校比作教堂:我们不信教,不去教堂。每到周 末来中文学校就像上教堂一样。孩子们上课时,我们就参加 自己组织的活动,如学跳舞、练健身操,讨论子女教育、税 收、股票等方面的信息。每个周末我都渴望来中文学校,因 为这也是我与其他华人用汉语交流的唯一机会。[28] (4)中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华文教育 对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和弘扬意义重大,被形象地称为 “留根工程”,中国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国 务院侨办多年来为海外华文学校免费提供汉语教材以及有 关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辅助性书刊、音像资料等。为解决 海外华文师资短缺问题,中国自1987年起向海外派遣汉语教 师,并于2004年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至今 已派出3300多名汉语教师及4000多名志愿者,覆盖近90个国 家的8000多所学校。[29] 国侨办还定期组织专家团赴海外 讲学,并资助海外华文教师来中国接受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

目前全国共建有120多个大中小学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承担 对外汉语培训任务。为增进海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中 国已与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立了近700所孔子学院(课 堂)。通过开展教学和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孔子学院 成为海外了解中国及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场所。[30]此外,国家汉办还为母语为非汉语者制定了汉语水平考试(HSK), 每年在国内外近200个考点举行,1990-2005年参考人数已突 破100万。[31]HSK已成为许多国家衡量学生入学、毕业、企 业录用和晋升的一个标准。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来华留学工 作加大投入,扩大奖学金发放及受益范围,并组织形式多样 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如每年邀请海外学生来华参加夏(冬) 令营和“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以及组织海外华裔 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活动等。

三 尽管当前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诸多困 难和挑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淡化。除新移民外,海外华人 更多的是第二、三代土生华裔。由于受 当地文化的影响,加之多数人对祖籍国没有多少感性认 识,其“中国情结”比起“打江山”的老华侨要淡漠许多。

广东教育学院袁素华等人2008年对来华参加“寻根之旅”活 动的华裔青少年所做的调查显示,生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华 裔新生代与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华人经济实力 较其他族裔更为雄厚的东南亚地区同辈相比,前者拒绝认同 华人身份的比例较大。该调查指出,欧美新生代虽在国籍上已是当地人,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感到被社会边缘化,因 此迫切希望融入主流社会、远离华人圈,其结果是越来越多 的土生华裔游离出华文教育。[32]即使那些入读华校的人, 多数也仅是遵从家长的意愿被动学习。与五六十年代相比, 如今华文教育的对象和教学环境已大不相同,对多数土生华 裔而言,华语已不是其第一语言。中文难学及缺乏实用性常 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习汉语多年仍不会听说读 写者比比皆是。另外,非华裔学生的加入也给华校教学带来 了挑战。华校应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多加考虑, 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融入主流”是当 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海外华校已经 或正在争取所在国政府的认可,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从 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承认,这将有利于他们今后升学和 就业,也势必调动其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华人家庭和社区也 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应坚持和孩子讲中文,鼓励其 多听多看华文广播、电视、报刊等;
社区也应常态化开展丰 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为中文的学以致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澳州一些学校聘请华人社区老人参与学校的汉语教 学活动,与学生结成“对子”练习中文会话,收到较好的效 果。[33] 这一做法值得借鉴与推广。

(2)缺乏适合本土的华文教材。目前海外华文教材 有两大类:一是由中国大陆、港台及新加坡等地出版的教科书;
二是由当地教育机构或华文教师自编或改编的教材。在 教科书选用上,当地老华校多采用印有繁体字和注音符号的 台湾教材,而大陆新移民办的华校则使用大陆的简体字教本。

虽然普通话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日趋普遍,当地主流学校也多 用普通话、简体字及汉语拼音教授中文,但海外华文印刷品 仍以繁体字居多,方言尤其是粤语仍是多数华人的主要交际 语言,因此,在华文教学上,简、繁汉字、汉语拼音和注音 符号以及普通话和粤语并存的局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 时期。尽管大陆港台等地出版的汉语教材不下千余种,但真 正适合本土需求的并不多。不少国家尝试自编或改编华文教 材,如澳大利亚新洲教育部编写供初一年级初学华文的学生 使用的多媒体互动教材。众多华人学校也纷纷自编教材,但 这类教材质量上难以保证,也缺乏统一性。[34]另外,教材 编写内容和体例应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和层次有所差别,要有 针对性,趣味性,插图要丰富美观。云南师范大学杨丽娇2006 年随团赴美考察多所学校时发现,和其他语种的教材相比, 大陆出版的汉语教材外观单调,书中来自实际生活的照片很 少,绘图内容及人物造型也不合乎美国人的审美习惯。[35] 解决本土化华文教材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由国内相 关院校与当地华文教育机构或华人社团合作编写课本,改变 过去单纯由中方专家编写的做法,如近年印尼东爪哇华文教 育统筹机构与大陆侨办及广州幼儿师范学校合作编写了《千 岛娃娃学华语》等教材,[36] 这即可以充分发挥国内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又可以使教材比较切合海外实情。

(3)师资力量匮乏、办学经费不足。随着全球“汉语 热”的升温,各国主流学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课程,导致对华 文师资需求的大幅上升。虽然近年中国派出大批华文教师及 志愿者赴海外任教,但师资仍有很大缺口,仅马来西亚华文 小学每年就缺少2000-3000名教师。此外,华文教师的素质 也亟待提高,很多人语言基础知识不够全面,没有掌握语言 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些人仅是在中国突击学习数月便 匆匆上任。华文教师年龄偏大,所受教育程度偏低是东南亚 华文学校尤为突出的问题,如印尼华校教师多数年龄超过50 岁,且大多没有大专以上或职业师范学历,这与印尼政府长 期对华文教育打压造成师资队伍青黄不接有关。此外,教师 待遇偏低也使许多人不愿当华文教师。[37] 欧美澳等发达 国家的华校教师多由新移民或留学生担任,学历相对较高, 但有汉语教学经验者仅是少数。海外华校多为业余性质,除 少数国家给予一定政府津贴外,办学经费主要靠华人社团募 捐以及学费收入,常常是入不敷出,造成华校师生流失,学 校无法做强做大。如意大利有些有几千华侨华人聚居的城市, 因经费不足,至今连一所中文学校也没有。[38] 虽然不少 华人社团及个人多年来为华文教育慷慨解囊,但单靠捐赠及 微薄的学费收入是难以长期维持学校正常运作的。为解决海 外华校生存与发展问题,一方面中国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包括经济资助以及加强对海外华文教师的培训和学历教育 等,另一方面海外华校应立足本地,多方设法争取社会各界 的支持。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应当是争取得到所在国政府的认 可,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资助。要 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就需 要华校更新办学理念,推进华文教学改革,改变以往传统的 语文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加大现 有师资的培训力度,在引进汉语师资的同时立足于培养本土 教师,多渠道提高华文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有志于从事华 文教育的年青一代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林蒲田. 海外华文教育溯源[J/OL]. 人教网 (http://www.pep.com .cn),2003-1-22. [2][4]马兴中.华侨华文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 暨南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2):125-130. [3][6]耿红卫. 海外华文教育的演进历程简论[J]. 民 族教育研究,2009(1): 116-123. [5][10][14][17][18][21][37]陈荣岚. 全球化与本土 化: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社,2007. [7][20][38]章志诚. 欧洲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J]. 八桂侨刊, 2003 (1):21-28.[8]孙浩良. 海外华文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9]麦礼谦. 传承中华传统:在美国大陆和夏威夷的 中文学校 [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4):55-69. [11]印尼华文发展迅速[N].[新加坡]联合早报, 2010-5-10.《华侨华人资料》 2010(3):
51-53. [12]吕永朝. 海外华文教育蓬勃兴起[J].华人时刊, 2002(5):4-7. [13][29][31]张向前.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 [15][35]杨丽姣. 美国外语教育印象散记 [J]. 语言 文字应用,2006(1):117-123. [16]马来西亚16.8万华裔在中国就业[N]. [美]侨报, 2009-12-23. 《华侨华人资料》2010 (2):73. [19][34]黄磊. 澳大利亚华文教育之现状[J]. 暨南 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4):8-12. [22]张红.华文教育为中华文化“留根”[N].人民日报, 2010-12-14. 《华侨华人资料》 2011(2):49-51. [23]学会中文是一种生存能力[N]. [印尼]千岛日报,2010-1-19. 《华侨华人资料》2010 (2):63-64. [24]海外华裔学生纷纷“留华”[N]. [日]东方日报, 2011-1-13. 《华侨华人资料》2011 (2):61-62. [25]王爱平. 文化与认同:印尼华裔青少年调查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79-85. [26]美国中文学校:华裔孩子的乐园[N].人民日报(海 外版),2011-3-28. 《华侨华人资料》2011 (2):61-62. [27]周聿峨, 张树利. 美国大陆系中文学校的现状与前 景[J]. 东南亚纵横, 2004 (12): 92-96. [28]周敏. 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 冲突[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 (4):24-31. [30]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2010年度报告[EB/OL]. http://www.hanban.org, 2010. [32]袁素华,郑卓睿. 试析欧美华裔新生代文化身份 认同的困惑[J]. 湖北社会科学,2009(8):109-111. [33]艾米. 喜见华文发扬光大[N]. [澳]澳洲侨报, 2011-4-6. 《华侨华人资料》2011(3):48-49. [36]王顺惠 印尼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N]. [印尼] 千岛日报,2011-10-24. 《华侨华 人资料》2012 (3):52-5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