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倡议书 > 未成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研究

未成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研究

来源:倡议书 时间:2019-10-23 08:00:33 点击: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研究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研究 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因此,未 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并不是决定犯罪发生的必然原因。但 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 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 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 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的 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摘 要:
未成年人,教育缺失,关爱,预防 一、前 言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青少年 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动荡性。生理上,性成熟是青 少年期生理发展的最基本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 表现为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两极 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 同伴开放;
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 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 异常问题有:离异家庭儿童品德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亲子沟通障碍、自我中心、心理脆弱、情绪障碍、自杀等。

二、正 文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寻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就来谈一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 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夫 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 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 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种家庭中,尤其 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 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 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 流,误入歧途。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 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 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据 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 养方式不当有关。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娇宠、溺爱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 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 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 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这种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 常的范围内得到满足时,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②简单粗暴 与溺爱正相反,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家长 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 对他们动辄打骂。一方面,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 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 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观念。

③放任自流 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举止采 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 子,极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 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的走向社会, 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 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 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④期望过高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 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 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焦虑不安,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 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
有的甚至做出弑亲等过激行为。

⑤缺乏情感沟通 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 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子女的主动沟通,再加上未成年人 心理上闭锁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 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 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 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 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 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3)家庭气氛不和睦 “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 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

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 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 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 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 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 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 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 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 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师队伍中, 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一种是课堂上可以 讲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这样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权威性,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和对抗情绪,这样就很容易使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 化,而对不良亚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在不良亚文化的吸引和 感召下,形成不良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经过相互 感染和认同,最后堕落为未成年人犯罪团伙。

(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 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课 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 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另外,法制教 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使学生形成与法律 规范的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 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使学生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 行为、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收预防犯罪的效果,反而 让一部分学生由于了解法律规定而钻法律的空子,心怀侥幸, 而走上犯罪道路。(三)同龄群体不良交往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 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 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少数未成年人之所 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是与其未成年同龄群体 的不良交往息息相关的。团伙犯罪一直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 有很高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团伙犯罪道路 的起点。一些被家庭和学校排斥和抛弃的不良少年,在不良 亚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由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来,通过不 健康的娱乐、游荡、交谈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亚文化群体。

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在其专著《模仿规律》中指出:“模仿 的程度,和人与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 仿,即发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强度越大。”他们通过密 切的接触、相互观察和模仿,使得原有的错误的社会意识、 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强化。美国“犯罪学之父” 萨瑟兰认为:“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 用习得的。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的群体中。

这种群体的主要成员是犯罪人所熟悉的伙伴、朋友等。犯罪 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犯罪的技术;
二是犯罪 动机、驱动力、合理化和态度等特定方向。” (四)文化市场的失控 由于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 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等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美 国学者班杜拉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 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 映了一种英雄气概,那些娴于暴力的英雄从未因此而受到法 律或社会的制裁。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 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未成 年人处于求知和学习的人生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 的习得方式就是模仿。这样,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为他 们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 格上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并且残忍、好斗。遇事,头脑简 单,很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暴力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犯罪的成因也会 呈现不同的方式。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都来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国的未成年人才会得到全面健康的发 展。

三、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因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 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运 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 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 成年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再次犯罪比率较高,对未成年人要本着治病救 人的方针,用真诚的爱心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同时加 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帮教工作。司法机关加强回访、 考察,在失足未成年人居住地设置帮教机构,落实帮教措施。

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失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 生活,要积极帮助不起诉、免除刑事处分和宣告缓刑以及被 解除收容教育或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 真正把教育关怀的情感送给他们,使其自我悔悟改造后自食 其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