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助残日 > 加强市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市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来源:助残日 时间:2020-01-18 07:47:23 点击:
近年来,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因气象类自然灾害引发管理危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严重程度愈来愈大。如何未雨绸缪,降低或避免此类灾害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构建**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十分迫切构建**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之所以十分重要和迫切,一是气候变暖,全球灾害发生频繁;二是全国城市气象灾害损失日益严重;三是气象灾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地处太行山中部东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加之冬夏季风交替的不稳定、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气候因子年际变化很大,各种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据记载,**市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气象灾害,特别是干旱和洪涝,历史上出现频率高、影响大,旱涝灾害多年连续发生的情况屡见不鲜,除了涝、旱灾害之外,冰雹、飓风、低温冻害等也曾给**造成严重的损害。1996年8月台风暴雨带来的安全威胁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而发生在1966年8月23日的特大暴雨城市灾害,假如在今天出现后果将无法想象,而这种危害的可能性在四十年后却更大了。另外,由于高温干旱气候引发缺水的潜在危机,也将对**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二、**已经具备了构筑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基础

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应包含天气监测、预报服务、预警发布、法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构筑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条件也基本具备。一是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基本形成。即:以地面自动气象站和自动雨量站为主的中尺度气象监测网初具规模,两个自动气象站可自动进行每小时一次的数据观测和传输,实时采集各地降水、温度和风等要素,乡镇自动雨量站在降雨季节可以实时收集各地雨量情况,分辨率可达到10公里;再是风云二号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组成的卫星遥感观测系统也已建成。二是气象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了以计算机局域网连接广域网和INTERNET网为基础的,基于VAST的气象信息接收系统和基于SDH等网络的气象信息接收发送系统,拥有了完善的通信网络系统。同时,基于宽带通信的省、市、县三级视频天气预报分析会商系统已投入运行。三是气象预报水平有所提高。开发研制了**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等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产品;国内外多种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明显提高;建立了暴雨、台风、寒潮、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主、客观预报方法;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气象次生灾害如空气污染、山体滑坡等预报服务;培养了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较强业务技能的预报员队伍。四是气象预警手段得到加强。电视气象节目内容丰富;是气象信息声讯服务覆盖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小灵通;气象网站已成为重要信息传播平台;平面媒体加了大气象信息发布及气象专业知识的宣传,气象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五是气象法规建设步伐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为气象防灾减灾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城市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尽管我市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构筑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条件也基本具备,但**构筑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还有几点欠缺。即:受限于气象要素观测密度及观测频率的城市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公众及部门气象防灾意识不强;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制度有待加强等。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周密规划,加快气象探测系统建设

首先,完善地面观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增加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布点,填补气象资料空白点,尤其要加大重点区域、旅游景点的布站密度,积累气象气候资料,开展针对性气象预报服务。尽可能增加监测要素,在主要交通要道建立若干大雾和地面温度监测站,开展交通安全监测;在旅游景点和市区增设负离子、酸雨等观测项目,开展环境污染监测。

其次,尽快建成新一代气象雷达。雷达是突发性灾害天气较好的监测手段,由于我市地处中纬内陆地区,夏季降水集中,且突发性灾害天气经常出现,雷达对于实时监测突发性灾害天气和人工增雨防雹指挥具有独特优势,比如对局地暴雨、冰雹等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探测云层强度等,是指挥增雨防雹的必备手段。但我市目前使用的711气象雷达是我国第一代气象测雨雷达产品,属淘汰级,且该雷达目前已严重老化,故障频出,远远不能满足我市防灾工作的要求。特别是根据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布网规划,我市的地理区位在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布点建设中没有优势,从已经建成的多普勒雷达布网情况看,离我市较近的是我省太原和河北石家庄多普勒雷达站,但由于地形影响,使该雷达对**的有效探测能力大为减弱。所以有必要积极争取国家作为补充雷

达监测布点的713数字化天气雷达在我市的建设,以满足我市人工影响天气的需要。

第三,引进风廓线仪,实现高空气象连续探测。风廓线仪的主要功能是获取高空风和低空急流活动特征,能提供高时空密度的气象信息,它可测定垂直风速,对研究小尺度天气、强对流风暴等具有重要价值。当布设在常规探空站之间天气变化敏感的地区,可探测湍流、大气稳定度、中尺度大气运动等,对改进天气分析预报,降低测风成本和提高实效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建立和完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开展风云二号卫星资料的接收应用,做好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开发应用。深入研究开发卫星遥感信息资源,开展对全市生态环境、干旱、火灾、洪涝等灾害的动态监测业务,逐步建立集卫星遥感监测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于一体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

一要建立突发气象灾害短时预警系统。主要是以天气雷达资料为基础的临近预报系统,因为主要是靠外推作预报的,而中尺度天气系统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因此,这种临近预报系统在1小时内最为有效,最长预警时效也只能达到两小时。所以,气象灾害的短时预报必须把雷达资料、卫星资料、自动气象站等资料与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结合起来使用,把监测的优势和数值预报优势两者结合起来。

二要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完善**市主要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汛期气象服务能力。加快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系统、城市积涝预报预警系统和城市重大特发性灾害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灾害气象保障应急能力。建立**交通气象监测服务系统,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能力。完善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气象信息专业服务网络系统,努力提高气象信息的对外辐射能力。

三要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根据气象灾害轻重程度的预测结果,及时完成影像、图标警示信号的制作。建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利用3G等新技术快速传递气象灾害警示信号。利用电视、电台、网站、咨询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还可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经验,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区设立气象监测预警塔,平时发布24小时天气预报,如遇灾害天气则可作为灾害性天气警示标志。亦可利用城市公交移动电视或显示屏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争取最大的信息覆盖面,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

(三)加强立法,规范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根据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设定启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的基本条件。二是确定工作流程及人员,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机制,一旦监测到灾害性天气,相关人员必须以应急预警服务为中心,严格按照流程,全程跟踪,组织做好各项工作,确保通过电话、传真网络多种形式将预警信息和天气实况迅速传递到党委政府的重要部门,尽最大努力将气象灾害信息通过各种传媒家喻户晓。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