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职务犯罪;
危害;
特点;
原因;
预防。
从近年的工作实践看,虽然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搞好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对职务犯罪有充分的认识。职务犯罪是伴随着生产力、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公共权力的产生而产生,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 文化、政治、科技发展的强大阻力,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一、 职务犯罪的内涵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 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 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二)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 1、职务犯罪的主体。职务犯罪为特殊主体,行为人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 通常是指以下几类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中的工作人员;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其它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是 指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人员,如救灾款物和土地补偿费的管理等等)。
2、职务犯罪的客体。职务犯罪侵犯的客体有三个:①侵犯了职务行为的 廉洁性,如受贿;
②侵犯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如贪污;
③侵犯了国家的管理秩 序,如渎职。
3、职务犯罪的客观方面。职务犯罪必须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有必然的 联系,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生的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其职责无关,则不能构成职务犯罪。
4、职务犯罪的主观方面。职务犯罪的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 过失。一般说来。属于故意的职务犯罪有:贪污贿赂类、侵权案件类、渎职案件 类之中的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部分玩忽职守和部分泄露国家机密案件;
属于 过失的职务犯罪有:绝大多数玩忽职守犯罪(除因徇私舞弊而玩忽职守),过失 泄露国家机密罪。
(三)职务犯罪的特性 第一、职务犯罪存在的长期性和必然性。职务犯罪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特有现象,尽管各国的提法不同,事实上自国家出现以来,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各 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有阶级、国家和商品的存在,就会有犯罪的 发生。本人认为属于犯罪范畴的职务犯罪同样如此,只要有国家、商品和收入差 别等因素的存在,就会有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二、职务犯罪的普遍性和群体性。职务犯罪这一社会现象,广泛的存在 于国际社会,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我国的职务犯罪存在于社会的各 个层面和领域:从中央到农村、从行政部门到企事业单位。职务犯罪的侦查实践 还表明,一个地区的腐败风气或一个单位主要领导的道德品质,直接诱发一个地 区或一个单位的群体性的职务犯罪,譬如,宝安国土局系列受贿案、厦门远华走 私案。
第三、职务犯罪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职务犯罪与其它的犯罪相比,具有更 大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其隐蔽性和复杂性表现为:案件不易暴露、举报热情不高、 部分案件证据不多(如贿赂案)、取证难度大、有些案件定性困难(如渎职类)、 干扰性大。存在隐蔽性复杂性的原因是:犯罪主体多为有一定职务的人,大多数 人不敢得罪他们;
犯罪主体通常有较高的智商,心理防线不易突破;
侵犯的客体 多为公有财务,一些人有“与己无关”的思想,不愿举报;
有的案件属于高科技犯 罪,证据不易获取;
有的案件不仅证据少,且暴露时间晚,时过境迁,证据难以 收集;
有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问题,在位期间,他人不易察觉;
裙带关系或“官 官相护”阻挠办案;
侦查部门技术落后、手段不多、措施不力。
第四、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和腐蚀性。职务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对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职务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主要有:动 摇执政党的地位、危及国家的安全、破坏地区的稳定、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职 务犯罪的腐蚀性表现为:毒化社会风气,使人们的精力不是用来搞好本职工作, 而是大搞投机钻营、买官卖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权谋私、结党营私;
腐 蚀人的精神,使人们不是奋发进取,而是道德沦丧、社会奢靡,吃喝嫖赌、追求 享乐。
职务犯罪,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 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二战以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继开始了现代化的 进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困扰他们最甚的问 题之一就是官员的腐败问题。① 二、职务犯罪的原因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 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而究其根本原因则应该是权 力的失控。
公共权力是根据公共意志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公共生活的力量,它是基 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国家产生以来,公共权力主要表现为国家的 政治权力。历史实践表明,无论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统治的国家,都无法做到统 治者全体直接授权各种具体的国家职能权力,而只能经授权程序由部分人代为行 使。②从理论上说,任何授权关系都存在着权力被代行者非合理使用的风险,这 是权力政治学的普通常识。当具体的公共权力偏离了法律规范的轨道,被用来服 务于个人或小集体的意志和利益时,权力通常就处于同授权人整体的意志和利益 相冲突的状态。这时,权力蜕变为个别人实现私欲的手段,成为被滥用的力量。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公共权力即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权力主要是由公职人 员代行的。这种授权关系会不会由于社会制度的先进而自动免除了被代行者滥用 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明确地确认,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公共权 力同样存在被其代行者滥用的风险。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一直 在进行,但是腐败的蔓延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其主要原因就是单纯地打击 和处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力滥用的问题。既然授权关系是必须的,那么为了 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应当对权力的代行者从制度上施以有力的约束和监督。权力 腐败的泛滥说明现行的权力体制对授权后权力过程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还不足,使 得用权人有较大的个人随意行为的空间。而权力失控后,加之经济和社会的诱因, 必然发生滥用的情形,正所谓“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③(一)从政治的层面来看,我国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中所发生的权力失控 现象,主要由于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配置上存在的一些弊端,概而析之,其原因 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党政领导体制中传统的弊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 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为个人领导。“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 然要犯各种错误”。④“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似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 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⑤有些人自恃大权 在握,专横跋扈,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最终滑入腐败的深坑。固然,腐败分子 的堕落有其个人品质的原因,但是他们的腐败活动既然发生于体制内,这就要求 我们必须认真检讨制度环境存在的内在的疏漏。无疑,正是过分集权的体制为某 些掌权的人 提供了自由公用的可能。过大的权力膨胀了他们的个人意志。而且,权力 过分集中还使得纠正权力过错的代价大大提高。在实践中,很多腐败活动在其初 期已被群众发现和举报,但集权体制为其提供了排除障碍的力量,直至违法行为 不可收拾,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害,才受到制止和追究。
其次,权力行使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权力现象的一个客观规律 是,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在失控和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个人的意志常常 会由于没有压力和牵制而轻易地进入权力过程,从而使用权人形成不谨慎甚至是 随意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作保障,权力行为的规范也往往流于形式, 丧失应有的权威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江泽民同志说,权力被滥用而又 得不到制止,往往就会出现大问题。⑥我国腐败现象发生的现实直接地证明了这 一点。虽然在党政体制中有专职地监督各级权力的机构,但监督权和被监督权之 间明显失衡,使得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受到限制。权力运作的规律表明,权力越 大、越关键,就越是应当予以规范和约束。而现实权力体制中的情况却是相反, 权力地位越高,受到的制约和监督却越弱。正因为制约监督不力,才使得某些人 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第三,权利对权力的监控力不足。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人们的参与手段 主要是两种,公职人员依靠公共权力,而公共大众主要运用宪法所规定的权利。
在具体生活中,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民的权利服务的。为了保证权力使用权的合 理正当,通常必须建立和完善权利对权力的监控控制制度,防止权力践踏和侵犯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权利对权力的监控是现代权力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我国,这样的制度尚未健全。权利对权力的制约缺乏有效的实现手段,公民权利 行为组织性差,制度保障也不够。在公职人员的选拔、业绩评估和考察、权力违 法的遏制以及权力受腐败行为侵害的救助等方面,尚未建立起严密的权利参与和 保障制度。例如舆论监督对权力违法乱纪的实际压力还远远不够,群众对贪官的 抨击常常很难转化为组织制度的抨击,从而使得某些握有权力的人无所顾忌。甚 至出现已怨声载道的官员仍然提拔重用的现象。这表明,权力的运用离开了人民 群众权利活动的监控,也必然出现滥用的后果。
(二)从权力的实施来看,公共权力过程中的腐败活动对一个国家的政治、 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致命性的危害。这一过程导致职务犯罪的原因,表现 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权力腐败破坏国家政治和法制的统一,引发和激化社会 矛盾,破坏政治稳定。⑦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整合的进程,它 要求有统一的法制实践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而官员的腐败行为使统一的权力体系 陷入了被各种私欲分割隔离的境地,导致法制权威的极度削弱。近年来行政权和 司法权的职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是一种典型表现。各种滥用权力 的行为侵犯着公民的合法权益,刺激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爆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 政治动荡直接导因于权力的严重腐败。我国过去政治局势的波动也有类似教训。
其次,在经济上,权力腐败制造分配不公,刺激不正当竞争,催发经济利 益的恶性冲突。腐败分子以权创收,以权获利,直接的破坏了按劳分配和等价交 换的原则。而当权力一旦成为交换或掠夺的手段,在为侵犯市场法则却能带来丰 厚利润的特殊商品;
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必然遭到破坏,最终必然造成经济局面 的混乱以及整个社会健康的经济机体的毁损。
第三、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现 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我国社会上近年来泛滥 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同腐败浊流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系。
三、职务犯罪的预防以及控制方略 通过以上对职务犯罪原因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预防职务犯罪应从权力 的监督和制约入手。(一)强化权力制约。这是根本,因为腐败的根源在权力失控,这是制度、 机制的问题。
首先,在战略上大力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如果政治现代化如政治 民主、政治效率、权力结构科学化等没有相应的发展,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就很 可能成为腐败分子饱食的美餐或被其挥霍浪费。
其次,完善权力体制,强化制约监督。腐败表现为权力的滥用,因此应当 在权力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上寻求对策,改善权力动作的体制环境和相关环境。针 对传统体制中过分集权、缺乏制约功能的弊端,主要应做到:①权力体制的改革 应在民主和科学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实践证明,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权力腐败的发 生,通常呈反比关系。尽管民主政治做不到完全根除腐败,但确实可以起到减少 腐败发生和控制腐败规模的作用。权力体制的科学化是指权力的配置和结构设计 要遵循权力活动的客观规律。②改革过分集权的弊端。③建立系统严密的权力监 督机制。
第三,强化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作用。社会监 督是指公民、企事业、社团和其它社会组织依法定权利对公共管理权力进行的监 控和督促。它是权力监督和制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对国家行为的规范 和约束力量。权力腐败损害着社会公共利益,那么,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保卫自身 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必然构成对违法犯罪的有力抵制。
(二)以法治腐,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体来说,反腐败斗 争的法制化应该包括: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完善的廉政法律体系,如反 贪污的立法;
有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强有力的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 如监督法的出台;
有政治上坚定、业务上强、装备良好、反应迅捷的执法队伍;
有领导重视、群众支持、社会形成廉洁意识的执法环境。而其中,主要应该作好 三方面的工作:①继续完善反腐败和廉政立法,一要抓紧制定从宏观上强化反腐 败、廉政建设地位的法律,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⑧的方针取得法律上的保证;
二是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
三要抓紧制定对违法违纪和犯罪的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惩的法律。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保证严 格执法、依法办事,坚持标本兼治方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 作机制。③发挥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
控制方略,有以下两个结论,作为设计职务犯罪控制方略的前提:1、职务犯罪的深层原因决定了其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欲将职务犯罪 彻底消灭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理性的目标应当是将其控制在社会可以容忍的程 序和范围之内。
2、职务犯罪既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而职务犯罪的控制也是 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各种手段综合治理,方可取得最佳的控制效 果。
还需说明,职务犯罪只是一系列犯罪的总称,它本身包含多种不同的犯罪 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职务犯罪应根据其具体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例如 对贪污贿赂罪的控制方法就应当同玩忽职守罪有所区别。这里我们是在总体上探 讨各种职务犯罪的共同对策。
(一)职务犯罪的道德控制 道德控制,是指通过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抵御外界各 种致罪因素的免疫力,以达到所谓的使人“不想犯”的境界,这是预防职务犯罪的 第一道防线。⑨建国之初的50、60年代,我国职务犯罪发案率很低,卓有成效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致使传 统的道德控制有所削弱,出现了所谓的“道德滑坡”现象。与此同时,反腐败斗争 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过分推崇法制的作用,以为只要订立了完备的法律和 制度就能根治腐败,而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道德是软弱无力的。我们认为 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对于法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而言,道德固然是一种“软约束”,但是道 德规范一旦内化为人的信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任何 法律和制度都是靠具体的人去操作的,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低下,再好的法律也可 能变成一纸空文,再严的制度也会被钻空子。从国外来看,反腐工作搞得好的国 家莫不重视对公职人员的道德教育,有的国家在大学乃至中学就开设有关从政道 德的课程,还有的国家将从政道德法制化,如美国在1978年通过的《从政道德法》、 韩国在1993年颁布的《公务员道德法》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德治”是极为 重视的,这在今天仍是有借鉴价值的。我们认为,预防职务犯罪的最佳对策应是 “软硬兼施”,即把道德的“软约束”同法制的“硬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功能 互补,而不是厚此薄彼。⑩ (二)职务犯罪的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就是“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组织到尽可能高的有序状态”,“控制 犯罪的最优方案就是控制社会”。对于职务犯罪的社会控制而言,核心是制度建 设,即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约束权力的运行,这是遏制职务犯罪的根本途径。
如果把道德控制称为“严教”,把司法控制称为“严惩”,那么,社会控制可以称为 “严管”。严教、严管、严惩三者各有侧重,不可或缺,但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严管, 严管的目标是使人“不能犯”,这是治本之策,前些年我国的反腐斗争侧重于“严 惩”,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人们逐步接受了“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的方略,治理腐败的重心开始向社会控制倾斜,这无疑是明智之举。社会控制的 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最关键的有三点: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当前腐败现象大面积蔓延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转轨带 来的社会控制弱化,因此,抑制腐败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速向市场经济 体制的转轨。前几年,“价值双轨制”取消后,猖獗一时的“官倒”现象近乎销声匿 迹,这说明深化改革对于遏制腐败有着巨大作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必须加速政治体制改革,否则会影响整个改革大业的进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限制政府权力的过度扩张,从而为市场和社会 留一个适度的独立空间。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直接干预的减少,必然会带来权力滥 用机会的减少。
二是强化权力监督。首先,要健全权力的内部制衡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 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理顺各权力监督机构的组织和运作体制,以实现 最佳的监督效益;
其次,要完善权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即以权利制约权力,通过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大力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参政议 政督政意识,同时制定法律保障新闻自由,强化媒体对政府的监督;
最后,要实 现权力监督的全程、动态运作,即从权的授予、权力的运行到权力滥用的责任追 究一系列过程,都纳入权力监督网络之中,尤其要严格监控权力授予环节,避免 权力落入腐败分子手中。
三是完善廉政法制。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加紧制订和 完善有关立法,以弥补廉政法制的空白;
同时要特别注重立法质量,我们不仅要 实现廉政建设法制化,而且要使廉政法制走向科学化。
(三)职务犯罪的司法控制 司法控制,是指国家刑事司法系统通过惩罚犯罪与改造罪犯对犯罪实行控制。司法控制是控制职务犯罪的最后屏障,其目标是借助于刑罚的强大威慑力, 达到使潜在犯罪人“不敢犯”的效果。相对于道德控制和社会控制而言,司法控制 比较容易操作,见效也比较快,因此,在实践中倍受青睐,实际上居于犯罪控制 系统的中心。但司法控制毕竟是一种治标之策,它本身存在着被动性(因属事后 控制)及运行成本高等缺陷,因而不能对司法控制的期望值过高。在缺乏道德及 社会控制有力配合的情况下,司法控制所取得的成效很难维持长久。多年来我国 刑事司法系统所发动的多次“严打”斗争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形成 了实践中犯罪量与刑罚量交替上升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但是,不能因 为“严打”的作用有限而完全否定“严打”方针。在当前职务犯罪形势依然严峻的状 况下,继续贯彻“严打”方针以保持对犯罪的高压态势仍是必要的。不过,应当重 新认识、全面把握“严打”方针的确切含义,不能把“严打”简单理解为多判、重判 甚至多杀、快杀。我们认为,严打的准确内涵应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严密立法。我国于1997年修订了刑法典,有关职务犯罪的规定有很大 完善,但法网粗疏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就总体而言,我国刑法具有“厉而不 严”(刑罚苛厉而法网不严密)的特点,而国外立法多采取“严而不厉”的模式。
仅以贪污贿赂罪为例,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死刑,而国外除泰国、韩国等极 个别国家外,一般没有判处死刑的规定,甚至很少有判处无期徒刑的,通常是判 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德国对贿赂罪的最高刑为10年,日本为7年。另一方面, 从贪污贿赂罪的构成条件来看,我国刑法却显得过于宽松,例如贿赂范围仅限于 财物,贪污、受贿罪的起刑线同盗窃罪相比悬殊过大,而且刑种单调,缺乏罚金 刑、资格刑这样针对性强的处罚措施。反观国外立法,大都对贪污贿赂罪的构成 标准规定得极为严格。如德国刑法中的受贿罪,贿赂范围不限于财物,而包括一 切不法利益,无论是既得利益,还是约定取得的利益;
无论是利用现在的职务, 还是将来的职务,都可以构成犯罪,实践证明,适度扩大犯罪圈比单纯加重刑法 量更能取得遏止犯罪的功效,因此,“严而不厉”应是我国刑法今后改革的方向。
二、严格司法。为了有效控制职务犯罪,必须提高刑事司法的效能。
首 先要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当前职务犯罪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期盼 解决的热点问题,它严重败坏了党风,影响了干群关系,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 要因素,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强大阻力。因此,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 坚持重点查办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 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认真查办金融、建筑、海关、人事、司法等领 域贪污贿赂、徇私枉法、买官卖官、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对这些案件要一查到 底,严厉惩处。三、严惩有方。严打之下职务犯罪仍层出不穷,且节节攀升,究其原因是 目前诱发犯罪的动机、条件,还强于制约犯罪的方法和手段。主要表现为过去重 严打、轻预防。事实证明,打击是治标不治本,必须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两手 抓,两手都要硬,确定“重严打,重预防”的战略思想,在战术上充分发挥打击与 预防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作用,来最大限度地遏制职务犯罪活动。应把“严 打”活动常抓不懈,避免“运动化”倾向。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 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工作中,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坚强党委统 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 作中,必须立足于履行检察职能,紧紧围绕检察职权,不能超越检察职权搞预防,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配合和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防 止在工作中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分工和定位,更不能“种了别人之田, 忘了自己的地”。只要我们运用正确有效的手段,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敢于坚 持不懈地同腐败问题作长期而坚决的斗争,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才能 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注释:
①③⑩李键化、周小毛:《 论腐败》,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88页,164页。
②张穹:《职务犯罪概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7月,255页。
④樊风林、宋涛:《职务犯罪法律对策及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1994年1月,167页。
⑤⑨王昌学:《职务犯罪特论》,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233 页,376页。
⑥马关刚:《跨世纪的对策》,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2月,97页。
⑦储槐植:《刑事一体的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79页。
⑧郭星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5月, 57页。
参考书目:
1、刘其田主编:《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版。
2、庞中记主编:《法学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7月。
3、吴汉东主编:《新华文摘》新闻出版社,1998年第三期。
4、刘传成主编:《天津社会科学》,新闻出版社,1998年第五期。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6日。
6、郭印阳主编:《人民检察》杂志,检查出版社,1997年第三期。
7、郑增化主编:《依法行政知识手册》,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18日。
8、许长海主编:《中国检察研究管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3日。
9、王景明主编:《刑法研究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17日。
10、王敏云主编:《中国光彩杂志》,光彩杂志社,2003年第六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