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助残日 > [语言学概论运用能力培养模式问题论文(共3篇)] 语言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语言学概论运用能力培养模式问题论文(共3篇)] 语言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来源:助残日 时间:2019-11-17 08:19:46 点击:

语言学概论运用能力培养模式问题论文(共3篇)

语言学概论运用能力培养模式问题论文(共3篇) 第1篇:问题探究式:“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一、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 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还具有初步的理论运用能力和评判性 思维能力。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来看,“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比“现 代汉语”课程更加抽象。现代汉语是关于学生母语认知的讲授,容易有更多的汉 语感性认知,“语言学概论”讲授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涉及语种较多, 语言现象丰富,更加高屋建瓴,理解和讲授都更加费力。

许多讨论“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文章无一例外地谈到了“讲授法” 的诟病,认为该方法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基于“语言学概论”的课程 性质,为了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教学方式不可或缺。若以讲授为主则现 状往往是: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手酸眼花,头脑昏涨。这 种单向灌输、缺少互动的教学过程,常常让学生疲于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甚至产 生厌烦情绪,无法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批判性思 维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中,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 称PBL)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这种方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 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 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在基于问题学习的 过程中,问题设计、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者反思是增强学习效果的要点。

“疑则思,思则究,究则知”[1](李葆嘉,1985),意在倡导有疑问方 能进一步思考,有思考才能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探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由此,我们把“基于问题学习”和中国传统的“疑思究知”探究精神融合起来,称之為“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

“语言学概论”课程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及语言与文 字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它的纯理论性性质,更强调教学过程不应是一种单纯的知 识传递过程,而应是一次感知、认知、寻求、发现的“探索之旅”。师生之间的合 作关系不应仅限于知识传授,而应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孔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问题探究式的“语言学概论”课堂,借助问 题的展示和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借助学 习材料,围绕教学问题,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等过程,得出问题的结论,并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成就感等美好的心理体验,提高探究语言问题的能力,增强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学生主体的特点 “语言学概论”的授课时段一般为大学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朝气蓬勃 的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感悟能力普遍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热情和思考活力,敢 于质疑问难,敢于另辟蹊径。然而,照本宣科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缺乏激情的 沉闷讲授,都会使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挫伤他们的热情。问题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授课模式从“单向传递—被动接 收”到“双向反馈—互动联系”的转化提供了手段和语境。

(二)课程性质的需要 语言学课程和文学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学课程以具象性、想象力 和审美情趣为特色,“语言学概论”课程抽象性、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年轻学子 对它一开始可能有点茫然,易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满堂灌”,不注意巧用教学 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思考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觉得疲劳,导致上课开 小差,甚至打瞌睡。

“语言学概论”课程围绕语言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等逐层展开,循序 渐进。虽然学生初接触时会感到困难,但深奥的语言理论总是以大量语言现象为 基础,这些语言现象与学生个体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运 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难以理解的语言概念或理论与语言现象相结合加以阐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许多难点就有可能化晦涩为明白。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能否行之有效地贯 彻在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从传统模式的“讲授”角色中走出来, 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教师需要更准确地把 握教材主旨,更深刻地挖掘教材内涵,更丰富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巧妙地进行教 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解难释惑,确保学生经过问题探究后有可能成功地领 悟或“再发现”原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打破学生的盲从(书 本和教师讲授)心理,实现师生学术交流、共同探索的平等对话机制。因此,在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如何做好探究过程中的控制和指导至关重要。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问题设置 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 实际语言学水平备课。在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教师应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自身的教学理论、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相结合, 综合考虑基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的合理设置。

首先,教师对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要有适当的控制。教师要把问 题控制在“形散而神不散”的范围内,既有“中心问题”又有“子问题”,让它们形成 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问题系统;
问题的科学性、探究性及解决的可行性,有利 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在实际教学中, 要防止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和复杂化。因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 技巧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包含许多技巧的活动时需要得到支持,例如:分析 为了理解所要陳述的问题和论点而设计情境;
搜集信息;
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 案;
产生评价方案的标准等”[2]。“语言学概论”涉及的语言知识点较多,比如在 讲授第一章时,可以设置问题:(1)“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人类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是什么?”(2)“你如何看待动物的语言”……这些问题背后实际涉及 语言结构本质的知识点,对其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难度。学生由于好奇、纳闷, 就会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提前探究这些难度比较大的语言知识点,有效避免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排斥性心理倾向。

再次,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来自不同文化区、方言区, 在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母语,学生就会提高兴趣,抽象的知识就会转化成容易 理解的实际语言现象。例如在国际音标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请在 国际音标表中把自己方言中有,而普通话中没有的元音和辅音找出来,并举例说 明其特征。”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深化了对音素发音要领的认识,许多难学难记的 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

(二)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将问题的思考和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师 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螺旋式过程中展开 交流和学习。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伸,从课外延伸向课内深入,尽可能在课堂上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就话题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 开放的学习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形成合作 意识-促进教学相长。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分析语言问题时,要善于在关 键的地方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既不能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又不能点拨 太少,使学生学起来没有难度。例如在探讨“名”“实”问题时,课前给学生提供中 西方关于这一问题探讨的相关指定材料和开放性资料,由课前确定的学习小组讨 论提出观点,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问题讨论时,先请做好准备的同学 介绍分析情况,再请有不同思路的同学充分发表见解,展开多方探讨。在学生讨 论的过程中,适时引导,筛选有效信息,恰当指出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同时, 在学生思路基本统一时,为了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可以抛出棘手问题:人们用 “红豆、黄豆、绿豆、青豆、黑豆”“铅笔、钢笔、粉笔、毛笔”等名称给相关事物 命名,这些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看似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这类语言 符号还有很多,你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思考、准备的基础上, 对这一现象做出解答。通过“名”“实”问题的探究,学生对荀子《正名篇》中“名 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 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表述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在教材重难点之处精心准备,加大探讨力度和深度。落 实重点,解决难点是“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重点和难点知识固 然重要,但学起来相对枯燥深奥,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些知识点之处摒弃陈旧式样,老调新弹,推进思考。通过问题的探究、研讨,营造出新鲜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望的氛围。例如在讲解世界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的 母语是汉语,又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对比:(1)“我 去公园”“她去公园”在英语表达中是否存在词形变化?(2)在汉语表达中是否存 在词形变化?(3)汉语有没有这种语法意义?(4)汉语要表达这种语法意义, 通过什么手段?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学生认识到了孤立语和屈折语的区别。

这样分析、比较、质疑,比背诵语言类型和特征要深刻清晰得多。

(三)问题评价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独 特见解做出中肯的评价,适当表达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这将会增强学生的自信 心和独立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问题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 学习过程教学,这一过程不只是传授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还应让学生掌握如何透 过语言现象观察语言规律的方法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评价时,不仅 要关注学生取得的探究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如何探究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的探究 动机、参与意识、研究方法、合作精神及表达能力等应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

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性见解和创新思路的评价。依据建构主义, 学生在已有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理 解和看法,在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建构方式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 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好学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对那些主动参与意识较差的学生,要尽量肯定合理的部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 自信心,让他们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约翰·洛克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 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
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 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3]。尽管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操作中可能存在这 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探讨,然而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道 路上,是教师为自己设置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问题探究式素养和技艺。

作者:邱雪玫 第2篇: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问题评析“语言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必修课。就学科体系来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很不乐观,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喜欢学。学界对这门课程的教学非常关注,要 求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争论最多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不少 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了很多有益见解,颇有借鉴意义。但批评归批评, 问题照样存在,这种现状令人深思。我们的改革是否脱离了实际?带着这一质疑, 我们对学界提出的种种改革措施和建议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内容方面的问题评析 教材内容方面的首要问题是“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 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这方面批判的声音较多。[1][2]比如:按目前通行的教材,“现 代汉语”是以语言结构要素来编排的,除绪论外,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 修辞(或语用)等五章,而“语言学概论”也有语音、文字、语义、语法、语用等 内容。另外,不少现代汉语教材为了提高理论意识,大量地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

所以,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再开设“语言学概论”课。能不能用“现代汉语” 取代“语言学概论”?该如何看待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呢?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