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 和复杂性的特点。据报道,虽然自2014年起,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了下滑, 但是招生人数依然在增长。2015年全国硕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64.74万人,较 “十一五”末的2010年的53.4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21.24%,由此可见研究 生招生规模在目前仍然是扩张的趋势。
针对不断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和日益复杂的培养模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继对 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由最初的高度集中的一级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二 级、三级分级管理模式,其中三级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为众多高校所采用。
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校(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部)管理为主, 这种管理模式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强些。二级管理模式是学校-院系两级管理, 以院系管理为主。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实质是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把大量 权、责下放到学院(系)和学科两级,通过下放管理权力和相应职责,调整管理权 限,规范管理职能,减少管理职能过于集中的弊端,充分调动学院(系)、学科两 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 用。尤其是第三级“学科”的参与,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执行得更具体、更切实际。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验,谈一下学科管理在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中可发挥的 作用。
一、学科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可发挥的作用 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初的研究生招生宣传、招生目录修 订、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卷阅卷,到研究生调剂复试,直至最后录取,都可包含在 招生工作中。要想切实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尤其是针对本校本专业的本科 生,学科导师与本科生直接面对面授课的机会最多,最适合做好宣传。
导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或者学科在组织学科组导师一起为本专业本 科生开展考研咨询指导时,都可将本学科的亮点与特色宣扬给本科生,包括每个 导师的科研方向、最新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好多本科生会抱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考研观念,对本校本专业老师的科研方向和成果反而可能更不了解。通过学科 的宣传,可以适时地引导本科生准确自我定位,增强报考本校导师的意愿。目前 的研究生招生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 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 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 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由此可见,学科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在学校和学院掌握大方向和原则的 前提下,学科可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对招生专业目 录进行修订,以适应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复试过程是学生与导师直接面对 面接触、了解的最好时机,也是最终确定师生关系的过程。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 定,我校实行双向选择,即导师挑选学生,学生亦有权选择导师。但是这个过程 中,需要学科组的正确引导和协调。
否则,可能会有学生集中选择某几个导师、而有的导师(特别是年青导师) 招不到学生的情况,不利于学科稳定、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学科组提前做好工作 了解学生动向,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学生适度分流;另一方面,督促年 青导师积极主动联系学生,关心学生,“推销自我”,吸引学生报考。在第一报考 志愿不能满足某学科招生生源数量的时候,学校、学院、学科三层面都要积极做 好宣传调剂工作。学校、学院要及时在平台发布调剂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学科 在此过程中,可积极发动导师个人关系,加强与外校导师的联系,广泛接收外校 导师的推荐,扩宽调剂途径。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其他环节,如出卷、阅卷、录取 等,除了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也都同样离不开学科的参与。
例如,学科导师组在出卷时,需要合理考虑试卷的重点内容、题量和难易程度;
阅卷时,需要把握适度的评分标准。
二、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科管理不仅在招生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培养各环节也有其不可 替代的作用。研究生自入学以后,在培养上需要经过制定培养计划、论文开题、 中期考核、论文评审、学位答辩、奖学金评定等众多环节。这些环节有了学科的 参与管理,效率和效果都有显著提高。本文择其中几个环节予以交流。论文开题 是研究生进行 论文开题做的好,研究思路设计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后面的论文课题 研究才可能会如期顺利进展。如何确保研究生的开题质量,对于学科多样化、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仅靠学院层面管理,很难保质保量完成。而具体到学科内部, 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科便于组织专业导师严格把关,及时给研究生提出修改意 见或建议,甚至可推翻不合理开题设计,指导研究生重新设计试验思路,这在初 期可能显得比较麻烦,但是却可避免研究生后期试验过程中走很多弯路,甚至试 验反复修改、时间不足,导致延期毕业的严重后果。
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在 我校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必须经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学位论文送交校内校 外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论文正式答辩。可见仅是论文答辩一个环节, 其实也包含若干分环节。所以要保质保量完成该项工作,迫切需要学科的积极参 与。首先在符合学校、学院相关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学科可视自身具体情况,制 定符合本学科现状的制度和标准,弹性安排答辩时间,联系校内校外相关专家, 严格组织答辩程序,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立在督促研究生努力做好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等 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奖学金的评比关系到每个研究生的荣誉甚至经济利益, 研究生本人,甚至导师都比较重视奖学金的评定,这极大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积极 性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应该说这是设立奖学金的正面导向效应。但是,学院如果 全权组织和掌控奖学金的评定,不给予学科适当的权限,在评选过程容易在学科 间产生各种所谓的“不公”和“矛盾”。但是,如果学院将评优基本原则和优、奖名 额按照人数比例下分到学科,由学科内部自行竞争选拔,不仅可消除学科间差异 性影响造成的“不公”,激励弱势学科发展,还可充分发挥导师的功能,及时调解 研究生间的各种问题,将矛盾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学科内部。
三、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学科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复杂的基础工程,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了学科 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 方面面。学科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学科发展得好,则促进高校的发展;
同样,高校发展得好,将带动学科的发展。因此,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有及 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学科要发展,就要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诚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宏观上离不开学校、学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离不开政策导向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外部因素,仅靠外因发展不了学 科,关键还要看内部因素,看学科自身的发展动力与活力。这就需要学科加强自 身的建设与管理,充分了解自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跨界、提升和整合,充分挖掘院内外、校内外的资源,实现学科交叉 融合、协同发展;加强学术氛围营造,加强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只有学科自身 重视管理和建设,才能实现学科的长足发展。
研究生学位点建设也包含在学科建设范畴。在经历了“十五”之前的学位点 大范围快速增设,搭建研究生教育平台之后,“十一五”以来转为“走内涵式发展 道路”,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 1号)等文件,确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教育部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单位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
评估不合格的学科,终止学位授予权。这不仅要求学科师生注重平时实际 的教育培养质量,更要做好评估时的各项工作。评估内容涉及学科内部师生的科 研、教学、获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工作细致繁琐且要求严谨。仅靠学校、学院 相关负责人一项一项搜集、落实,费工费时,有效的工作方式就是学科主任组织 学科全体师生集中几次“碰头”、讨论、填报,各负其责,不仅搜集数据可靠,而 且效率高,效果好。另外,涉及到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申报、科研平台建设与 评估验收等情况时,也需要积极调动学科力量进行整合,填报材料等,才能获得 有效成果。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环节,学科在研究生的其他培养过程中,如研 究生的考博、就业、创业等过程中,亦可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结合我校研究生管理现状而言,每个学院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人数很少,有 的学院研究生总人数达到近600人,也只是配备一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压 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很多工作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工作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此时,研究生的多级管理模式就极为适宜,特别是学科的适度参与管理,必将极 大缓解这种矛盾。但是,目前关于学科管理还没有相关的制度与明确的责任,需 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作者:盛艳萍 齐宪磊 冯国营 刘敏 李继发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5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