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助残日 > 【区域中小学科研和教研融合新常态的探索】 新常态

【区域中小学科研和教研融合新常态的探索】 新常态

来源:助残日 时间:2019-10-25 07:52:41 点击:

区域中小学科研和教研融合新常态的探索

区域中小学科研和教研融合新常态的探索 “新常态”,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具有超越经济 发展的更全面、更深刻的含义。教育,民生之首,是培养有 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更应该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打造新常态。

常态,与变态相对,意思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新常 态,与旧常态相对。新常态的“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 常态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教育的新常态,应该信守教育的基本规律,回到教育的 本源,当舍弃教育GDP思维,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孩子 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应该进入一种相对理性的状态, 要耐得住寂寞;应该抬头拉车,教育人要做“有思想的芦苇”, 要善于预期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主动去适应……适应教育 的新常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全新的思维去分析, 去研究。因此,呼唤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变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般而言,中小学的教育研究包括教学研究(教研)和 教育科研(科研),两者都是基于对教育教学中问题的研究, 都归于一个“研”字,应该密不可分。但是,在中小学,教 研和科研经常成为不相交、不交融的两条并行线。科研总还 是给人感觉太虚,“在云端跳舞”;教研总还是给人感觉太 实,“在地面爬行”。于是,教研没有了品味,缺了“云气”;
科研没有了根基,少了“地气”。那么如何使科研与教研有 机融合?近年来,吴江区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亲近教师,走进课堂,成长师生”作为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探索科研与教研融合的常态机制。

一、分合有致:研究组织的融合 中小学研究的组织建设是科研与教研融合的基础工作, 完善科研和教研的组织,是融合教研科研的基础性策略。

(一)末端整合式。为使教研和科研有机融合,吴江区 中小学改造末端的教研组、科研组,使其成为“一个机构两 块牌子”的组织。比如松陵一中,把教研组改名为学科组, 由教科室管理;学科组内设立备课组,由教务处管理,其本 质就是将教研组与科研组整合,这样改变了教科室下面没有 “兵”的“光杆司令”局面,科研队伍扩大到全体老师,克 服了少数几个人做课题的弊端。

在末端整合的基础上,我们还积极探索科研和教研组织 融合的运营机制,特别是职能的科学定位,形成真正的合力。

山湖小学将学校原有的教研组转型升级为科研组,相关的工 作会议由教务和教科两个部门联合召开,文件通知联合下发, 研究活动涵盖一般的教学工作研究和课题研究。

(三)跨界整合式。就是突破学科界限,打破原有的单 科范畴,建立更加灵活、开放、动态的跨学科甚至跨学段、 跨校际的研究组织机制。吴江区把“关联”“团队”“共享” 作为跨界研究组织的要素。关联方面,有主题性关联,如以 相近课题或者研究方向为关联组成跨界组,如某某课题协作 组、名师共同体;有学科性关联,如联片(校)研究组;有年龄性关联,如青年教师研究协作组等等。团队方面,主要突 出有共同的意愿和共同志趣。共享则是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区级层面成立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建设与发展中心、名师工 作室、组块教学研究所等。学校则根据研究的实际成立跨界 研究组织,如汾湖实小在“教学评一致性”的主题研究中, 形成了深度发展核心团队、“教学评一致性”课例研究中心、 恒成课程开发中心、评价任务课题研究小组等等,引领教师 在跨界团队中探索、实践,从而把学校的教研和科研融为了 一体。

二、课题导向:研究内容的融合 随着教育科研在中小学不断地深化,课题成为中小学改 革与发展主要手段和举措,中小学大多有核心课题。吴江区 对课题进行了新的审视,以“课题问题化,问题课题化”为 策略,将科研和教研有机融合起来。

(一)自下而上。为使课题接地气,亲近教师,吴江区 各中小学的课题研究正确归位:自下而上,由困惑凝聚成问 题,由问题升华为课题——问题即课题。他们提出“把令人 最烦恼的问题作为课题”“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长久不衰课 题”“把解读教材作为科研的重要课题”“把传统的备课变 为教学设计”。在吴江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即使是 某一个很小的环节都成为课题,如“教学中突发问题的处理” “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导引”“学生开口难的归因和 对策”等等,这些课题从问题中来,从教师的困惑中来,受到教师的青睐。

(二)长短结合。课题研究的周期一般都是以3~5年为 主,周期相对比较长,学校的核心课题(主课题)一般都是 这样的课题,属于长线课题,为使这些长线课题落实,吴江 区把长线课题中的关于教学研究的项目分解出具有“短、平、 快”(研究的角度小、内容实、周期短)特点的子课题、孙 课题,属于短线课题。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或者教师个人研 究这些短线课题,从而使课题“落地”,更使教研活动“上 天”(有理念指导)。吴江还转变区教科室课题审批、管理 的职能,加强对具有微研究特点的学年课题的管理,主要由 教研组(科研组)和教师个人承担,并要求与所在学校的主 课题匹配,研究期限一般一个学年或者两个学年。

(三) 多元分层。要使课题能够融合教研和科研,引导所有的教师 参与科研和教研,那么,课题就要有层次。根据教师的教学、 科研的能力,依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来确定角度的大小,不搞 一刀切。吴江区把教师确定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确定目标, 并依次确定研究的方向或课题:新上岗的教师,组织其学习 教学理论,模仿学科领域比较成功的教学经验,促使其尽快 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的教师,引导其围绕学科建立小课题, 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则着重帮助 其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建立符合其教学个性的课题,通过 教育科研逐步形成特色,努力打出旗帜,帮助其打造教学理 念和教学风格,使其由业务型的“能师”向研究型的“名师”跃迁。

三、虚实相生:研究活动的融合 中小学科研与教研的融合必须体现在日常的活动中,必 须落实在每天每时的工作中。科研和教研各有特点,可以互 补。为此,吴江区各学校的研究活动虚实相生,发挥了科研 和教研各自的长处,弥补了各自的不足。

(一)组合式。就是在教研活动中增加具有科研特点的 活动,把科研和教研活动融合起来。比如盛泽实验小学把读 书、演讲、磨课、磨文结合起来,作为教师的新四项基本功。

从视角看,读书、演讲侧重在虚,磨课、磨文侧重在实。而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课三磨、一文三磨也虚实相生,相 得益彰。他们的一课三磨是一个学科教学团队围绕一个教学 课题(课文或问题),经过多次集体研讨与实践研磨,获得 课题实施(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与 教师的专业成长。“一课三磨”,是教研活动,但是他们用 科研的方式解决教学的难题,研磨出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创造出的是教研与科研的统整型实践。一文三磨中,磨文的 素材源于磨课中的上课体会、外出听课心得等,从学期初布 置,结合每月课题随笔的点滴积累,到期末整理成一篇有质 量的教学论文。磨的流程是:一磨——先自我“磨”,交流、 修改;二磨——教科室评选、修改、审稿,择优刊登在校内 刊物《舜湖教育》上;三磨——学校请专家指点,从选题、 构思、行文等方面再仔细推敲,反复修改,成文参评或者发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科研和教研有机融合在一起了。

(二)风暴式。吴江区中小学把头脑风暴式的活动作为 学校教研和科研的基本活动,实现虚实相生。譬如汾湖实验 小学在“教学评一致性”主题研究过程中,组织“教学评一 致性”的主题教育沙龙,让教师在活动中经历思维的碰撞;
举办“教学评一致性”汾小讲坛微型报告,让教师在汇报中 总结提升对主题的理解。他们的沙龙和微报告,提倡自由发 言,任意想象、尽量发挥,因此能启发人推导出好的观念。

(三)项目式。就是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开展虚实相生 的研究活动,比如震泽中学开展的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 项目就是这种类型。这一项目涵盖了教师学术共同体、研究 性学习中心组以及教学类与教科类各级骨干教师,主要通过 完成“三个一”工程来实现,即承担一个微型课题,撰写一 篇研究论文,开设一节教学研究课。同时,引导教师做好选 题——行动研究——文稿构思——课堂实践等几个研究环 节。这样的项目引领既心在云端,又脚踩大地,教学研究科 研化,科研课题问题化,改变了传统的教研、科研两张皮的 现状。

四、你(我)中有我(你):研究方法的融合 从方法角度看,科研与教研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各有规 律和特点,吴江区通过方法上的互为嵌入,使科研和教研你 中有我,不分彼此。

(一)在前延后拓中嵌入。无论是教研还是科研,在研究的方法上,吴江区注意突出“主题”“过程”等要素。就 是以主题来统领,注重研究的过程。这方面,区教研室在教 研活动的科研化上做好示范,各科教研员探索实践了“前延 后拓”式教研,在教研活动中嵌入了科研。就是以现场研究 活动(一般是听课评课活动)为中心,活动向前延伸,向后 拓展。就是让每个参与教研活动的人活动前“有备而来”、 活动中“全心投入”、活动后“再三反思”。其过程为“明 确主题——学习研究——现场研讨——反思与行为跟进”, 其间把课堂观察、教学反思以及行动研究等科研方法嵌入。

(三)在即时研究中嵌入。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教师的 研究是随时性、即时性的。因此,吴江区着重开展微研究的 实践,微教研以其微小的主题、适性的方法、简约的过程, 解决教师教学中的一个个烦恼问题,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聚沙成塔。松陵一中要求教师把每个微主题看成是信息丰富 的“全息胚”,在活动中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能够一叶知 秋,一管窥豹,敏感地捕捉小问题,发现小问题背后的大规 律。引导教师把“教室”变成“探究室”,把“办公室”变 成“讨论室”,教研活动由固定时空向开放时空极大延展。

这样的微研究中,细节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嵌入,教师如 蚕食桑、如蜂酿蜜,慢慢提升和成长。

此外,吴江区还通过改进评价,把科研与教研的融合作 为重要指标列入对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指标,还设计了教师研 修手册,除听课评课、学习理论外,还有课题方案的设计、课堂观察的记录、课例研究的反思等等,从形式上引导教师 把教研和科研结合起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