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助残日 >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式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刘易斯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式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刘易斯

来源:助残日 时间:2019-10-24 07:58:22 点击: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式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式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启示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实 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限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客观存在,劳动力 转移一直是困扰我国民族地区综合发展的一个难题。“刘易 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式作为解释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 均衡发展的重要理论模式,其对于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劳动力 转移问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和 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 式理论基础上,同时结合我国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如何 优化我国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提出了几点思考。

摘 要: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
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 一、“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刘易斯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 (1)二元经济结构假设——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个明显特征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存 在——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需要明白的是,刘易斯所假设 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现实的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式两码事。根 据这个假设,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组成了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总体部门。这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生产规 律,也决定了它们具有自身的特点。1、现代部门的代表是工业部门(资本主义部门)。这 个部门的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
经济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
经济增长受边际收益递减规 律制约;
经济增长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持续的技术进 步会存在。

2、传统部门的代表是农业部门(非资本主义部门)。

这个部门有以下几个特点:
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土地和技术;
受土地边际收益 递减规律制约;
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 长的性质,但不可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
存在人 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

(2)传统部门劳动边际零生产率假设 刘易斯(1954)认为不发达国家的 “劳动的边际生产 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1]”。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 里发现,由于迫于家庭土地不多的压力,导致了部分家庭成 员离开土地去寻找其他生存方式,剩下的家庭成员就算愿意 再追加对土地的投入,土地的边际生产率也不会提高。

(3)工资不变假说 农民的平均产品决定了维持生计部门的工资的水平,也 决定了维持农业部门的家庭成员的生存的最低工资标准水 平,所以它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同时,二元经济结构内的内 生因素不会影响到维持生计部门的和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 工资差额的变化,所以二者的差额是不变的,也可以说工业部门的工资是不变的。

(4)不变工资条件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说 刘易斯认为,无限供给就是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

因为“在每一个职位后面都排着等待工作的长队[2]”。

根 据刘易斯的解释,无限供给就是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 的需求,这样的假设是建立在工资不变的前提下的,也是二 元经济理论构建的必要条件。

2、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机制上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所 以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扩大资本主义部门的工业水平和规模 以吸收和接纳从传统部门转移过来的劳动力。因为传统部门 已经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根据刘易斯的模型,破解二元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本在于 将处于隐蔽失业状态的传统劳动力通过扩大现代工业部门 的规模从而转移到资本主义部门。在资本主义部门,从传统 部门转移过来的劳动力使用了再生性生产资源和现代的生 产知识,从而使得收益递增取代收益递减成为二元经济发展 的机制。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扩大资本主义部 门的整体规模,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方能接纳来自农 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旦农业部门的隐蔽性失业或 者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就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凋 敝才有实现经济腾飞的条件。3、现代部门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1)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主要约束来自于资本积累。

厂商的利润可以表述为:
(1) 对方程(1)求劳动的一阶偏导数:
(2) 得到厂商选择的劳动使用量和工资水平分别是:
(3) (4) 企业在第一期的利润水平为:
(5) (2)工业部门的利润是资本积累的最重要来源。

如果利润中的储蓄率不变,且储蓄等于投资,那么随着 利润总量的增加,储蓄和投资将增加。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第二期的资本水平高于第一期,工业 部门第二期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于第一期,有:
(6) 只要剩余劳动力还存在,方程(6)中的工资水平就保 持不变,更多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 润收入:
(7) 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投资过程将继续下去,在第三期有:
,, (3)二元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是通向转折点,这 个转折点实际上是一场资本积累与劳动量供给之间竞赛的 过程。

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吸收了全部剩余劳动力的时候, 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就出现了,经济增长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经济发展也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劳动力无 限供给的现象不再存在,劳动和资本一样,都成了经济发展 所需要的稀缺资源投入要素。所以,在这个阶段里的资本积 累过程中,工资发生了变化,技术进步带来的利润不再被所 有者垄断,同时,边际利润也会存在下降的可能。此外,储 蓄率的提高需要依赖于储蓄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的提 高。

(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因为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作了改进,把刘易斯 模型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和论述全面的二元经济结构模 型,所以人们把他们的贡献称之为“ 刘易斯—拉尼斯—费 景汉模型”。

1、经济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农业经济、二元经济、 成熟经济 (1)农业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农业经济阶段里,传统 的农业经济在经济体系中占据绝对性优势,其他经济活动借助于这个优势与农业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或者这些经 济活动通过建立在农业产业剩余或者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基 础上而开展。

(2)二元结构经济。从农业经济阶段过度就到了二元 经济结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存在一个巨大的传统农业部门 和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工业部门,并且二者是非对称性存在 的。

(3)成熟经济。成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整个社会经济实现商业化,追求利润最大化 是所有资本主义经营者的主导思维。

2、停滞农业向二元经济下有活力农业转变的条件 (1)农业部门生产函数的假设:第一,农业部门的生 产要素只有劳动和土地,土地数量固定不变,劳动边际生产 力递减,规模收益递减。第二,无论是在农业经济还是在二 元结构经济中,农业部门就业超过一定的水平后,劳动边际 生产力就等于零。与此相对应,农业部门存在隐蔽失业或过 剩劳动力。第三、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是一个内生的、由社 会力量决定的变量。

(2)用C-D生产函数技术,描述农业部门的发展:

, (1) 表示总产出,表示技术进步率,表示农业人口,当,则 =1。

方程(1)除以总人口,得到农业部门人均产出方程:(2) 如果=1,方程(2)变为:
(3) 方程(3)对时间求导:
两端同时除以方程(3),得到当,时的农业人均产出 的增长率:
(4) 其中,表示表示人口增长率。

在条件下,农业剩余出现的条件是:
(5) 在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剩余人口的出现早于农业剩 余的出现。

3、农业部门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 为整个经济提供更多的农业剩余的条件是农业部门的 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也是保证工业部门规模扩张和实 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促使二元经济阶段成功过度到成熟经 济阶段的关键条件之一。此外,在二元经济中,存在一个技 术进步从工业部门反馈到农业部门的调整机制。

5、平衡增长路径 (1)两部门平衡发展的双层含义。第一,两部门的劳 动力市场是对接性的,也就是说农业部门的生产率的提高所 解放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应该超过非农业部门劳动市 场的承载力;
第二,两部门的产品市场之间的交换不应该引 起两部门贸易条件的过度变化——商品市场出清。(2)在假设两部门之间不存在中间品投入量的交换的 前提下,二元经济平衡增长路径的动态变化的描述可以通过 消费者在价格诱导下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产品消费之 间选择来实现。

(3)产出增长比人口增长更快的过程是二元经济的整 个发展过程所必须的。惟其如此,初始剩余劳动力才能最终 被全部吸收,二元经济才能过渡到成熟经济。

(4)平衡增长路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增长路径围 绕理想的平衡增长路径上下摆动,这样的经济发展才是具有 现实性的。

一旦沿着平衡增长路径持续和快速增长,劳动力短缺就 会在两个部门中出现,这意味着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的 原则在整个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时候劳动力市场组织的 二元性消失了;
由于人均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和恩格尔定律的 作用,生产的二元性也将逐渐萎缩,农业部门逐渐成为经济 中在总产值贡献意义上无可轻重的一个部分。这时候经济将 按照库兹涅茨所描述的现代经济增长原则运行。

6、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工业部门劳动就业影响是假设生产投入要 素为资本和劳动,这样产出就可以分解为来自资 本的贡献 部分和来自劳动的贡献部分。

技术进步或创新可以作用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提高资 本在产出中的贡献份额,实现总产出增长;
也可以作用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提高劳动在产出中的贡献份额,实现总产 出的增长。不同的技术创新类型,可能带来相同的经济增长, 但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刘-拉-费”模式对优化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启示 (一)民族地区农民要增强其内生发展并提高自身的社 会竞争力 农民内生发展,就是农民要有发展的意识,即自主意识。

这要求农民要主动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 能力。即农民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运 用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发展自身经营管 理的能力,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贯穿于农业 生产的全过程,以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是民族地 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从长远看,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 制义务教育,继续抓好农村扫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从近期看,要重点抓好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农 村劳动力转移择业实用技术作为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求 立竿见影地提高劳动者流动就业的能力,使培训的农民工走 出去后有业可就,能站住脚就地发展。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免除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的后顾之忧。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的 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他们存在后顾之忧。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保障体系,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扩 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 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降低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 依赖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转移,促进农村土地的集中,实现 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三)大力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 大力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统筹城乡就业。“拉尼斯- 费”模式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即城市不存在劳动力就业 问题,这个假设基本与我国上个世纪的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是 吻合的。随着城乡隔离政策的拆除,劳动力市场逐步走向统 一而改变,城乡劳动力“异质性”特征在逐步减弱,农村劳动 力与城镇劳动力越来越形成直接的竞争和替代关系,也就是 说城市失业越来越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阻力。目前,大量的失 业是与劳动力就业的技能、素质结构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 的调整分不开的,因此,加大劳动力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发 适应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劳动力资源,就成为扩大就业和 加速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但随着近几年沿海地区越演越 烈的“民工荒”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走到了关 键的转折点:劳动力供给已经从“无限”转向“有限”,劳动 力已经开始成为为稀缺的经济资源,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 速推进,长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 “人口红利”将逐步 步入“衰竭期”。

(四)加强农业的科学技术基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不仅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 移的前提和条件,也是保持我国工业贸易优势,推进工业化 进程的重要保障。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徘徊甚至 下降的趋势,特别是目前出现的粮价连续上涨,就是“粮食短 缺”的前兆和警示。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 的粮食供应不可能全部依赖国际市场来解决,必须把粮食的 供给保障立足于国内。

参考文献 [1] 古斯塔夫.拉尼斯,费景汉.一个经济发展理论[J]. 美国经济评论,1961,(9): 533-565.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278-286. [3] [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的 发展.中文版序[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 何景熙.不充分就业: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核心和 实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与计量新探[J].调研世界, 2000,(9. [5] 刘鹤,沈吉仁.西部劳动力市场发展与社会经济目 标的协调[J].生产力研究,2006,(5. 刘延开. 1986年生,贵州省都匀市人,研究生学历, 研究方向是民族社会学。[1] 威廉.阿瑟.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 北京: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8. [2] 威廉.阿瑟.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 北京: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144. --------------- --------------------------------------------------- --------- --------------- --------------------------------------------------- ---------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