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助残日 > 庄子的故事及启示 庄子语言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庄子的故事及启示 庄子语言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来源:助残日 时间:2019-10-16 07:55:15 点击:

庄子语言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庄子语言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这要归功于他对语言的独 特把握。庄子认为,语言是在内心产生的,被称为语言的表 现是一种具有有限功能的工具。在理解的时候,应“不落言 筌”“得意忘言”。这在后世的哲学美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将从阅读教学、写作效果、课堂教学艺术等三个方面来 探讨庄子语言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庄子的语言观 1.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 言意之辨由来已久。当然首先对语言和意义的矛盾进行 深入探讨的是庄子。庄子的言意观主要集中在《外篇》的《天 道》《秋水》和《杂篇》的《外物》。“言不尽意”虽然出 自《易传·系辞》,然而几乎整一部《庄子》都在讲这个。

那么何谓“言不尽意”?庄子在《天道》 篇里说:世之所 认为珍贵的道理,都是写下来的,而写下来的不过是语言而 已;
语言有可贵之处,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所传达的意;

意是有所指向的,意所指向的,是不可以言传的;
但世人贵 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因为言与书的真正可贵 之处并不是像世人所认为的那样。所以庄子认为,语言贵在 其意,而言外之意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然而世人却以书中 的片言只语为贵,这就“贵非其贵”了。语言有它的作用, 但是语言也有它欠缺的地方,因为它传递不了所有的“意”。

《天道》篇中“轮扁斫轮”的故事,是庄子“得意忘言”理论的例证。能说出来的写下来的,是“物之粗者”,而“物 之精者”的深意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外物》篇里讲:“筌 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 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只是工具,“意”才是目 的,我们不能把工具和结果混淆了。庄子的“言不尽意”与 “得意忘言”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谬悠之说”和“荒唐之言” 庄子明确地表示,自己的行文是:“以卮言为曼衍,以 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所谓“以寓言为广”,是用“无 端崖之辞”,凭空虚构故事和情节,突破时空、神人之间的 界限,用变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构建奇文。如 《逍遥游》一文。

所谓“以重言为真”,即虚构假托前人言行,求实寻真。

因为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他只能用虚 拟假托的方式。

何谓“以卮言为曼衍”?对庄子“卮言”的理解历来颇 多分歧。其实“卮言”如“漏斗”,是合乎自然的“无心” 之言,是汪洋恣肆而适合于客观法则的自然之言。

所以“三言”既是庄子对人们日常言说方式的解构,同 时也是对他自己独特言说方式的规划。“寓言”和“重言” 意在破常人的心态,皆非“直言”。“卮言”则给人以“意 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印象。

他的这些“荒唐之言”其实是为了消解常规,标新立异,是为了破是非之障、除一见之执。

二、庄子语言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 阅读教学应讲究整体性和模糊性 庄子的语言观告诉我们:语言贵在其意,而言外之意是 无法用语言传递的,语言的目的是“意”。这实际上给我们 阅读教学带来了启发:不要抓住只言片语,不要将文本搞得 支离破碎,不要孤立地理解文本,而应该从整体上模糊地把 握,目的是“得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 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只领会全文大 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应该说,陶渊明的阅读方式和庄 子所说的语言观是相印证的。他的“不求甚解”“会意”, 其实追求的就是一种“得意”境界。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 应该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课文侧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 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并且把阅读看成是一个 独立的整体。庄子所谓“得意”,是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 基本精神。

而传统的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 的太少。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 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用。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主观肢解教材,不断地去“分析”。这些都是违背庄子 语言观的。其实这些语言材料只有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 整体,才能充分地将其中蕴含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果 割裂开来分析,就真的成了“断章取义”。这是舍本逐末、 买椟还珠的做法。本来应该“得意忘言”,现在变成“求言 舍意”了。只有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将感知、理解、想 象和情感体验等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象。这种具有 模糊性、意象性特征的语言模式与那些可以具体分析的语言 知识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就像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价《古诗十九首》:“气 象混沌,难以句摘。”所谓的“混沌”,讲的就是优秀文本 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2. 写作效果应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说:“文之 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 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清代另外一个 文艺理论家刘凤苞这样评价庄子文章:首尾伸缩变化如神龙 夭矫空中,嘘气成云;
东云见鳞,西云见爪;
若隐若显,空 灵缥缈。实际上说的都是庄子“无端崖之辞”,他的构思变 幻莫测,他的语言汪洋恣肆。这些本质上是说庄子语言的形 象性和思维的跳跃性。

写作效果的形象性,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课题。

作文教学如何告别枯燥告别乏味,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庄子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按庄子自己的说法,他的写作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 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在写作中有 意识地尝试运用“三言”来进行创作。首先,可以尝试用寓 言的形式。《庄子》《墨子》《韩非子》里面有大量的寓言。

用寓言来说理,就比较形象,说理比较到位,能为人所接受。

庄子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寓言它不太被约束到, 也往往更深刻更形象。其次,可以积累“重言”。“重言” 可以让自己的观点得到佐证,变得更加有力,更可以丰富文 章内容,为文章润色。这主要靠平时的素材积累。然而这“重 言”的积累和运用不要过于机械和死板,应该像庄子一样,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的创造性运用。避免“千人 一面”、套语连篇、陈词滥调现象的出现。最后,要能创造 性地运用“卮言”。《庄子》的“卮言”是表达观点的随意 的语言,由心而出,不受约束。在现代这个网络化社会里, 很多学生也会在网络上表达一些由心而出的话语,作为教师 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运用“卮言”。

3. 课堂教学应讲究留白的艺术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二十四诗品·含蓄》等里讲 到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这些论点,其实都是庄子语言观的“言不尽意” 和“得意忘言”的延伸。这个观点如果用到我们语文课堂的 教学艺术上,就是“留白”。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 交流等方式直 接明确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质疑问难方式,甚 至是沉默不语的方式留下空白,以此激发学生对“意”的探 求欲望,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然而现在语文课 堂教学的一种现状是:教师唯恐课堂容量不大,把教学内容 铺满整堂课;
唯恐学生不明白,唠唠叨叨,重复啰唆。这样 的结果,不仅对学生解读文本没有用处,反而会误导学生对 文意的理解。

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讲究“留白”。通过教师所留之 “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 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以形成一种语文教学特 有的韵味和幽远的氛围。

例如在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时,教师不用 发一言,只要将两张PPT呈现给学生:一张是把“万山”“百 舸”“万类”“百侣”“万户”加点放大;
一张把“万山” “漫江”“长空”“霜天”“大地”“江山”加点放大。不 用分析,不用讲解,学生自然而然能理解“言外之意”:① “万”“百”这些数字呈现了宏大的场面;
②“天地”“江 山”显示了寥廓的画面;
③综合起来:此词营造了宏大、寥 廓的意境。

总之,庄子的语言观能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的启示。作 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深入研究和体会庄子的语言观的真正 含义和精髓,并将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