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家杰克·韦尔奇指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 是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一种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乔布 斯以其简约的思维方式创造了“i系”的奇迹。牛顿说:“自 然界喜欢简单化。”爱因斯坦终生奉行简单性原则,坚信“逻 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 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简单性原则 虽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美学准则与方法论原理,但却没有 成为教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订也要遵 循简单性原则,追求真实性(真)与和谐性(美)的统一。一节 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几十条,但它们相互关联,只有去伪存 真、去粗取精,才能抓住核心目标。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 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贪多求快则欲速而不达。
每节课都有核心目标与派生目标。核心目标是“纲”, 派生目标是“目”,纲举目张。所以,教师先要提炼出“核 心目标”(避免太多),再评估其适切性(避免太难),才能在保证核心目标达成的同时引领派生目标的实现。“多中心等 于无中心”,一旦把核心目标与派生目标相等同或混淆,教 学目标就会陷入太多、太难的泥坑,蜻蜓点水、平均用力, 忙乱不堪的教学局面就不可避免。
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置,重要的不是表述而是提炼。
借助简单性原则,一旦抓住了核心目标,就可能将教学目标 的可行性与全面完整性统一起来。
二、课堂教学目标未必都要明确、可测 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可测是必要的,能有效地防止目 标旁落。但必须指出,这只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而 过分强调目标的明确可测,可能走向反面。
不少学生越学越吃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隐性知 识使然。教学目标可分为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分别对应于 学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如同露出海面的冰山 尖顶,而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如同海面之下巨大的 冰山基座,植根于人的潜意识和心智模式中,对于人的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把说得清、道得明,处于人的意 识层面的教学目标称为显性目标,而把说不清、道不明,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处于人的潜意识层面的教学目标,称为 隐性目标(本文不指未加表述的教学目标)。隐性目标是不明 确、难测量的。过分强调明确、可测的显性目标,看不到隐 性目标的价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
可以说,是否关注教学的隐性目标是卓越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可 道、可名的目标是显性目标,而不可道、不可名的目标往往 是十分重要的隐性目标。隐性目标多涉及人的兴趣、爱好、 直觉、灵感、顿悟、想象、积累、底蕴、情感、态度、价值 观和心智模式,这一切都对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以,真 正的名师就“名”在其对隐性目标的珍视之上。他们特别注 意在达成显性目标的前提下,创设恰当的情境,以隐喻、象 征、意会、暗示、涵咏、鼓励等方式,引导学生拓展隐性知 识,挖掘发展潜能。
以语文教学为例,许多卓越教师都注意到:日复一日 地条分缕析、逐字逐句逐段地解析名篇美文,会把文本肢解 得面目全非,令学生味同嚼蜡,找不到语感、美感、整体感, 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与能力。他们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的道理,时常让某些名篇美文的教学变成轻松的诵读课, 并不设置明确、可测的显性目标,只要求学生用心地、流畅 地、如临其境地诵读名篇美文,着力培养语感、美感与整体 感,引导学生享受个性化记诵的乐趣。这便是对隐性目标的 关注,平易中见奇效。因为,隐性目标触及人类与生俱来的 特殊机能,儿童在不懂母语规则的情况下,却能习得母语并 能规范地运用,就是这种机能存在的明证。
总之,核心目标应力求做到明确、可测,但多数派生 的显性目标与相关的隐性目标不必要求明确、可测。尤其是 隐性目标,虽然具有模糊性、内隐性、不可测性,却如同跳跃前的助跑、燎原前的星火,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三、教学目标未必在课前都可预设或都要预设 如上所述,隐性目标模糊、不可测,加上其默会性, 几乎不可预设。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这句话通常被解读为不要不懂装懂。我的理解是:真 知产生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边界处。要让课堂出“真知”, 只顾显性知识而不管隐性知识是不行的。隐性目标主要是生 成的,通常不必预设。
即使是显性目标也不是在课前都可预设或都要预设 的。研究发现:教学目标可分为预设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 表现性目标。预设性目标是预想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发生的 积极变化,一般可用外显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在学生身上所出 现的具体变化,所以又叫做行为目标,要求尽可能精确、具 体、可操作。生成性目标,指的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 增设的非预期性的教学目标,是师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交 互作用而随机产生的,学生的深刻变化往往是在生成性目标 下实现的。教师要以充分的教育机智,随机应变。这就要求 教学目标应保持足够的弹性以应对课堂的不确定性。表现性 目标,既非预设性目标也非生成性目标,通常是在教学结束 之时,才被教师发现并确认的学生所取得的创造性的学习成 果。
预设使课堂有章可循,生成使教学灵动升华,二者融 合会创生出卓越的“表现”。现在的普遍现象是:预设太多,生成太少。所以,教学目标的预设要善于留白,重点应放在 核心目标上,大胆放开非核心目标,使课堂具有足够的主干 性、包容性和自由度。有经验的教师,只需预设好核心目标 就能使教学左右逢源,令人回味无穷。总之,教学目标需要 在课前预设但无须全面预设,也无法充分预设。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设计与展开未必要走烦琐路 线 目前,学术界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有烦琐化的倾向, 甚至把教学目标的表述变成令人厌烦的文字游戏。有专家提 出目标表述的ABCD规则,要求指明教学的行为主体 (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 和表现程度(degree)。例如:
多数学生(行为主体)在5分钟内(行为条件)能准确地 (表现程度)口译(行为动词)第二段古文(行为对象)。
这是好建议,但值得改进。“行为主体”通常指学生, 可以省略;
“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都是用来修饰“行 为动词”的,三部分可合并为“行为能力”;
而“行为对象” 不可或缺,应予强调。这样,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就可简化 为:学生应在哪些“行为对象”上,表现出怎样的“行为能 力”。此外,目标表述还要遵循语句简单性、语义简单性、 语用简单性三原则。
简单性原则符合系统论观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展开, 都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力,要从系统论吸取智慧。系统论认为:要素与结构共同决定系统的功能,功能决定产 出。课堂教学系统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教学情境、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关系等。因此,教学 目标确定之后,就要努力优化各教学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结构,使教学的“产出”最大化。反之,即使有恰当的教学 目标,也可能因要素与结构上的缺陷,导致低效教学或无效 教学,甚至是负效教学。从简约的思维出发,教师要把握教 学的“起点”,弄清学生真正需求什么、已掌握了什么、生 长点在哪里;
把握教学的“终点”,明确学生将学会什么、 要发生什么积极改变;
把握教学的“中点”,在起点与终点 之间,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兴奋点和心理契合点。
系统论的观点要求教师树立“四对目标”意识。这“四 对目标”是: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过于 关注当前目标、显性目标、预设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是急 功近利的表现。走简约路线而确定下来的教学目标,是上述 四对教学目标的整合体,具有清晰、简洁的特点,其中凝聚 着教师的良苦用心与深刻感悟,兼顾了能增强发展后劲的长 远目标、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
系统的观点要求教师善于全程评估教学目标。课前, 在大框架上评估目标的合理性;
课中,在小情境里评价目标 的可行性;
课后,在新角度下评价目标的适切性。教师需要 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增强目标设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