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 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 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同 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 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 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 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 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 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相一致。胡锦涛总书记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人民。
3.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摆在首位,既点明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地 位,又说明了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树立和落实好科学发展 观,就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即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条件下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发现并运用客观规律,不断推进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践中的人。马克思 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以人为本要求在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4.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 依靠人民。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 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 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 1.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封建思想的残余尚未全部消除,在一 些干部中,权力本位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少数干部热衷权力地位,淡忘职责义务, 对上殷勤备至、负责到底,对百姓的呼声却充耳不闻,对群众的冷暖漠然视之。
一些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 于部分干部“权力本位”思想作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公仆意识严重缺失。
2.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 康水平,但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 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些 领导干部还没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没有下大气力去解决好 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3.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环节上,标准不严、 监管不严,即使有制度规定,也存在落实不严、执法不严的现象。少数干部对涉 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置若罔闻、推诿扯皮、不负责任。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 形象和公信力。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在某些干部的眼里,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和自己的升迁,没把群众的利益当回事,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解决群众困难的问题上,比如:上学难、买房难和看病难等等问题上,对群众没有敬畏感,群众的 利益再大也是小事,本末倒置,做表面文章轰轰烈烈,搞花架子煞有介事,但真 正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却漫不经心、冷漠虚伪。这样会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的和谐。
4.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项工作的重心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经济建 设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也就是说,经济建设是手段,人民幸福是目的。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之后,突出 “物”、强调“物”,在很多干部的思维中成了惯性,经济建设这个“物”被扩大化, 手段超越了目的,甚至手段就成为了目的。一些干部在施政过程当中,把追求经 济总量当作目的,而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因此而改善、是不是更幸福则不予过多考 虑,在这样的状况下,民生让位于GDP,环境也让位于GDP,最后经济总量上去 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却下来了,甚至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还因此更加激化。
5.有些地方还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为了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 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某些人对生产目的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物”的层面,而 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层面。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只是为了“交换价值”,而不是 为了“使用价值”。这种观点就是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 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观点是 一种见物不见人观点,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而不是“以人为本”。
三、如何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几点思考 1.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 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人为本,就 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是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 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 系,走共同富裕道路;
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 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 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要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 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 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在经济社 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 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 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 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 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 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 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 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我们党领导 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 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人的全 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 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 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来谋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要制定任何 经济指标、上任何经济项目,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力为前提。二要任何 方面的发展都应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 据。三要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要使人民群 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要有利于长远发展;
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 而且要保障他们的政治和文化权益。
5.实现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 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民。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 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发展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尺度。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 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切实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关键环节。要以人为目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使人民 群众依法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
要把实现人民 群众的利益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关系人民 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6.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不顾 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程度。而是要一 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 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也就是说所有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 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重视人也是中国古代的重 要思想。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就是说人是世间最可宝贵 的。要把人的生命和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关爱人的生命,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 生活质量。
7.“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民为本”。对领导者来说,“以人为本”也就是 要“以民为本”。在“官”与“民”这对关系中,要把“民”这一点放在首位。尽管“以人 为本”中“人”的含义比“民”来得广泛,但无疑其主要成分就是“民”。这就意味着,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以人为 本就是以民为本,即以人民为本。因为在社会主义中国绝大多数人是作为人民中 的一员而存在的。以人民为本的发展,必须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 维护人民的利益的发展。人民既是发展的实现者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人民在 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生活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为自身发展创造 新的条件。要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观结合起来,才能 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人民而执政。
8.我们宣布在现阶段我国阶级已经消灭了,但是我们还不能同时宣布 我国连阶层的区别也已不存在。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若干个阶层,这些不同阶层的 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人生诉求等都有着很大差别。我们虽然不能断言这些不同 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但我们总不能抹杀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我们 应清醒地看到,我们还不可能把这些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需求与利益完全调和起来。
由于在现阶段我国还存在着不同的阶层与群体之间利益有不相一致的地方的这 样一种现实,所以在制订政策方针时就不可能做到把所有这些阶层和群体的利益 都均等地照顾到,而是只能有所侧重。我们既要考虑到不同阶层与群体对推动社 会发展的“权重”,更要顾及到哪些阶层与群体属于社会的最基本成员而同时又处于最弱势的地位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目前我国所存在的不同的阶层与群体的利 益的不相一致,根源于资本与劳动的不相一致。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甚至发展资 本,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认为资本的拥有者与劳动者在创 造价值的过程中都得到了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贯彻“以人为本” 时,就不能把资本的拥有者的利益作为人的共同利益加以维护和推崇,而必须首 先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也就是说,在保护好劳动者作为人与资本的拥有者作为人 的共同利益之外,更多地关注劳动者的利益。
9.要把“物”用到“人”上,发展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一部分人 先富起来了,一部分地区也先富起来了,但不能总是盯着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 忽视后富地区和后富人群的发展。社会阶层形态如果形成金字塔结构,相对贫困 人口占大多数或者大多数人没有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没有因此而产生更 多的幸福感,那群众的支持度就会下降,政权建设就会遭遇暗流。一些干部喜欢 把GDP总量挂在嘴边,以为GDP总量增长了,人民的幸福感就必然增强,却忽视 了人民群众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认知。这本身就潜伏着危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 是为了百姓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执政的根基才稳固。要让百姓的利 益得到尊重,就必须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人的 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和对人的作用的重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真正创造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的机制,才可以尊重人民群众的表达权、 建议权、发展权,才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才能够 从更高的层次上彻底超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作者:林蓉 第2篇:以人为本哲学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从本质上来说,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命题,而“人本 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而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 建立起来的,资本的不断积累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企业谋利的最主要手段, 再加上资本的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的相对剩余,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就必然是从属资 源的,以此相适应的管理也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企业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人对企业生产率以及 利润目标的贡献,“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更是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比物质资本更 为重要的地位上来。逐渐地,“人本主义“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由 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以人为本的管 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其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之“本身”,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资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以人为本之“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 上的“本位”,“本身”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高度产生的企业自身性质的再认识。
企业要“以人为本”,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始 终贯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培育人的理念,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 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一、真正认识人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管理要体现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人是 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IBM公司总裁(T.J.Watson,Jt)曾说过:“你可 以搬走我的机器,烧毁我的厂房,但只要留下我的员工,我就可以有再生的机会”。
以日本为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工厂、设备、桥梁、铁路等有形资 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城市也毁于硝烟战火之中,人们估计它需要很长一段 时间,才能从战争的破坏和创伤中复兴过来。可是现实的事实确是,日本在自身 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条件下,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医治了 战争的创伤,而且还超过了战前的水平。这一经济现象无不和该国重视国民教育, 重视人的素质提高密不可分。从全国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来看,日本20年来高 居6%左右的水平。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人,特别是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 技能的人才。在人类社会正在走向知识经济之际,知识成为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 作用的要素,而知识的载体就是人。
第二、要有对人性的充分认识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管理实践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如何认识 人的本质或本性是管理学发展的本原,更是一个论证不休的焦点。从管理理论发 展的历史来看,对人性认识的假设大致经历了古典时期的“安全理性人”假设,西 蒙的“有限理性人”假设,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梅奥的“社会人”假设,马斯洛的 “自我实现人”假设,史克思的“复杂人”假设。基于这些假设而产生的X理论、Y 理论、超Y理论等多种管理理论,都来源于对人性善恶价值的不同判断。如X理 论假定人性恶,人总是自私的,好逸恶劳、安于现状;
而Y理论假定人性善,人 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具有创造性,有实现自我的内在需求。这两种理论侧重于人的 客观理性,而超Y理论则假定人既追求经济利益,又有情感和社会需求,并认为 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以人为本”的人性假定是“主观理性人”,这一观念融 合了以上几种假设。它认为人既具有客观理性——人的行为的客观后果是有利于 最充分地实现人的自身利益,又具有主观理性——每一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对各 种主观价值进行判断,并依照这种主观价值的判断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力求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利益。这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人性假定,既承认个体主 观效用的多维性,又认识到客观上满足需要的实际效果,便于企业在开展“以人 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时采用多种激励方法,运用经济的物质手段或非经济的精 神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主观理 性人”的假设更符合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体现了个人的价值理性与工具 理性的辩证关系,从而为企业的人本管理奠定了较为全面而现实的思想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也就是说,治人事天, 最好像农事那样,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庄稼的自然成长规律而作,却不可以拨苗 助长,有违自然规律而胡为。天时循环而运作,农事同理,管理亦然。就是必须 顺应人性规律来进行管理,而不可逆规律而施,强制推行。
第三、建立人性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但是,这些管理制度 不能是僵化的,为管理而管理的制度,它应该是有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并最 终促进员工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在激励制度的制定上,既要尽量满足员工的物 质需求,更要注重员工精神上的需要,设计更加人性化的激励方法。主要是:通 过按资分配、技术入股、股权激励、年薪制等激励手段,为员工提供一种自我实 现的机会;
对于优秀人才还需要给予精神奖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提升和发展机 会。考核上应该是灵活的考核制度,达到和超过工作标准的,应该有相应的物质 和精神体现,而未达到工作要求的,要分析其中原因,帮助克服困难,采取灵活 多样的考核方式,避免标准的过分单一化,最终要实现人的素质提高与发展。另 外,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模式已经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随着信息网 络技术的发展,使传递信息的中间环节变得多余,要求企业建立扁平式组织结构。
扁平网状组织模式是现代企业组织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与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 模式相比,这种组织模式既能通过改变内部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表现出 极强的应变能力,又能为其内部组织成员的自我完善提供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 能较好地满足人本主义管理的组织要求,顺应了当今管理发展大潮之需,成为管 理组织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
第四、努力创建企业员工全面自由发展的舞台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要义在于,人们从事的一 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权利和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和谐 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员工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研究制定政策时,首先考虑人的因素。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把员工的 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一致起来;
把员工的文化科技水平、思想道德水 平、劳动创造水平同步起来;
把员工的身体健康、思想健康和行为健康和谐起来。
在提高员工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满足员工应有的政治权益和高品位 的精神需求,不能片面强调物质生活而忽视员工的精神因素;
在推进企业科技进 步和提高员工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培养员工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不能让员工精 神空虚、道德滑坡,落后于科技进步的步伐;
在关注员工身体健康的同时,要关 注员工的思想稳定和行为健康,不能让员工受到不良习俗和落后文化的侵蚀。
第五、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全体员工为中心,以培育具有管理功能的系统的、 完善的、适应性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经营理念为目 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制 度和方法。既然企业文化是以全体员工为中心,那就是以人为本,处处把员工放 在首位,精心营造以人为本氛围,规范和引导员工行为,使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成 为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内在潜能和动力,为企业创 新发展提供环境保障。要注重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员工为企业的发展 尽职尽力,企业也要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要注意引导员工把个人意愿与企业 愿景高度统一起来,在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另外还要注 重企业文化氛围内化管理。企业文化氛围要让员工内化,长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 化地熏陶、渗透,使员工习惯于企业文化的氛围。把企业文化所暗含的价值观转 移到员工的价值体系中,使员工按组织的价值观看问题,这在另一方面又强化了 企业的文化氛围。
总之,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历史悠久,发展到现在,它已经渗入到社 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我们在日常的各种活动中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注 重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个人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作者:张清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