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应对策略 现如今,家庭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 的关注和重视,但仍有父母及监护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 识不足、未采取行动,或是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或方法不 适当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父母过分严管或放任不管。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加 看管,不给学生任何自由,例如“虎妈式”教育,毕竟学生 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入、生活经验不足,自我克制能力不够, 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而做出错误的选择,特别是处在青 春期的学生。家长奉行“棍棒底下出人才”,“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的思想,常常念叨“不准”、“不许”、“必 须”、“一定”等命令性词语。未达要求便吼道“你还真是 笨呀,怎么教都不会,天天就知道玩”。言语刺激之外还有 体罚,比如“虎妈”曾让七岁女儿继续练习钢琴几个小时, 期间还不许吃饭、喝水、上厕所。另外,家长为了掌控孩子 的一切,偷听电话、偷看日记,让孩子没有独立的空间、没 有隐私。相反的一种情况是家长的放任不管。“要培养孩子的个性,就必须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实践中去成 长锻炼。”这种家长不可不谓之“开明”,随孩子尽情地自 由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另外一种情 况是少数家长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家长,只顾自己享乐,当孩 子出事时,有时这类家长也是最后获悉,后悔不已。新闻曾 报道了一个家庭由于父亲长期不在家,母亲只顾在外玩乐, 女孩在家里被人强暴后直至在学校厕所诞下一名婴孩,才引 起重视,女孩也因此再不能生育,造成了女孩一生的灾难。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挣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管教,为了家计或 是事业心强在外奔波,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对孩子放任 不管。2.成绩高于一切,孩子是自己的未来。在如今这种以 考试作为主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的社会,有些家长对孩子只 求成绩,不管所谓全面与否。家长把成绩作为自己炫耀的资 本,脸面,以成绩为标准去评判能力、出息。长此以往只会 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扭曲。因为缺乏对孩子进 行真、善、美的教育。学生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有些学生 不会为人处事,与人交往太以自我为中心;
性格偏激,做出 悔不当初的事,如药家鑫事件、顾女士的儿子持刀连刺她九 刀却扬长而去事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来寄托了父母美 好的期望,但这样的期望过高又操之过急,甚至拔苗助长。
例如一个十岁就上了大学的“神童”,进入大学之后,各种 问题不断的袭来,后来只能回到初中重新开始学习。让孩子 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去当科学家、医生等,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太高期望只会让孩子产生畏惧、丧失信心,影响今 后成长。3.太过赏识、溺爱孩子。家长太过于赏识自己的孩 子,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优秀的,导致孩子自信心 膨胀,目中无人、夜郎自大。赏识教育不应单独实施的,必 须和其他的教育方式配合使用,比如和惩罚相互配合。惩罚 不是体罚,一句批评的话、一个脸色、一个意愿的不满足都 可以给孩子小小的惩戒,既让他明白做错了就要负责,也不 会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如若不然,孩子认不清楚现实, 对以后的成长发展以及与人的相处带来困扰与麻烦。溺爱是 现今家庭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隔代教育,来自爷爷 奶奶、姥姥姥爷一辈的“关怀”过剩,加之独生子女的原因, 大多家长对孩子上学下学路上接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方面,“大人主义”教育方式和过于明 主的教育方式也应当避免。像有些家长极度担心孩子将来无 法适应社会,从小对孩子进行此方面的教育,教给孩子如何 的讨老师的欢心,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交朋友,交什么样 的朋友,如何才能不吃亏。让孩子从小就缺失了那颗童真的 心而变得世俗。过于民主是指一些家长效仿国外的民主教育 但有些过度。比如就学生高考时选择学校问题,父母为体现 民主,全部交给孩子自己处理也不帮助孩子分析分析各个学 校和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等。
二、应对策略 第一,作为家长则要时时刻刻给子女树立榜样进行“身教”。言传身教是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最有效方法。第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 育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是很大的,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孟母三迁”就是这 样的道理。第三,从培养习惯开始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对 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培养孩子诚信、宽容、独立等良好 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要重要的多。教育家陈 鹤琴也说过:“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 身受其累”。第四,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的自尊、人格、 自由与个性发展。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对的就予以表扬,借 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错的就该给予指导,而非让他们害怕 失误、错误而变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最后,多与孩子进 行沟通。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快乐 的学习生活,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家园、温暖的港湾,而 不是压力与烦躁的来源。
参考文献:
[1]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M].北京:大 众文艺出版社,2005:27-3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