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中秋节 > 中医妇科养生文献研究论文(共2篇)|中医妇科论文

中医妇科养生文献研究论文(共2篇)|中医妇科论文

来源:中秋节 时间:2019-10-24 07:50:41 点击:

中医妇科养生文献研究论文(共2篇)

中医妇科养生文献研究论文(共2篇) 第1篇:中医妇科养生文献研究的价值分析 从中医文献研究的历程来看,1982年国家制定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中医古籍的整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1994年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 献分会,对文献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1年启动的“中医药古籍利用与 能力培养项目”,计划整理校勘出版400种中医善本古籍,这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在中医文献研究领域也是前所未见的。当前中医文献研究已被临床及科研人员逐 步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及学术建设也越来越离不开文献的基础支撑作用。中医 文献研究正逐步走向又一次发展高峰。

总结中医文献研究的目的,其核心是更好地促进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共同 发展,一般包括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和现代文献研究两大方面。中医古老和现代的 文字文献,历代名医及当代名家鲜活的学说经验,都是推动中医不断发展的源头 活水,也是浇灌中医文献园地经久不衰的源头活水。这些都不可忽视。

一、妇科文献研究价值和现状 中医妇科文献的研究作为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医妇科 理论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快速提高中医妇科临床水平的一条捷径,也是开展 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基础,成为传播中医妇科学术不可或缺的载体。中医妇科文 献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对于今后中医妇科文献研究的整体目标,个人认为可以 立足于妇科文献的整理挖掘,继承发扬古今妇科文献精髓,致力于学术传承和古 为今用,创新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方法,推动中医妇科事业创新发展。

在中医妇科研究领域,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中医妇科文献的研究 整理工作。历版《中医妇科学》教材中都大量研究引用了妇科历代名着中的内容。

妇科文献相关着作也颇多,刘兰林经查考大量资料后,初步统计近百年中医妇科 着作有240余部,其中民国时期(1912-1949年)60余部,现代(截至1999年)约 180余部,公开发表的 二、关于妇科文献研究的粗浅思考 综合相关文献研究,个人认为目前的妇科文献研究,其中专门的妇科古今 文献系统化、综合性的研究成果还偏少,尤其是对中医妇科古籍文献的横向学术比较性研究还不足,而将中医妇科临床的实践应用与古今文献研究成果进行紧密 结合的也还不充分,另外,中医妇科理论源头的创新突破还不是特别突出,而在 妇科领域专门从事中医妇科临床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人员还不多。这也为妇科文 献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重视中医妇科文献的分类研究法 要做到妇科文献研究的系统化,首先研究人员要对妇科文献研究大致内容 有个基本的分类思考,并根据个人所长选取研究结合点,这样可以有的放矢,步 步深入,层层推进。

按医着进行分类研究。包括对古代综合经典着作,如《永乐大典》中的妇 科文献研究;
对古代中医经典医着,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景岳全书》 中有关妇科内容的研究;
对历代中医医案,如《叶天士医案》、《王旭高医案》 中有关内容的研究;
对中医妇科学术专着,如《傅青主女科》、《济阴纲目》、 《妇科玉尺》的专题研究;
对中医妇科医案医话,如《钱伯煊妇科医案》、《刘 云鹏妇科医案医话》的学术经验研究;
从中医方书本草相关着作,如《本草纲目》、 《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中对妇科用药的发掘研究等。

按年代进行分类研究这方面目前的妇科硕博士论文多有研究。在唐代及以 前妇科文献研究方面,如论文《晋唐时期妇科针灸治疗的文献研究》宋代妇科文 献研究,如论文《论中医妇产科在宋代的变革》;
金元时期妇科文献,如论文《金 元四大家妇科学术思想》,明清时期妇科文献研究,如论文《清代中医妇科典籍 整理》,近现代妇科文献研究,如论文《百年中医妇科发展史研究》等。

按内容进行分类研究此类也是妇科文献研究的主体。如关于妇科学术源流 探讨,如论文《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就是立足某种妇 科病进行的源流探讨和梳理;
妇科疾病分类研究方面,如论文《中医妇科症瘕疾 病文献发掘整理研究》妇科基本理论探索方面,如论文《“女子以肝为先天”理论 的文献研究》;
对妇科病因病机的研究,如论文《古代对滑胎病因病机的文献分 析》;
对妇科特色诊断方法的研究,如《中医妇科腹诊探讨》;
在妇科的治则治 法研究上,如论文《温督活络法中医妇科临床运用探讨》;
对妇科方剂的解析应 用方面,如论文《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病现代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在妇科的用 药和药对研究上,如论文《不孕症中医诊治方药的古今文献研究》等等。

按医家进行分类研究对古代妇科大家如张景岳、傅青主、叶天士、陈自明等的学术思想研究;
对近现代妇科大家如刘奉五、祝谌予、赵松泉、顾小痴、朱 小南、蔡香荪、钱伯煊、王渭川、唐伯渊、唐吉父、陈筱宝、卓雨农、韩百灵、 刘云鹏、哈荔田、裘笑梅、班秀文、何子淮、宋光济、朱南孙、何少山、丁启后、 蔡小荪、许润三、郑长松、柴松岩、夏桂成、刘敏如等等名家的研究,在此不一 一例举。

按流派进行分类研究全国目前成立的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有广东罗氏妇 科、上海朱氏妇科、上海蔡氏妇科、浙江何氏妇科、浙江陈木扇女科、天津哈氏 妇科、黑龙江韩氏妇科、贵州丁氏妇科、山西平遥王氏妇科、云南姚氏妇科等, 这些流派源远流长,临床疗效显着,声望卓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而由胡国 华、罗颂平教授主编,肖承惊主审的《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一书在2012年出 版,该书作为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2015年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 会学术着作奖一等奖。可以预见,全国的中医妇科流派研究将迎来一个新高潮。

按地域进行分类研究随着全国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日益兴起,各地域性临 床各科医学流派的研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对燕京妇科、三晋妇科、岭 南妇科、海派妇科、吴门妇科、孟河妇科、钱塘妇科、川蜀妇科、新安妇科、龙 江妇科、中原妇科、黔贵妇科的地域性特色研究近几年开始不断涌现,成为一个 新的研究热点。

按病程进行分类研究此类研究关注妇科预防、诊疗、康复、养生保健的全 过程。在妇科预防研究方面,如论文《月经病中医预防法初探》;
在妇科体质研 究方面,如论文《中医体质学说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在妇科治疗研究方面, 如论文《中医妇科外治方剂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在妇科养生研究方面,如论文 《中医养胎防病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在妇科膏方研究上,如论文《秦伯未妇科 膏方学术思想研究》;
在妇科药膳研究方面,如论文《中医妇科食疗方法与方药 规律研究》等等。这一研究领域还有诸多待挖掘的内容。

2.其他妇科文献研究的方法学思考 除了分类研究的方法,笔者认为,今后的中医妇科文献研究还可以从以下 几方面有所侧重和思考:⑴从关注中医妇科之“形”到应用之“魂”,中医妇科的生 命在临床,所有的文献研究还是要落脚到对临床疗效的提升中;
(2)由关注文献 载体的形式到研究妇科内涵,以往不少文献研究还比较局限于文字、训诂、版本、 校勘、注释、今译等文献研究本身,但今后要对已经整理完善的妇科古籍着作进 行内容的研究和学术的探讨,关注文献的二次利用;
(3)从妇科个体研究扩展至群体区域性研究,如现在开展的海派中医妇科流派研究、全国各地各流派的妇科 学术研究和比较研究都值得深入挖掘;
(4) 由单一的静态研究到动态的比较研究,如由一个年代的学术特色研究到中 医妇科各时代学术变化的背景、文化、学术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5)强化中医妇 科诊疗起承转合的思辩研究,目前的临床经验研究以静态的用方用药为主,对其 中的思辩尤其是用药变化的规律挖掘还比较缺乏;
(6)关注名家名流妇科临证思 辩特色的研究;
(7)由零碎到整体系统的传承创新方法研究;
(8)新近发掘的历 代中医妇科专着的专题研究,尤其是在400种古籍的整理校勘中新发现的妇科抄 本等着作的学术挖掘整理;
(9)近现代中医妇科大家名家妇科医案研究;
(10)中 医妇科医案大数据的整合挖掘研究也很有价值,高宇等人认为目前数据挖掘已经 应用于中医药的辨证分析、中药方剂研究、专家诊疗系统的研究、中药模式识别 研究、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等领域,而中医妇科古今文献的挖掘应用也可以丰富 中医妇科的学术内涵,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11)当代疑难多发妇科疾病 的文献研究,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目前的妇科疑难病已经和古代大有不同;
(12) 从盲目自发的个人研究到有计划的系统引领研究,个人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就是 最好的资源整合平台;
(13)关注妇科领域的中医药文化特色研究。

3.关注妇科文献研究成果的载体创新 相关的论文着作,可以通过书籍、杂志、报刊、网站、微平台、视频学习 资料、数据库等进行展示和交流;
妇科特色技术可以通过会议交流、适宜技术培 训、媒体宣传使更多人受益;
中医妇科的临床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跟师带教、设立 工作站、合作课题等方式加强推广应用。

作者: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王春艳 第2篇:中医妇科产后养生的临床研究 养生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切身健康存在着相关性。养生的目的在于提高身 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保证生理、心理、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达到延年益寿。

对于不同体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符合个体差异及整体 观念。中医历代对于产后调护都是非常重视的。笔者发现,在现代产后护理中却 渐渐丢失了这块瑰宝,人们误解传统产后调护方式,忽略中医养生应用在产后康 复的理论核心。近年产后康复医学是指产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恢复过程中保健 方式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观察产妇有无乳房异常或生殖道感染,子宫复旧情况,指导母乳喂养和计划生育方法的选择和落实,医疗服务时间为3次产后家庭访视 和42d健康检查。本文针对产后妇女康复,结合中医文献与临床研究文献初步总 结探讨如下。

1产后生理特点及预防 1.1多虚多瘀自然分娩时,产妇消耗体力、出汗与产创出血,阴血骤虚, 元气耗损,百脉空虚,阳气易浮。《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云:“新 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
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 故大便难。” 大须将慎”,告诫“勿以产时无佗,乃纵心恣忌无所不犯,犯蛙微若秋毫, 感病广于嵩岱危笃之至,其在于期”。对产后病的治疗十分重视补虚,但是以补 虚为目的,以消瘀为手段。《千金方》云:妇人产讫五脏虚赢,惟得将补,不可 转泄”又“凡产后七日内,恶血未尽,不可服汤,候脐下块散,乃服羊肉汤”。一 则嘱产后多虚,宜补而不可转泄。另强调产后多瘀,不可过早进补益。

产后气血暴虚,冲任损伤。产后子宫逐渐缩复,可有小腹阵痛,此为宫缩 痛,哺乳时较明显,一般在产后2d~3d自然缓解。分娩后遗留的余血浊液从子宫 排出,此为恶露。随着子宫逐渐缩复,一般产后3周恶露即净。恶露排出,气血 已开,胞脉空虚。

《胎产心法》云:“产妇冲任血旺,脾胃气壮则乳足。”薛己在《校注妇人 良方》指出:“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 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血海。”母乳为气血所化生,脏腑健旺,血气充沛,则乳 汁分泌正常而旺盛。

1.2气血失衡产后气血虚竭,脏腑劳伤,是以将养补虚为产妇的当务之急, 补虚须适中而不得过。《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三。妇人产后病诸候上》中记载:
“新产而则有时血露淋沥下不尽。”产后体质有虚有瘀,被风冷邪气所伤,易导致 诸证发生。“产后而有症者,由脏虚,余血不尽,为风冷所乘,血则凝结,而成 症也。” 又“新产血露未尽,而取风凉,皆令风冷搏于血,血则壅滞不宣消,蓄积 在内,内有冷气,共相搏击,故令痛也,甚者则变成血瘕,亦令月水不通也”。

2产后养生2.1寒温适宜《千金要方·卷三妇人方中·虚损第十》云:凡妇人皆患风气, 脐下虚冷,莫不由此,早行房故也。”即使在夏季也不能贪凉,“凡妇人因暑月产 乳,取凉太多,得风冷,腹中积聚,百病竞起,迄至于老,百方治不能瘥”。产 后宜温,穿衣要合宜身体舒适度,保暖适中。

2.2讲究卫生产后恶露排出,血室正开,加上大量褥汗,全身的卫生清洁 更加重要。要避免接触冷水,使用温姜水擦拭皮肤或采用淋浴,洗头后用吹风机 将头发吹干,切勿吹风着凉。

2.3均衡饮食在食物的选择上,《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 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配合方案。《千金要方·卷二妇 人方上·产难第五》云:凡产妇慎食热药、热面,食常识此。饮食当如人肌温温 也。产妇应根据平衡膳食与个体差异的原则,摄入尽量多的种类,少量多餐,因 营养缺乏直接导致乳汁不足和质量下降;
营养过剩则可能导致产妇肥胖或糖尿病。

注意偏寒凉的食物尽量少选择,尤其脾胃虚弱的产妇。

2.4劳逸结合孙思邈认为,产后百日内禁止劳动及性生活。《千金要方·卷 三妇人方中。虚损第十》云: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 即便行房。

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曰蓐风,则是其犯候也。“特 忌上厕便利,宜室中盆上佳。凡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尔至死,虚羸百病滋 长,慎之。产后勿过早劳动和性生活,会导致产后病,甚至影响日后健康。

产后活动度应视个人体力与伤口恢复情况而有所不同。《素问·宣明五气》 告诫: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明确过劳对人体 的危害;
同时强调过逸又会导致气血涩滞,脏腑功能低下。临床研究证明,运动 过少、内分泌失调或营养失衡均可能导致肌肉数量减少、肌力下降。肌力下降是 中年以后脂肪超量或肥胖的主要原因。产妇应遵从医师的运动处方,渐进进行全 身训练,重点做反式呼吸、缩肛运动和腰背运动,促进骨盆底肌肉恢复,预防后 位子宫、子宫脱垂和尿失禁。

2.5保证乳汁质与量《傅青主女科》云: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 而产后尤甚。”妇人产后多虚,如果调摄不慎,更将损伤脾胃引发多种疾病,最 多见者为缺乳。治疗必须重视调理脾胃。乳汁量不足的原因有疼痛、睡眠障碍、乳腺障碍,包括乳头凹陷、皲裂;
腺管不通、乳汁郁积、先天发育不良等。还有 产后营养不良,如产后节食或过分强调多吃水果或蔬菜,会导致产妇体内蛋白质 和脂肪等营养物质缺乏,造成乳汁分泌不足。根据缺乳的严重程度适当增加鱼、 猪蹄和各种豆类等食品,透过医师个体化药膳处方,调整气血,保证乳汁质与量。

3产后避“七害” 产后体质多虚弱,这段期间感受风寒邪气或食生冷之物,会阻碍气血运行, 旧血不消,新血不生。又“产后血气伤竭,为内极七病,则旧方所云七害也。者 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任,七者害睡。皆产 时伤动血气,其后虚极未平复,犯此七条,而生诸病。避免“七害”,是产后调护 禁忌的继承。

综上,养生贯穿产后康复过程中,对于产妇的健康起到不能代替的理论和 方法。现代化的今天,中医养生学理论不仅传承与继承前人基础,需要继续发展 进步,并调整产后养生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模式。

作者:陈卉华,马艾菲,温佩文,张雪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研究所,北京1007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