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中秋节 > [新媒体阅读下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大学人文素质

[新媒体阅读下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大学人文素质

来源:中秋节 时间:2019-10-11 07:49:25 点击:

新媒体阅读下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新媒体阅读下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部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

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 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大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 素质。① 一、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 的综合,人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进而由知识内化成人 文精神,这是对人的尊严、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关切,是对人 类文明的高度珍视。说到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如何做人。

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观念,学会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 的承担。

近些年教育发展趋势都是导向功利化,商业化,传统文 化课和个人社会地位的升迁几乎背道而驰,它们不再能够提 供物质上安身立命的保障。无论欧美还是儒家中国,高校几 乎成了职业规划量身定做的培训场,文化的主流不是对学生 人文学术方面的培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理工科学校尤其彰显。理工科专业性较强,培养的是具有某种专业素质和能 力的专门人才,历来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造成了大学生知 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表现在知识面太狭窄,独立思考和创 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

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 批钱理群先生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 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 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 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 唯一的追求,目标。② 科学知识和人文教育缺一不可。当代人才培养最健康的 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 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 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和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互联网+”的时代,阅读媒介风 起云涌,如何做到把网络优势运用到人文素质教育上来呢, 合理运用必将能化腐朽为神奇,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新媒体阅读的兴起 当今是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存、互放异彩的伟大时代,也是个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的创新时代。人们因为 阅读习惯、阅读内容、阅读时间等多种因素,或选择新媒体 进行碎片快餐式的阅读,很少有人继续钟爱传统纸质媒体, 享受有触摸感的阅读。

新媒体阅读即数字化阅读。无纸化时代,手机、平板电 脑和各种手持设备都成了电子阅读的载体。通过电脑或智能 手机、Ipad、Kingle等移动客户端,在网络上多渠道获取各 种信息,享受数字新媒体阅读体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今日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 网普及率为50.3%;
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

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 信息的重要方式。

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迥异于传统阅读,不仅有文字,还有 图片、视频等,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阅读的趣味 性。而且还有扫读、跳读、同时读好几本书等提高效率的阅 读方式。如果说手机、平板明晃晃的屏幕还会有点刺激眼睛, 那Kindle的屏幕则无论在日光还是灯光的环境都能保持和 实体书相近的阅读体验。Kindle拥有E-ink电子纸墨技术, 完全还原了读纸质书的真实感受。而且轻薄,快捷,容量大, 云端储存让在不同的终端上阅读变得十分方便。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有74.67%的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用来上网, 70.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微 信、微博等新媒体媒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要素。

在阅读的内容上,选择性灵活,个人根据自己爱好,随 意选择,轻易搜索。不用在图书馆找寻自己爱看的书,只要 网络搜索,书籍跃然而出,省去逛书店买书找不到好书的烦 琐,在网上看看书评,然后下载阅读。电子阅读提供了一个 更加方便的渠道。上课看、睡前看、排队打饭看、在等公交 和公交上的时间也可以阅读,人人、贴吧、论坛、微博、微 信等各种新媒体媒介吸引不同的人群,大学生是网民中的大 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积极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 满足自身对知识多方面的需求。

三、新媒体阅读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个新媒体阅读时代,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兴起,阅读 意味着,随时随地,而不用非得一定找个舒适的地方或随身 带着大本的书。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阅读填在间隙时 间中,能深深体会到新媒体阅读益处。数字化阅读带来了丰 富的资讯和资源,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在影响着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人文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充满挑战。对大学生而言,新媒体增加了他们求知 方式。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现在大学生彻底摆脱传统纸 质媒介的局限,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局限,随时随 地获取所需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涵盖内容广泛, 如同大百科全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意阅读, 新媒体多元化内容充分拓展其知识面和视野,拓展知识广度 和深度,对专业学习形成有益补充。同时,新媒体阅读可以 增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 求知的道路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除了教师的答疑解惑,百 度、专业论坛成为他们求知的新途径。自主学习可以增加大 学生探索能力,为以后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新媒体是把 双刃剑,各种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移动终端使得大家很 难有完整的时间安静地阅读,使得长时间阅读变得奢侈,大 量的碎片化阅读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影响人文素质教育 的系统性。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媒介,快速性、互动性、流 动性强,转发、分享、点赞功能使信息的分享功能加快,一 些片面化的极端的信息容易引起群体性发酵,造成不良后果。

尤其是吸引眼球的社会热点事件,通过新媒体,传播速度快, 网络主流意见往往成为大学生舆论的风向标。如果不加以引 导,容易引起大学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其次,快速阅读也导 致学生放弃了对文字的深度追求。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乐于 “快餐”式阅读,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让受众产生一种随心 所欲掌控信息的享受,而且碎片化的信息与阅读容易让人难以专注于阅读,也就让信息接收者远离文字的深度。如果一 个人内心浮躁,就不会有深层次的阅读,即使看的书再多, 忘得也快。再加上新媒体多是以手机、电脑等为终端,阅读 体验与纸媒等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例如,阅读电子书,如 果要找出前后关联的地方加以批注,就会比较麻烦,而纸媒 则可以快捷地进行前后翻页做记号。新媒体的这种不便之处 使得读者有一定的阅读障碍,降低了读者对前后信息的关联 性,因此,也就降低了读者对文字的深度追求。人文思想更 强调是开启人的丰富想象力,对文字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创 造性思维。网络快餐文化以简单快捷的形式代替深度阅读, 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极容易缺乏独立思考,思维贫乏单一, 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高层次思考能力的培养。浅阅读,网络 冲浪,快餐阅读,追求新奇刺激,缺乏思考和钻研,这些都 不利于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培养和严谨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的养成。再次,新媒体阅读使大学生成为“低头族”。当今 社会,移动终端的发展使人整天低头对着手机,坐地铁、吃 饭、走路等,随处可见“低头族”,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益 普遍。“低头族”每天与手机为伍,线上活跃,线下冷漠, 其显著后果就是导致个体逐渐封闭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逐渐减少,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感情。情感的 淡漠必然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心 理问题,看待问题的方式或方法也可能受到影响。最后,新 媒体阅读环境下,还可能造成校园图书馆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习氛围也有所降低。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伴随 性非常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 习惯,这在人文学科的课堂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以前 的传统媒体环境中,黑板与粉笔是最重要的教具,教师离不 开黑板、粉笔,学生离不开教材和笔记本。教师在黑板上板 书,学生在讲台下抄写。但是在以电脑为主的新媒体引进课 堂教学后,教师和学生几乎都不再使用教材,教师上课只需 轻松地点击PPT,大学生则掏出手机,拍下PPT即可,或者直 接让教师拷贝PPT,学生拿回去学习。虽然师生的课堂都轻 松了许多,但是教学过程显得简略,学生的学习变成走马观 花式的学习。由于新媒体具有海量信息,学生足不出户就能 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想看某部文学作品,不用去图书馆, 可以去网上下载电子书;
想看期刊杂志,也不用去阅览室, 有电子杂志或者相关APP。因此,大学生可能去图书馆的次 数也就少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下降,图书馆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的利用,学习氛围也有所下降。

可以说新媒体改变大学生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念,也改变了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 如何因势利导势必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四、高校教育如何因势利导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Z].1998. ②钱理群.寻找失去的“大学精神”——钱理群《致青 年朋友》. ③吴余渝.探索、构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 [J].文学教育(中),2011,(08):60-61. ④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 司[1998]2号,1998-04-10.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 司[1998]2号,1998-04-10. [2]钱理群.致青年朋友[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8.[3]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09-112. [4]万凤华,郑乐,胡夏闽.美国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 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杨冰郁,万小朋,徐滨.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 程体系设置的问题与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0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