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生由于平时观察事物不够仔细,缺乏语言的积累,语 言表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指导 学生进行“片断练习”引领学生养成练笔和写作的好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小学中年级作文训练的起步阶段,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自由表达”,这体现了新时期作 文教学指导的方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部分优秀的学生 文思飞扬,写出了许多富有童真童趣的佳作。然而对于大部 分学生来说,他们虽有表达的兴趣与欲望,但由于学习心理 特点的原因,很多时候观察事物不够细致,缺乏必要的积累, 难以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于是常常陷入写作的困境。我们 都知道,提高习作水平,须多练多写,然而如果一味成篇地 进行练习,势必加重学生的功课负担和心理负担。为了突破 作文起步教学这一难点,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尝试,发现指导 学生进行“片断练习”是一种很有效的作文教学的途径,并 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导观察,为学生打开习作的“窗户”1. 在阅读中学会观察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选择了许多名家名篇,这些课文体 现了作家多样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如果教师 能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准确地讲解,并在此基础上有 意识地强化观察教学,将有助于学生感悟观察效用,掌握观 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
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各个部 位的特点、颜色和生长过程,体现了观察的持续性;
赵宗成 的《观潮》,按潮来前风平浪静、潮来时排山倒海、潮去后 依旧风号浪吼的顺序写,体现了观察的有序性;
巴金的《鸟 的天堂》,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出了大榕树枝繁叶茂、独木 成林,充满生命力的美,体现了观察的细腻性。教师要充分 利用这些范例,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领、点化,让学生积 极主动地去吸纳、积累,使之转化为滋养他们智力发展的“营 养液”,继而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观察生活。
2. 在定点中学会观察 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来说,他们的意志和 自控的能力还比较弱,在观察过程中随意性强,往往不能抓 住事物的特点。教师不妨借鉴吴立岗教授的“素描作文”法,给学生提供各类观察对象进行训练。
对状物的片断描写,教师应尽量选择简单常见的、学生 感兴趣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时不仅可以用眼看,还可以发 挥其他感觉器官的作用,让他们用耳听,用鼻嗅,用手摸, 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亲口尝一尝。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的疑问 还可以请教他人,查阅资料。这样的观察才会给学生留下深 刻的感受,下笔时才会得心应手。
对于景物的描写,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 引导。在观察前,教师要先交代观察的顺序,或从整体到局 部,或从静态到动态,或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再根据对 象的特点讨论观察的重点。交流反馈时,教师发现观察顺序 混乱的要及时纠正,观察细致入微的要及时表扬,以养成他 们良好的观察习惯。
对写人记事的文章,亦可从片断入手,引导学生观察。
首先,观察人物的外貌。学生可以选择身边熟悉的老师、同 学、家长等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的身材、外貌、神情的 独到之处。在交流过程中可采用“猜猜这是谁”等游戏提高 学生的习作兴趣。其次,观察人物的动作。观察时,学生往 往难以掌握捕捉动作细节的方法,我们可用“镜头定格”或 “慢放画面”的方法,把典型的动作、表情定格下来,或放慢动作的速度,甚至可对动作进行适度的夸张,以激发学生 表达的内驱力,从而把握某些行动和活动过程中的典型特征。
第三,观察人物的对话。日常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有很多有趣 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师生在课堂内外的对话,也 可以观察父母、邻居以及其他人的对话,比较不同年龄、身 份、个性的人在说话时的语气、语速、神态及内容的差异。
二、多种练习,帮学生搭建渐进的“阶梯” 1. 在课文教学中练笔 阅读是为了吸收,习作是为了表达,随文练笔则是阅读 与习作的中介,吸收与表达的桥梁。教师可以捕捉课文中的 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或仿写迁移,或补白拓展,形式小、活、巧。长此以往,学 生的表达能力会迅速提高。
仿写迁移是引导学生领悟作文方法的有效途径。教师可 以抓住课文中的经典片断,适时进行局部的模仿与迁移,让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写好开头结尾,进行过渡衔接, 掌握句式的表达和段落的构成,学会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的 运用,继而在仿写中创作,打通读写结合的思维通道。补白拓展是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进行补写、续写等形式的课堂练笔。教师要精 心寻找切入点,在课堂上营造自由的想象氛围,打开学生思 维的闸门,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这样的片断练习不仅 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表 达能力,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创造潜能。
2. 在学科中整合练笔 小学生生活的重心是学习。在丰富多彩的各学科学习活 动中,会有许多让学生乐此不疲的事:体育课中练习跳绳、 踢毽子;
科学课中观察种子的发芽、蜗牛的爬行;
美术课中 的捏橡皮泥、撕贴画;
品德课中调查家乡名人、体验残疾人 生活;
电脑课中学习上网搜集资料……语文教师只要抓住时 机,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相互协调,对学科进行整合, 就可引领学生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练笔材料。
3. 在生活中即兴练笔 “情动而辞发。”在小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重要的是 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大胆地表达。教师要的是学 生“我的习作我做主”的自信与主动,“我笔写我心”的自 然与灵动,而不是字数与技巧等条条框框。三、互动评议,让学生共享语言的“盛宴”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 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 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 练笔后的评改比练笔前的指导更重要。在实践中,教师可采 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评议方法,极力营造民主、自 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激活 思维,提高交往合作的能力,激发习作的积极性。
在完成片断练习后,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 有感情地大声地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在此过程中,读者常 会发现自己的错字、漏字或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听者也常会 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教师此时应要求学生及时修改。评议 之后,学生们往往迫不及待地对自己的片断进行修改。为了 让大家有进一步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修改后的片 断摘抄下来,放在班级的“精彩片断展示袋”中。只要是学 生自己觉得精彩的句子、片断,都可以抄写下来,放入展示 袋中,让其他学生去欣赏,去真真切切地感受同伴生活中的 酸甜苦辣,去触摸同伴鲜活率真的心灵,共享语言的“盛宴”。
总之,化整为零的片断练习,让学生不必拘泥于过多形式上的东西,能够快速地春风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学生养成练 笔和写作的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wWw.dYlw.net [3]张永德.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 出版社,2006(06). [4]叶存玲.小学语文教学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5]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0. [6]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