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植树节 > [中国和平发展时代的文化使命]

[中国和平发展时代的文化使命]

来源:植树节 时间:2020-01-18 07:49:17 点击: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内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战略选择,是一条理性智慧的强国之路,也是一项郑重的国家宣言和庄严承诺。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强国富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可以而且必须大有作为的时期,是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振兴的时期。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伟大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发展,是一种泽被众生的和平发展。文化,包括对外文化交流,在祖国的和平发展进程中肩负着崇高使命,理应积极进取、开拓前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和平发展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内政外交方针的高度概括,是对今日中国持续稳定与改革开放的科学定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含着文化复兴,祖国的和平发展呼唤着文化的发展繁荣

回顾我们已经走过的改革开放之路,可谓历经坎坷,风雨兼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下,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排除一切干扰,战胜一切困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平发展理念的提出,彰显出我们党在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清醒和坚定,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正在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中国,既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关系中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是祖国和平发展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加主动地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将一个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的全新形象展示给世界。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21世纪,在文化上,要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国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和谐共处。这是文化和文化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

  深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准确判断国际文化形势,锐意进取,踏实工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确立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平发展理念的提出与之深相契合。基于此,我们对国际文化的形势有三个基本判断:一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二是不同文化间对话多于对抗、交流多于封闭、合作多于冲突的主流不会改变;三是对外文化工作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博大的胸怀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和而不同”的精神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顺乎潮流,合乎人心。中国文化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其精义也在于此。从历史到今天,文化交好、礼尚往来在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中常常被优先选择,既显示出一个文明国家的品格和气度,又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把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不断开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外关系普遍发展,这为我国文化艺术产品“走出去”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一部分,既要坚守民族的根基和优秀的传统,又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实际,我们应当着力抓好几个重点:一是十分珍惜和不断巩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将文化交往作为团结进步的纽带;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作用;推动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的沟通交流,加强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二是既要加强双边文化交流,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多边交流,通过出国举办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季、文化年和其他大型活动,通过在我国举办主宾国、主宾洲活动,介绍中国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同时实现与其他国家文化的相互学习借鉴。三是既要抓好流动的文化交往,即通常的团队式的巡演巡展,又要重视建设固定的站点,在全球形成中华文化的有效辐射网络。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参与国际多边文化活动的力度,在文化领域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逐年加强,参与程度逐年加深,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有计划地

在国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已收到明显成效。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外文化交流既是打开对话之门的钥匙,又是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和友谊的精神桥梁,有着独特的意义。广大文化工作者应当深入探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坦诚对话,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遣队。驻外使领馆文化处和文化机构应当成为祖国和平发展的前沿阵地,努力打造“文化中国”的形象,以消除“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等反华宣传的影响。

  和平发展理念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为研究和制定对外文化工作的战略战术提供了总坐标。应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步伐,在政策和法律上支持更多的国内文化产品进入世界文化市场

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打造对外文化产业的国家主舰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为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这是我们具有的有利条件。但是,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又是一个文化产业弱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尚未得到科学的开发利用,外来不良文化的涌入尚未得到合理控制,外向型的文化产业刚刚兴起,“中华文化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是我们面对的不利因素。如何让对外文化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如何革除现实中存在的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也是和平发展理念对对外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工作模式,比如: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交流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杠杆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总体战略、地区战略和国别政策相结合的对外文化工作思路;加快文化立法、切实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管理的对内工作思路;等等。然而,同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对外文化工作仍显薄弱,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子还应该迈得更大更坚定。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将重点放在转企改制和组建产业化的企业集团公司上,以充分整合利用文化艺术资源,强化经营管理,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世界文化市场。

加强对外文化工作,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既要有战略规划,又要有重要战役的组织,还要重视战术、重视细节,关键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工作,不断推进文化理论创新、文化体制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应当彻底摒弃空谈,坚持把求真务实精神贯穿于项目的论证和推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管理与监督、引进与输出等各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发挥艺术家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文化建设氛围;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步伐,在政策和法律上支持更多的国内文化产品进入世界文化市场。

  新的时代孕育新的文化。中国文化应当在薪火传承中凸显创新精神,打造文化品牌,推出艺术精品,取得与五千年文明相称的国际地位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对于民族文化艺术最有效的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民族文化艺术最有效的继承就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创新才有生命力。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激烈竞争中,中华文化如何才能实现发展创新,取得与五千年灿烂文明相称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多样性造成文化消费选择多样化的趋势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怎样才能成为国人文化消费所选择的主体?根本的途径就在于创新。

我国有长城、运河、兵马俑,有京剧、昆曲,这固然是我们的骄傲,但更多的是我们祖先的骄傲。假如我们不能创造出同样灿烂的当代中国文化,它们反而会令我们惭愧。只吃祖宗饭是没有出息的,也是不会长久的。和平发展的中国必须成为世界文化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时代必须拥有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文化建设,固然离不开继承,但更应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文化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大众、赢得市场、赢得未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以打造文化品牌、推出艺术精品为重点。

坚守民族根基,博采各国之长,是实现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造;不仅要善于引进,更要善于输出。在“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面,应当以“走出去”为主;在输出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当代文化成果两个方面,应当以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崭新成就为主。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全面推向世界,把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变为现实的文化优势,树立当代中国的美好形象。

我们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对外关系。应将全国对外文化资源纳入一个整体,形成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国内与国外整体联动的工作网络和战略布局,充分利用中直院团的示范和品牌效应,发挥国家对外文化产业的优势,开拓新领域,探索新途径,推动中华文化进入世界文化市场。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对外文化工作与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相称,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相称,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地位。

正确处理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涉外文化合作与涉外文化产业的关系,更多地采取市场运作方式从事对外文化交流

对外开放,和平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基本背景。我们不仅要继续打好治理整顿牌,更要学会打好建设和发展牌;不仅要研究文化政治学,还要研究文化经济学;不仅要善于算政治账,还要善于算经济账。随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对外文化工作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文化外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系列谈判中,在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各类谈判中,文化引进和文化输出从来都不是只作为文化交流现象存在的,而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整个国际贸易统筹考虑的。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国际文化贸易争端,也说明保护本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文化贸易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利益,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情况,我们应进一步改革对外文化工作体制,一方面要在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事务,另一方面要在更宽领域里拓展对外文化贸易,通过出口更多的附加值大的高端文化产品,积极参与高端文化竞争,把我国涉外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还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文化产品大规模涌入,与我国文化企业同台竞争,争夺文化市场。我们一定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文化主权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建立健全新型文化外贸体制,为我国文化产业争取更好的国际贸易待遇,努力赢得国际文化竞争的战略主动。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文化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直接进入世界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逐步缩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使我国从文化产品输入大国转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