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植树节 > 国内农村基础教育创新的阻碍及措施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国内农村基础教育创新的阻碍及措施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来源:植树节 时间:2019-11-15 08:14:29 点击:

国内农村基础教育创新的阻碍及措施

国内农村基础教育创新的阻碍及措施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改革)的正式启 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虽然办学条件 较差,但也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新 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性挑战,甚至是重重困难与阻 力。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 国农村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教育多方面 的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 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 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 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 愿望和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强调义务教育应 使全国城乡的适龄儿童都受到基本的、为终身发展奠定初步 基础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 打下共同基础的教育。这一理念和改革的目标,不仅明确了 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也确保了农村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接受 与城市学生相同教育的基本权利,增强了农村儿童在发展中 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新课程的实施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思想与观念的 转变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加之 教师素质较差,课程资源短缺,“满堂灌”、“题海战术” 等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乃至教师的身心发展。新课程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
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这改变了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以教 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苦学、教师被动苦教的 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 高了入学率和巩固率,降低了辍学率。

(三)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了不同地区、不 同民族、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在课程管理上, 新课程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从而促使农村学校根 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 学生需求以及民族文化等开发学校课程,确保了学校提高水 平,办出特色,教材的多样化也逐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 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未来志向等选择不同的课程, 大大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改变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我国新课程 改革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而展开的。在新课程实施之 初,教育部就明确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为了实施新 课程,各地开展了不同层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国家除了 对培训者开展免费培训以外,还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 师开展了免费培训,使得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参加国 家层面的高水平培训。与此同时,各地(包括西部地区)也 千方百计筹集经费,对教师开展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全员 培训。

(五)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农 村新课程改革受到关注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方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地方课程方 案的制定、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材的选用、考试方案 的制定等,都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校长、教师等 的参与。为此,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政策,吸收了大批 的教师、校长和本地专家参与课程管理和课程决策,这不仅 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课程专家,而且也形成了新的课程决策 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特别是通过新课程改革,无论是中央 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十分关注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在 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实施以及教师培训、校本教研、 专业支持等工作中,都十分关注农村学校。

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程在农村学校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育 的发展。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 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农村新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政府对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够,领导不力 地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村中小 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内容等认识不清,认为课程改革就 是教材的更换。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 的事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由于缺乏主要领导的参与,课 程改革领导小组难以协调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政府 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看分数和升学率,制约了新课程理念 的落实。

(二)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经费、课程资源配置和开发 不足 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现实来看, 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课程改革 的投入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 对课程改革的投入更少,很多地方没有任何投入,严重制约 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及其推广。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仍然薄弱 尽管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总体来 看,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教师队伍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在中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少,高水平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培训机会少,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难以适 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导致新课程的部分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实, 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 教研等难以实施。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亟待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 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但从调查来看,部分农村学校不具备 基本条件,信息技术设备不足或较差,难以满足教师的需 要;
部分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使用效果较差。

至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学习,在农村学校就 更为困难,大大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五)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实施,影 响了初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效果 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进 行。在很多省份,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学生,在升入高 中后还是原来的课程体系,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的课程,影响 了学生的学习;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 适应高中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使用新、旧两种教材,这不仅 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加强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加强对农村课程 改革的协调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是很难顺利推进的。各级政府特别是地 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课程 改革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纳入政府工作的 重要议事日程。特别要明确,课程改革绝不单单是教育行政 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课程 改革不单纯是教材的更换或改革,而是从教育理念、培养目 标、教学内容到评价方式,以及管理体制等均要进行改革。

建议成立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对课程改革进行宏 观协调,提高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和领导层次;
地方政府的 主要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担任课程改革领 导小组的组长,强化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强地 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地方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促进农村基 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课程改革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像重视校舍建设那样重视课程改 革;
要改变那种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积极主动地开展课 程改革,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要将推进课程改革特别是推进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作为评价校长、教师的 重要指标;
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对于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 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探索经验,予以突破。

(二)将课程改革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设立 中西部地区农村课程改革专项基金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持续性,要将课程改 革经费纳入教育经费的范围,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议 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基金,加大中央 扶持的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为了加 强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确保新课程改革的全 面推进和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 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支持力 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三)修订课程标准,增强新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 从调查来看,相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在农村 中小学的适应性要差一些,这既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办学 条件和学生的背景有关,也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关,更为重 要的在于我国的国情,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课 程标准是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 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 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 学生排除在外。这既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发达国 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当前应根据新课程的试验情况和农 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农村学校的适 应性,特别要看是否适合农村学生和农村教师的实际。在坚 持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地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扩大弹性, 使课程改革更加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真正达到通过课程改 革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目的。(四)积极组织力量,开发适应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校长、教师认为新课程缺乏适应性 主要指的是教材缺乏适应性。另外,现行的很多教材在使用 过程中要求较高,比如有些教材的练习要求学生上网才能完 成,有些作业要求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有些教材在使用过 程中对学校的资源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对于西部地区一些 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应积极组织力量开 发一些适合不同地区包括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 这些教材既要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质量要求,不降低农村学 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又要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学生好用,比 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完成作业不需要家长太多的帮助等, 以增强这些教材对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另外,要建立教育 行政部门、教师和校长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机制,使农村中 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在选教材时参与其中。

(五)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 障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制度的改革还相对滞后,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一方面号召教师要参与课程改革, 推行新课程,另一方面又按照过去的、与新课程不一致的方 法要求教师,评价教师的工作,从而使得教师的改革热情受 到打击,许多教师形容为“戴着镣铐跳舞”。当前要改变单 一评价主体的现状,使他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
要注重评价内容 的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评价学生全面 发展的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 动机及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内容;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 要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不仅仅 把纸笔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考试和其他评价 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情况;
在试题内容 方面应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 化记忆性内容的考查;
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关 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 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中 小学教师的待遇,对于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条件艰 苦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应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大幅 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保障住房、 医疗等,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 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通过在 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 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熟悉新 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在提高农村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 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他 有效措施,使广大农村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中小学。

(七)加强对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 质量,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 的构想并付诸实践,认为其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在 我国,师范院校、教研系统、教材出版部门以及一些综合大 学,甚至一些城市重点中小学都可以成为农村中小学课程与 教学改革的支持系统。师范院校或高等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鼓励教师或研究人员深入实际,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教育科研部门也应改进和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和工作方式,努 力将教育科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中小学,关注教育改革与发 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教育科研人员要深入实际, 及时了解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 探索教学规律,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和 发展。教研部门要改变以往的不符合课程改革方向的工作方 式,对课程改革由以往的发指令转变为指导,由重布置、检 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