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植树节 > 秉持初心坚守本常--,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引发的思考_

秉持初心坚守本常--,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引发的思考_

来源:植树节 时间:2019-10-15 07:52:43 点击:

秉持初心坚守本常-- 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秉持初心坚守本常-- 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摘要:
当下,课堂教学改革风生水起,一派繁荣盛况,但许多 教学的基本问题被遮蔽、被悬置、被误读。秉持初心、坚守 本常,才是教育的正道。教育的初心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意 涵在于传承知识,培育智慧,尊重生命。坚守本常就是对教 学基本法则和基本规律的遵从,遵循学生自身成长的轨迹, 把他们培养成应有的样子。

日前,江苏省中学化学命题研讨会在无锡市第一中学举 行。期间,该校储开桂老师上了一节关于“化学平衡的变式 训练”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本节课没有精致华丽的手法,没 有宏大震撼的场面,也没有标新立异的噱头。但这一节看似 平常又普通的课,却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 思考并领悟到课堂教学的本真所在。

一、秉持初心 “初”是起初、当初。教育的初心是育人。育人既是教 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而育人就要遵从人的发展, 依据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概而言之,一切为了人的发 展。今天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正 是育人理念的体现。育人的核心意涵在于传承知识,培育智 慧,尊重生命。

(一)传承知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传承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目标。但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奉送和给予,更不是强塞和恩赐,而是让学生在各项活 动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感受知识的 形成。这种传承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领学生走向 知识;
要变传授知识为建构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 人。

本节课是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相关 知识已经基本了解。如何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深化所学 知识,形成新的理解,并纳入到原有知识架构中,是本节课 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储老师首先通过对系列问 题的研讨来帮助学生梳理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当然,这种 梳理不是知识点简单的拼凑或嫁接,而是通过一个个高质量 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
例1在一定的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两种气体混 合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A(g)+B(g)xC(g)+2D(s) ΔH<0。2 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 生成0.8 mol D,并测得C的浓度为0.2 mol·L-1,下列判断 正确的是:
(1)x=1;

(2)2 min内用D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20 mol·(L·min)-1;

(3)2 min内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40 mol·(L·min)-1;

(4)若图1表示外界条件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对上述反应 的影响,则其y轴表示C的产率或者A的转化率;

(5) 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速率变化图像如图2;
(6) 减小C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速率增大;

(7) 图3中在t0时图像发生的改变,可能原因是增加D的 含量;

(8)增大压强或者加入催化剂,速率变化图像如图4;

(9)当v(A)∶v(B)=3∶1时,反应达到平衡;

(10)当容器内A、B、C的浓度不随时间改变时,反应 达到平衡;

(11)当容器内的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12)当容器内的气体密度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13)当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时, 反应达到平衡;

(14)反应达到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20%;

(15)在容器中再加入1 mol B, A和B的转化率都增大;

(16)在容器中再加入3 mol A和1 mol B, A和B的转化 率都不变;

(17) 在原平衡体系中抽出1.5 mol A和0.5 mol B, 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C的浓度为0.1 mol·L-1;

(18)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达为 K=c(C)·c2(D)c2(A)·c(B);

(19)2 min末,增大A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该平衡 常数增大;

(20)该反应在任何条件下均能自发进行。

这20个问题都是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及图像、化学平衡状态、平衡转化率及 等效平衡、化学平衡常数五个方面。这些问题具有针对性、 关联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其中,(9)~(13)五个问题是围绕化学平衡状态的判 断展开的。这五个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显 性到隐性,可谓兼容并蓄。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深入研讨, 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具体,使繁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 了。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建立新的理 解:从宏观层面看,所研究的物理量必须是一种变量,若变 量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否则反应没有达到平衡;
从微观 层面看,化学平衡的标志一是反应的方向要相反,二是满足 各种物质的计量系数关系,若符合上述条件,则反应达到平 衡,否则反应没有达到平衡。这种对平衡状态的理解不仅使 学生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对复习电离 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也有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功效,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培育智慧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智慧是人们运用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解决实际问 题和困难的本领,是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中个人生存、发展 状态的积极的审视和洞察,以及对于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 物演变的多种可能性的明智、果敢的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 和生存方式。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与过往相比,今天的教育更加关注品质, 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和智慧提升。培养“有个性的人”“有 智慧的人”是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

然而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 练始终是很多教师无法逾越的一道坎。

在过往的一些公开课或研讨课上,时常发现教师在对问 题的提出和处理的环节上小心翼翼,生怕出半点差池。

本节课上,储老师则不仅自己提出了具有思维深度的系 列问题(例1),还大胆地让学生主动创设问题,自编习题, 研讨切磋。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深度学 习的体现,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学生的智慧有很大的帮 助。

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深 入的培育智慧。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组织、完善、构建、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集成智慧 体系,培育学生的智慧。

(三)尊重生命是课堂的永恒主题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 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活动中最 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教育要赋予生命丰富的知识 和情感、智慧和灵性。尊重生命就是要站在生命的高度,能 动地审视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储老师真正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首先,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充分调动,思维 在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中被高度激活;
学生那种生龙活虎、无 所畏惧、蓬勃向上的旺盛精力和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现。其 次,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的平等交 流与对话: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储老师总是能耐心等待,倾 听学生说明;
在学生回答后,储老师也没有急于作出简单的 “是与非”的评价,而是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最后 自己再作出简要的概括和点评。再次,储老师鼓励学生主动 创设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地探索和创意地表达,给学生留出 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从 中收获成功的愉悦,体验生命的价值。最后,储老师尊重个 体生命的差异,立足学生的视角去处理问题,关注学生的学 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预 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消化和感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内需 自由地探索和创新地表达,在充盈知识的同时丰富生命的意 义。

课堂是师生生命和灵魂的一面镜子,是师生情感交融、 人格成长的沃土,是师生生命勃发的绿洲。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

二、坚守本常 当下,课堂教学改革风生水起,一派繁荣盛况。透过这 琳琅满目的盛景,却发现许多教学的基本问题被遮蔽、被悬置、被误读。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教学比赛或示范课上,这 种现象尤其明显。这种近乎迷失的教育现状,使人不禁想起 老子的忠告:“知常曰明。”所谓“知常曰明”,就是知道 恒常、回归本初,才是开明、智慧。

教育必须坚守本常,回到其本来的样貌。教育的坚守本 常就是对教学基本法则和基本规律的遵从,遵循学生自身成 长的轨迹,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应有的样子。

可是,当下的教学现状并非如此:课堂教学常常被“绑 架”在课改的“战车”上,冠之以“课堂教学转型”的名义, 致使课堂教学追求表面形式,花哨、轻浮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后果是对教学的理解过于肤浅,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

“舍本”就是放弃育人之道、成才之道。“逐末”则是追求 细枝末节,夸大教学的技能与技巧。而真正的“大道”往往 是平淡无奇的,少有“乐与饵”的诱惑,观看它不值得流连, 聆听它不值得倾心,却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听了储老师这节课,笔者感到欣慰。本节课没有花言巧 语,也没有变幻莫测的“戏法”。教学中,储老师遵循教学 的法则,从基本的命题和考试规律入手,沿着学生思维发展 的路径,创设系列问题组,通过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建构知 识。储老师还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知识点自检”进 行梳理和补缺,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巧妙利用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
精选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通过“真题挑战” 让学生感受高考,触摸高考,适应高考;
通过研读“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考点和要求,对症下药,让学生少走弯路,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题目变式”激活学生的 思维,追求学习的深度及广度。

回归本初、坚守平常,需要理性的思考。回到教学的基 本问题上去,遵从学生的自然生长规律,才是教育之正道。

求真崇雅、返本开新,将又是一次新的出发、一次新的开始, 也必然是一次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靖国平.论智慧的涵义及其特征[J].湖南师范大 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2). [2] 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 教材·教法,2015(1). [3] 李亮,周彦.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J].人民 教育,2013(1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