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元旦 > 理工科人才创新思维培养|怎样培养创新思维

理工科人才创新思维培养|怎样培养创新思维

来源:元旦 时间:2019-12-03 07:45:56 点击:

理工科人才创新思维培养

理工科人才创新思维培养 1.引言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 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 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作为理工科院校一线的教师,如何 更好地抓住发展的好机遇,立足改革,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 是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通过对江苏地区理工科院校学生、老师及相关用人单位 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 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理工科院校教育大环境的不断变化,理工科院 校生源批次由高考录取一元化变为包含自主招生、专升本等 多元化模式,生源素质参次不齐,再加上没有了家长的“压”、 “缚”,部分学生对学习本来就没有太多的热情和动力,到 相对轻松的大学校园后,他们对学习的要求是能过关就行, 这个标准根本涉及不到创新。

2.2学校的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融入各种教学和社团活动中,学生 对这个过程要感兴趣,能主动参与,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各种 技能,熟才能生巧,才有可能创新,要求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在知识体系,空间和时间上延续,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和技 能储备。能做到这些,教学、社团活动的设计目标和形式很 重要,配套的制度和考核环节也得跟上,但是,现实中,这 些根本没有做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2.3与企业需求的创新培养力度亟待加强 目前,各理工科院校,已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也从课 程体系和教学组织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 明,多数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工作所需技能欠缺,发现问题与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敬业精神,这反映了学校 在改革创新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不全面,不深入,途径不畅, 现代社会,学生的兴趣点多样,如何让学生乐于参加,是目 前理工科院校要研究的问题,也是目前学生创新能力不够的 主要原因。

3.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设计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培养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必须 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精神,能主动发现问题,利用已 有工具和条件,提出解决方法与途径;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勇于突破陈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敢于独辟蹊径,不断 发现和创新科学知识,增强沟通和表达能力。理工科院校学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师资、课程内容、学习平台构建、教 学方法革新等多方面进行。

3.1教练型教师―――师资转型从事理工科院校教育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教 学能力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然而,目前理工科院 校的教师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可能也有实践锻炼,但实践 可能不强;而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却是有实践少理论或教 学水平欠缺。如何让两者很好地结合,真正培养出教练型教 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兼备着手。

3.1.1校内教师,理-实兼备 理工科院校从事教学的教师多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理论 知识和学习能力并不缺乏,但需要加强三方面内涵的提升。

(1)科研内涵提升虽然理工科院校不只是研究型的大学,对 教师的科研要求没有那么高,但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科研 能力,特别是教研。通过教研,教师可以更主动地学习理工 科院校教规教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更有利于 更好地实践;通过教研,教师才能从理论知识型向实践创造 型转变,教师的教书育人才更科学、更系统、更自觉;通过 教研,教师才能更好地转变角色,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丰富,教师课堂主宰的角色应该转 变为主导,指导和激励学生学习,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就 要求教师工作的重心要从“教”转到促进学生的“学”上。

(2)教学内涵提升新形势下,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 都要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跟上时代步 伐。理工科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要从专业知识、专业知 识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四方面着手。一是更新专业理论。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学 校层面和教师个人都应该有知识更新的长远规划,学校层面 有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其中,知识内容,主要应针对新出 现的产品、材料、工艺、技术、设备、职业及岗位中对技术、 技能的新要求,选取或补充相关学习内容。二是更新专业实 践。理工科院校教师必须熟悉专业相关的职业及工作过程, 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把工作岗位转换 为工作任务,把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情境,才能在教学中指 导学生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三是更新教学行为。我国高校 教育理念更新较快,广大教师对教育理念普遍认同,但教学 行为却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 的转化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瓶颈。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 化是一个由外到内、由内至外的转变过程,理解是新教学理 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起点,内化是转化的基础,生成是转化 的关键,外化是新理念的践行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1]。

(3)实践内涵提升一是用好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系列实 验、实训室既是理工科院校学生技能训练的场所,也是理工 科院校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基地。新实训室的创建、使用、 维护和提升都是很好的“企业工作过程”;课程实训、项目 任务实施,新课程和新专业的开发是仿真任务,教师都要认 真研究,做到尽善尽美,促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二是用 好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有真正的工作任务和工作 过程,是理工科院校教师与学生锻炼的重要企业平台。教师深入企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培养综合能力。

3.1.2兼职教师,实-理兼备 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是培养 适合企业需求人才的客观要求。企业工程师一方面可以传授 学生岗位技能,另一方面带动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鉴于企 业工程师兼课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效的做法是:系部或教 学团队在开学之初,对企业工程师兼课达到的目标和教学内 容要有长远、明确的规划,并进行适当培训,来上课前和上 课过程中,校内课程任课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要针对授课内容 一对一的配接,授课时,课程任课教师作为助教,随堂辅导, 涉及教学方法等上课技巧问题的,由课程任课教师解决。这 样,两者互助互学,互学互长。

3.2能力本位-课程内容变革 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课程 教学,要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3.2.1课程设置 构建创新能力提升的教育体系,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要遵循能力本位,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以特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按照从事该职业岗位必备的 能力来设置课程,贴近社会需求;同时,注意研究学生的文 化知识面,普及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多媒体 专业,课程分三大类,培养基础能力类课程(课程包括公共 课、基础课、人文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培养素质拓展 能力的课程。课程体系在企业有丰富研发经验和教学能力的 工程师共同研讨下制定,力求最优化、系统化,将创新意识 和能力培养融入其中。

3.2.2课程目标和内容 有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每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必须围绕 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设定,任课教师要了解专业方向和课程在 专业中的定位,以及它在对应的职业领域、职业岗位中的作 用,课程目标和教学案例要紧密相关联的岗位,要让学生在 真实情境中学习。作为理工科工程管理专业,重视的是工程 案例学习,将网络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索赔等内容串 讲,并结合造价员、建造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 讲解,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2]。

3.3知识构建―――学习平台创新 教师教的好,更要让学生学的好,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应该对知识有重构的过程。应利用现代媒体为理工科院校学 生构建创新学习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工程管理》 课程,创建课程网站,在网站上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 工程施工及管理的实录视频),提供交流平台,组织教学过 程,老师布置作业和学生提交作业等。根据学生提交作业和 平时交流主题的量和质进行过程考核。引导学生多关注课程 相关的实用网站。

3.4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革新用多种手段还原企业工作情境,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 动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巧。如《土木工程 施工》课程,可以到施工现场录制工程施工全过程,课程教 学时,让学生到现场参观或观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作任 务和过程,提出一些问题,如完成这一项任务,需用到哪些 知识?注意什么?有哪些技巧?如何做得更好?怎么突破?如何 创新等。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突出老师是 主导、学生是主体。

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综合的系 统工程,是理工科院校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调查并分析了 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两大 角度,设计了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体系,并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一届实验,学生的创新能 力有明显提升,在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学生参加比赛取得 的成绩中都有体现。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