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重视校园科技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组 与语文、美术和其他学科组密切配合,创设好人文的、科技 的、绿色的、书香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确定学校科技教育的活动类型 借助于活动的目标功能, 我们将传统的科技活动课程 进行梳理, 形成科技教育的三种活动类型。
(一)普通参与型 它的功能是面向全体学生,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引导参与,进行大众科技知识的传播。
(二)实践探究型 它是面向部分学生, 其活动要求有明显提高,学习内 容有所加深,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综合主题型 它是依据社会的热点与学校的教育需要,以一种科技主 题开展全校性专题活动,含营造科技氛围的常规活动, 包括大中小队科技专栏、科技小报、科技信息交流会、科技广 播、科技讲座和每学期一至二次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教学改革 (一) 强调实际操作―――构建由 “读 ”到“做” 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技实验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 程及本质, 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 精神及科学态度。因此,我校科学课堂的教学十分重视由 “读”科学到“做”科学的转变,从教师的中心转向以学生 自主发展为主体, 切实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个性, 让学 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突出在玩中学、想中学、 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自主设计,初定方案―――动手操作,大胆探究―― ―汇报交流, 适时点拨―――深化总结,拓展延伸”的以 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思维 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干成“体力活”,科学更应 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 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 升。
(二)强调自主体验―――以活动课程为基本的教学模 式 活动课程亦称实践课程, 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其基 本特征是: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 发生联系,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主 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 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我校开展的 活动课程, 就是以实践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自 主体验良好科学习惯的形成。
(三)强调创新实践―――以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 思维 学生的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校努力搭建平台,积 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让学生能从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 的精神和素养。学校筹建机器人工作室, 建筑模型实践基 地,不仅是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 动手实践的机会, 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更能在比赛中锻 炼心理承受能力。
机器人比赛的优势就是相互交流的媒介, 学生在赛场上就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
自己在结 构搭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他选手在处理场上任务中 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迎刃而解。学生 需要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自己实践的结果。机器人活动 的开展,有助于改革教育思想、方法、评价体系,学校以机 器人工作室为依托,通过机器人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 活动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2 年 的 FLL 主题是“食品安全”,学生看到这一主题当时非常 激动, 一起交流的时候首先谈论的是生活中见到听到的“问题馒头”“苏丹红”“转基因食用油”“地沟油” 等 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学生了解掌 握了很多的知识, 在场地的搭建中,学生热情很高,想了 解需要自己从哪些方面去解决问题, 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在 不足三平方米的赛台上驰骋自己的创新思维。
生活中的细 菌和病毒无处不在, 怎样预防和收治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 得以解决。
生活中食品的运输和储藏, 学生只是知道简单 的方法和过程, 但是通过自己研究和资料的查阅懂得了一 般性的方法, 前期一系列的探究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策略。
(四 )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 ,完善课程活动资源 的配备 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 为探索具有 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 经济和地缘优势,依托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将 本地现代科学、 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小学科学 课堂,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 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科 研机构的联系, 保证我们的实验研究和科教实践活动。
学 校通过邀请著名科学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举办科技讲座、“家长开放日” 科技活动展示, 组织亲子 互动实验,带领孩子走进工厂车间,鼓励学生自创条件,动 手创作等多种手段,积极营造浓郁的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齐参与的“四结合”科技活动教育氛围和环境, 给 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努力培养敢于探索、勇于 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