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立意是指教师教学的主观意旨,具体而言,是教师 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三维目标的综合考量,对某一项 教学活动和师生交往过程的核心命意。[1]教学立意反映了 教者的教学思想和视野,体现了教者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甚至教学评价的理解。可以说,一个精当的教学立意关乎教 学的效能,决定教学的品质。
就当前叙事文本的教学而言,教学立意呈现出简单化、 琐碎化的特点。教师或者按照语文知识进行教学,把归纳情 节、概括形象、探究意义作为教学主线;
或者按照考试内容 教学,把考试题目变成课堂问题按照一定的次序向学生提出 来。这样的教学看似重难点突出,其实却用肢解式的解读破 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黄老师的此种教学立意基于叙述视角的转换。作为一个 叙事学概念,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或者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 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即叙述者是以什么身份、站在一个 什么位置上来进行叙述的。具体来说,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 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一般来说, 叙述视角的承担者有两类,一类是叙述者,另一类是人物。
[3]创作文学作品时,转换观察事物的视角,从不同的视角 叙述出各自的故事,有利于表现更深层的内容和叙述人的角 色特点。比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全文分别 由四个当事人、见证人对同一事从各自不同的立场一次次进 行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叙述对象的不同内容组合起来, 就从不同的侧面筑成被叙述者的复杂或扑朔迷离的立体状 态。而鲁迅先生的《故乡》,也通过“我”的视角和母亲的 视角转换,使闰土的农民形象和作品的时代主题呈现出特别 的意蕴。
从教学立意的角度来看,教师通过转换叙述视角,可以 帮助学生关注叙述语言(声音),从不同的侧面体会人物的 情感逻辑和形象特征,有助于激发学生言语思维的兴趣,帮 助学生形成深度理解,对课堂脉络的形成也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实践,谈谈视角转换在叙事类文本教学中的立意特点。
一、课堂节点转换,意在激发兴趣 从核心素养的层面来看,语言、审美、思维等作为语文 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已经被多数人认同,但是激发学生对相 关核心素养的兴趣却少有人研究。即使有教师意识到了兴趣 培养的重要,但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非语文” 的东西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选择上往 往捉襟见肘。
在叙事类文本教学的课堂上,很多教师在各个教学节点 通过叙述视角转换激发学生言语、思维、审美的兴趣,使教 学活动呈现浓厚的语文味。比如江苏省南通市的卫峰老师在 执教2014年全国“一师一优”课《窗》时,在入课阶段,他 让学生变换视角,站在“近窗的人”的角度复述文章情节, 不但引导学生全面搜集人物形象的信息,还巧妙地和后面的 教学板块勾连,为课中进入人物形象的对比环节作了铺垫。
不论是在课堂讨论、交流的切入点,语文课堂环节板块 的连接点上,还是在师生思维、情感的交汇点,建构语文知 识、能力的生长点上,使用转换人物视角讲述故事的方法往往会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作为一个 教学环节,节点转换将学习活动游戏化,让学生在轻松活泼 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氛围中走进文本;
而且学生通过变换身份 与文本对话,以言说训练提升了思维、审美等品质。
二、多点聚焦人物,意在文本内涵 转换叙述视角表述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视角下 人物的立场、情节的情理逻辑等,在特定的情况下,对人物 多点聚焦,这对于学生把握文本内涵、形成深度理解有重要 的作用。比如在执教《安恩与奶牛》的时候,笔者在完成情 节梳理、了解安恩的形象之后,布置了一个转换叙述视角的 复述问题,即让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分别从奶牛的视角、 买牛者的视角叙述故事,重点探究这些视角下的安恩是一个 什么人。学生所讲述的故事包括以下信息点:奶牛其实并不 能理解安恩的“好心”。因为从奶牛的特点来看,它血统高 贵,见多识广;
从奶牛在现场的表现来看,它表情厌烦肢体 僵硬;
从它在市场上的遭遇来,屠夫用藤杖敲打它、安恩最 后称呼它为牲口。这些都促使它对市场的恐惧和厌烦。尽管 安恩说怕它孤独带它来市场解闷,但是安恩的爱心显然用错 了地方。而从买牛者的视角来看,安恩同样不可理喻:一个 农妇居然带着一头刷洗干净、健壮结实、纯粹良种的奶牛在集市上,她所透露出的“安闲”也只能理解成一种“奇货可 居”。在世俗的目光里,安恩带奶牛到市场散心显然是“拿 大伙儿开心”。可以想见,即便安恩最后坦诚了事实的真相, 那些世俗主义者也不会理解安恩的情怀。
把全知的叙述视角转换成多个有限视角有助于人物形 象的聚焦。学生在转换视角的过程中会把注意力落在相关人 物的细节描绘上,而这些细节往往会成为解读文本的密码。
三、课前重构文本,意在课堂脉络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被解读的文本和通过重构用以教学 的文本。重构文本用以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 们把对文本进行重组并依照一定的脉络展开教学的流程称 之为 “课脉”。在叙事类文本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转换叙 述视角,可以对文本进行重构,而教者凭借重构的内容根据 学情安排教学,就会形成有价值的课堂脉络。
江苏的王修忠老师在备《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发现, 课文(删节版)和原文在叙述视角上有差别,而这种叙述视 角的改变带来了叙述内容和重点的改变,进而导致主题的变 化。于是王老师在江苏省教研室网站“教学新时空”栏目开 设《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就先以叙述视角为切入口,比较不同视角的差别;
接着让学生以若瑟夫母亲的视角来讲述 故事,体会不同视角下人物的感情态度;
最后把不同视角下 的人物立场对照,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跟原文在人物形象、主 题上的差别。以视角转换为支架,学生从文本表层逐步深入, 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人物形象的意义建构。从结构来看,这节 课课脉清晰流畅,便于学生掌握叙事文本解读的程序性知识, 形成文本解读的特定方法。
就《皇帝的新装》而言,以往课例的教学内容大多限于 皇帝的蠢、骗子的骗和大臣的愚,很少有教者仔细分析出产 生这幕闹剧的根本原因。笔者发现,如果从不同视角来讲述 这则童话,不但可以明确人物形象,更能透过相关视角审读 童话的意义。因为不论从哪个视角,骗子行骗成功的原因都 归结于“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 这衣服”这一由骗子制定的规则。皇帝、大臣乃至老百姓都 遵从并最终捍卫了这条规则,而促使他们达成默契的无非是 地位、名誉乃至金钱等。因为这些,他们抛弃了自我,丧失 了辨识真假的能力,并心甘情愿地做了谎言的推手,把骗子 个人的规则推广成集体规则,成为“普世价值”。从这个意 义上来看,文末揭穿谎言的小孩不光体现的是单纯、天真, 而且是个体对抗群体的代表,是独立思考、捍卫自我的表达。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下列板 块:一是转换视角讲故事——请学生分组,分别以皇帝、骗子、大臣、老百姓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二是结合讲述析故 事——请学生分析相关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三是对照形象析 原因——请学生分别从皇帝、骗子、大臣、老百姓的视角分 析骗术得成的原因。这样的课脉设计,流畅自然,层次清晰, 学生在视角转换的对话中逐渐逼近文本的内核。
教学立意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对整个教学具有导向作 用,对教学内涵具有定位作用,对各个教学环节具有聚合、 向心作用。在叙事文本教学上,利用好视角转换这一方法, 有利于创新叙事文本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叙事 文本阅读核心素养的养成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胡海舟.教学立意的实践误区及提升路径[J].中国 教育学刊,2015(12):49. [2]魏本亚.用寓言的方式学习寓言[J].语文建设,2013 (4):26. [3]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9-22.[4]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68.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