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位公民都应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 责任,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群体是具有较高 知识文化水平的公民,更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 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高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 意识的主阵地。然而,由于教育系统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 的缺位,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淡薄、他人责任意 识淡薄以及集体责任意识淡薄。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 责任意识成为当今高校责任教育的重点。
一、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1“. 两课”教育面临挑战 首先,单一、老旧的教育方法面临挑战。受传统教育思 想与模式的影响,我国“两课”教育带有浓重的政治说教色 彩。教师成为国家与社会主流意识的传递者。尽管灌输法对 于传播社会主流思想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外部的灌输, 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这在一 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责任教育的效果,加大了社会责任教育 的难度。其次,空洞、乏味的教育内容面临挑战。我国“两课” 教育内容仅照搬责任理论与知识,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从而变得枯燥和乏味。此外,我国责任教育没有抓住教育的 根本,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并未纳入到“两课”教育内 容的体系中来,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导致出现一种“课 程结束,知识全忘”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对“两课”的乏 味产生逆反心理,逃课现象屡禁不止。
第三,“唯分至上”的教育评价面临挑战。我国“两课” 教育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价依旧注重学生的学业 成绩,对学生的情感、思想问题等关注不够。功利化的“两 课”评价,使教育者把教授知识作为其责任教育的首要任务,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使 得“两课”的现状与原来的宗旨相偏离,难以衡量学生真实 的道德水平、责任意识等状况。功利化的评价所带来的危害 正日益显现。
2.高校实践活动问题凸显 ⑴实践活动理念出现偏差。对于学校而言,我国高等教 育非常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增进大学生的文化 知识。大多数高校认为学生本职是学习理论知识,完成学分 考核,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之外的事情。一部分高校教 师也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探索新问题的机构”。因 此,在我国4年制的大学教育中,学校会安排2~3 年的时间 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仅占小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被纳入到日常教学的日程 中。此外,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仅仅强调社会实践的政 治功能,使得实践活动在操作组织上遇到了困难”。另一方 面,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起来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 且学生被分散到社会中的不同单位,在学生管理方面也存在 一定的难度,一些学校会借以“保护学生”的借口,不愿意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身对社会实践活动也缺乏正确认 知。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一味追求学业成绩,认为自己最主 要的责任是学习,而忽视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满足于学生生活的现状,认为参加社会实践太 辛苦。他们宁愿整天生活在网络的世界里,也不愿意深入社 会锻炼自己,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也带有很强的功 利性目的,要么是为了修满学分要么是为了学业加分、学业 评奖等。甚至,一些高年级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也只是为 了能在以后求职的时候获取更多的机会。这样一来,大学生 注重自己的个人价值,忽视其社会价值,就会在实践中应付 了事,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社会实践也是自己的一门必修课。
因此,大学生很难在高校社会实践中真正运用自己的专业知 识,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与 能力以及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很难得到提高。
对于家长而言,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对其呵护有加,不愿自己的孩子受苦。多数家长 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能不能适应实践地区的环境、条件, 而并不是参加社会实践给孩子带来的一系列的好处(如社会 生存能力的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以及沟通技巧的提升 等)。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父母深受应试教育的侵害,普 遍认为只要孩子成绩优异就代表各方面优秀,参加社会实践 只会占用孩子课堂学习的时间。由于家长们对社会实践存在 固有的偏见,不太愿意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错 过了能够锻炼自己的机会,这也阻碍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 顺利开展。
⑵实践活动过程过于形式化。寒暑假时期是大学生进行 社会实践活动最集中的时间,大部分学校考虑到时间成本、 经费开支等问题,一般都会采用分散实践的方式。通常,学 校会在每一学期末,委托班里的班长或其他负责人领取各自 班里的社会实践表,让学生自己利用假期时间寻找自己感兴 趣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表的内容一般分为:学校、姓名、 学号、参与项目名称、实践地点以及自我实践的小结(主要 成果以及自身体会)等。分散实践的方式好处是学生可以自 由选择社会实践的地点、项目。而对于学校来说,这种方式 也能减少学校人员经费的开支、人力消耗。但其弊端也是显 而易见的,弄虚作假就成为常态,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严重。
大多数学生会利用家长的人脉,很轻松地获取实践单位的证 明以及实践单位领导的评价。而对于社会实践表中的小结部分(主要成果以及体会)。很多学生也只是在临近开学时, 使用百度复制粘贴网上其他人的心得体会,窃取别人的实践 成果。而学校对于社会实践表内容的真实性关注度不高,学 生只要能够获取实践单位的公章证明以及单位领导的评价,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就算圆满完成。学校的放任不管,也进一 步加剧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的程度。
⑶实践活动缺乏反思。“实际经验并不一定带来学习领 悟,必须透过反思才能领悟提升。反思是经验学习最重要的 一个环节。”同时,“反思也是一种实践方式,指向于发展 复杂的、整合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而 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往往缺少反思环节。就学生而言,一 般在大学生上交社会实践表时,社会实践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大学生对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早已抛之脑后。甚至 有些同学,为了应付学校,实践总结完全是复制别人的成果, 更谈不上反思“自己的行为、观念需要在今后有哪些改进” “在实践活动中是怎样运用所学知识的”“我的实践能力与 社会责任感是否有所提升”等问题。
就实践指导教师而言,大部分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 的任务,很少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如“在实 践活动中,学生能否顺利地把实践活动与自己所学知识联系 起来,如果不能,我该如何应对”“我的教学是否能对学生 的实践活动产生启发,哪些地方还需改进”等。而一旦实践 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没有了定期反思与总结,教师与学生就会都对实践活动抱有无所谓的心态,纯粹只是应付任务,实践 活动完全失去存在的价值,不能达到让学生“消化”并内化 的目的。
二、基于服务学习理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策略 服务学习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将高等教育的使命 和大学的宗旨以全新、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诠释出来,注重的 是大学的综合性、服务性以及对社区的作用。本文希望借鉴 服务学习理论逐步解决高校“两课”教育、高校社会实践活 动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力不从心”的问题。
1. 高校“两课”教育中融入服务学习的理念 首先,“两课”课程体系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两 课”教育应借鉴服务学习课程理论“服务中学”“做中学” 的理念,加大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丰富“两课”教育方 法。
高校教师可以尝试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 方法。教师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理论知识,采取一定量的 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而对于概念模糊、不易理解的知识, 教师就只能提供学生进入社区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情 景中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对于“诸如何谓负责任公民,该 如何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这一类的问题,教师就很难在 课堂内用讲课的方式让学生领会、理解知识。但是,教师可 以带领大家走进社区,借助服务学习的方案,通过实地观察 社区居民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领悟什么是“负责任的公民”,以及怎样做才能“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因此,在“两课”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中加大实践教学 比例,将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共同促进大 学生的成长,让大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了解基 层群众的实际生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智慧 与力量。
然而,实践教学对于高校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教师需 要注重课程的总体规划与环节设计,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内容、学生的认知程度、兴趣以及社区的需求。同时,要做 好对学生的评估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两课” 教学的方式,对“两课”教育内容产生兴趣,有利于责任教 育的开展。
其次,“两课”教育中注重“以人为本”。服务学习理 论中强调“互惠”原则,把社会服务与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 来。
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将个人与社会对立。因此,我国“两 课”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放在“两课” 教育的首位,为学生的成长负责。
“以人为本”的“两课”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 服务活动,摒弃以往纯理论知识教授的“两课”教育方式。
因为,在情境化的学习体验中,学生能够主动发挥主体性, 主动探索新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与探索精 神。而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学生也能有机会发扬其服务精神,有机会协助社区解决现实问题以及矛盾。同时,使大学生更 加深刻地了解社会、国情,自觉养成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 社会责任意识。
此外,在以“人”为根本的“两课”教育中,高校应该 懂得“放手”,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现实社会问题地讨论中, 让大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现状。但同时,也要让大学生知晓,目前社会发展中仍存在 一定的社会问题。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明确自己作为社会 一员的责任和义务,使其快速成长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最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一直以来,我国“两课”教 育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在评价内容上以学业成绩 为主。单一的评价主体、功利性的评价内容,导致高校以及 教师在“两课”评价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我国的教育 往往培养了大量“知行不一”的高智商学生。此外,这种评 价方式使大学生在理论上认可社会对自己的责任要求,但却 不愿意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因此,我国“两课”教育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以及社区评价等途径开展。
评价的内容是学业成绩以及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其最后 评价的结果是由两部分结果通过一定的比例折合而得出的, 且弱化学生学业成绩所占的比例。这有利于消解传统教育 “功利”性评价的弊端,使“两课”教育更好地发挥育人以 及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功能。三、将服务学习理念引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1.树立正确的服务观 首先,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高校教师受传统 重理论、知识教育理念的影响,通常把社会服务当作是一种 负担,不支持学生走出高校进行社会实践。因此,需要借助 服务学习课程理论中“互惠”的理念,引导高校教师转变自 己固有的教育理念。让高校教师认识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服务社会不仅可以为社区带来福利,同时还有利于自己研究 成果地运用与推广。
其次,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当前大学生对自己作 为社会公民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参加高校社会实践 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然而,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观念 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的效果。因此,高校可以通过音 频、电影等途径,让学生了解更多自愿奉献社会的英雄事迹、 积极寻找学校中的“种子”同学,发挥同辈榜样的作用。这 样一来,才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观,使大学 生意识到社会实践不只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为得到学分而被 迫完成的任务,而是从根本上意识到服务社会的益处。
2. 高校社会实践中增加反思阶段 通过反思,大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 解,纠正自己不当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在社会实践后深刻 认识到实践对自己人生成长的意义,将个人规划与社会发展 结合起来,建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负责的人。
首先,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取 本次实践活动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让学生假 设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如 何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如何更合理地设计活动 方案等。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 去观察、去收集真实的资料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 去体验生活,重新认知社会、重新拓展知识领域。学生需要 不断地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积极探讨社会实践的意义,才 能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见解以及价值观解构并重新建构。此 外,学生间以及师生间还应在实践过程中对所遇到的真实情 景、社会现象进行不断地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反思的目的。
第三,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更应该进行反思。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反思方式。例如,要求学生撰写反思报告、 建立反思小组、成立学生辩论队、汇报论文、视频演示等。
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9.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 [3]蒋建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转型[J].思想教育研 究,2007(12):42.[4]徐明,等.从服务中学习[M].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 限公司,2008. [5]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5):3.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