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无烟日 > 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毕业论文(共2篇)】

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毕业论文(共2篇)】

来源:无烟日 时间:2019-11-13 09:13:50 点击:

新闻学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毕业论文(共2篇)

新闻学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毕业论文(共2篇) 第1篇: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伴随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新闻学专 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学专业面临 诸多挑战,能否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能否满足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 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对新闻学专业教学体系,特别是实验教学 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发展既面临着来自学科专业内生的变革动力, 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等外部的改革压力。从新闻学演变的视角看,该专 业自诞生起就与新闻事业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以报纸为代表的新 闻事业的繁荣催生了新闻学专业的产生,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带动 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各类新媒体发展迅猛,而 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等印刷媒体则日渐式微。很明显,随着传统纸媒影响力的 减弱,新闻学专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只有改革才能跟上媒体发 展的脚步,否则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这是新闻学专业改革的内在动力。另一 方面,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至少有仅700所高校开设有新闻 传播学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超过了20万,专业存在较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 况。而传统媒体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和调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 少,新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传统媒体从事记者工作比较困难,只能大量流入与 专业相关甚至不相关的其他行业。与此同时,各类网络媒体却在招募大量能适应 新媒体工作需求的创新人才,却常常面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窘境。这是新闻专业 改革面临的外在压力。

二、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1.紧跟媒体和社会发展趋势。新闻学是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新闻传 播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新闻专业教学与发展必须紧跟新闻媒介变化的 需要,这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目前,传媒产业格局明显 呈现出了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媒体日益强大的趋势,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紧跟这一规律和发展趋势,不断对传统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等进行改革,才 能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

2.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大学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满足 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新闻学专业建设也必须要兼顾学生身心特征、发展状态和 专业学习需求。新媒体时代,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新闻专业学生都 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进入高校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影像拍摄技能和信 息创作发布技能,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 都与学生实际特点和学习需求产生了较大差距,只有根据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专业 改革才能获得学生和社会认可。

3.树立品牌意识。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要有品牌 意识,创建一流学校、一流专业,其实质也就是创建教育品牌。对于高校而言, 既有高校的“母”品牌,也有专业的“子”品牌,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对于专 业而言,专业建设无异于就是专业的品牌打造,专业培养的学生无异于就是该专 业生产的产品。因此,新闻学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必须坚持特色发展,要以打造 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国内外一流专业、品牌专业为建设目标。

三、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1.建设新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既要密切结 合新媒体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的特点、规律与趋势,又不能完全拷贝或照搬新媒 体新闻业务模式,二者既要联系又要区别。如果没有区别,那么新闻学与网络与 新媒体两个专业就会极其相似,新闻学专业会失去其独特性,大大降低其存在的 意义和价值。从新闻传播媒介发展的规律来看,无论媒体传播介质如何变化,一 些基本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其实没有太大变化,即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原创性的、 客观有深度的新闻调查等。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必须牢牢抓住这些该专业最本 质、最核心、不随时间流逝的东西去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并形成体系。从目前国 内一些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新闻人才培养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即过 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技能,却忽视了新闻人才本应具备的那些核心能力的培养。

这样一来,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相关技术,新闻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训 练必然受到影响。而在技术革命的年代,媒介技术发展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很 可能是学生在校努力学会的软件,刚毕业就发现市场上已出现了的替代性软件。

对本科教学而言,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花大力气 让学生去学一个个具体的技术。这样,新闻专业学生只需学习一些如摄影摄像、 网站制作和音视频编辑等最基础的媒介技术即可,而把大量课时用于提升自身新闻报道综合能力,培养厚基础、素养佳、能力强的新闻人才。围绕深度调查性新 闻报道,新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应有层次地体现在相关课程当中。以新闻学专业 主干课程为例,目前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一般都有中外新闻传播史、广 播电视新闻、媒介融合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新闻编辑与评论、深 度报道、新闻传播研究方法、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媒介经营管理等课程,涵盖 了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报道业务、新闻报道素养等方面。这些课程 都可以围绕深度报道展开,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深度报道能力, 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新闻传播史方面的课程,应打破过去按部就班、泛泛而论 地讲史的教学模式,应将历史上经典的深度报道的案例穿插其中,增加学生对深 度报道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这门课,也不应该笼统全面地介绍 社会学、传播学研究方法,应该以深度报道调查方法为主线,主要是培养学生深 度调查问题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要增加数据挖掘、网络调查等新兴技术手段。

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新闻编辑与评论等传统新闻业务类课程,也应从 各自媒介的视角,着重培养学生用特定媒介或多媒介进行深度报道的技能。如此 一来,新闻专业主干课程从深度报道基础、深度报道的技术方法、单媒介深度报 道、跨媒介甚至全媒介深度报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则能系统地提高学生的 综合能力,提升教学的效果。

2.加强实验室建设,更新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目前,传媒行业已经成 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类新技术集中应用的领域。这样一来,传统新闻院 系实验室建设必须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升级,将最新 的媒介技术应用到实验室建设上来。一方面,新闻专业要加强实验室网络基础设 施建设,将原先的百兆局域网升级成千兆甚至万兆网络,同时加强无线网络建设, 让实验室内部能高速互联互通,而且与外界有高速互联接口,能支持多种终端设 备高速访问外网,为师生从事各类实验教学和创新实践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另 一方面,可以与校内网络信息专业合作,与校外网络媒体合作,利用校内外资源, 提供诸如数据分析、信息“爬取”之类的服务,为深度数据新闻报道提供技术支撑。

另外,实验室应尽可能提供大量较新的软件资源和相关工具,为数据新闻制作、 数据图像呈现等提供软件支持。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要不断尝试采用最 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手段,比如采用微信、App等新媒体辅助教学,要制作课程博 客、微课、微视频等。有些课程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手段,将教学 模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3.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实验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实验课程和实 验教学做出各种决策,保证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是实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实验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实验 教学评价要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过程评价和结 果评价等。要特别重视学生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等外部评价,不仅对教师教学 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进行评价,促进新闻系、任课教 师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学习发展。

作者:黄龙 第2篇: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自2000年招收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本科生以来, 历经6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结合自身特点、适应当前形势、满足实践需求、接 轨国际潮流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思路。自2005年2月从原管理学院分离出来成立独 立的体育传媒系以来,在管理学院进行第三次创业的同时,体育传媒系也开始了 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科和专业建设思路、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尝试。

1面临的主要形势 1.1北京体育大学办学目标北京体育大学在“十五”期间确立了建成综 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的奋斗目标。在2005年9 月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后,学校提出了为北京奥运会竞技备战提供 保障和服务,并且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的任务。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一个新设的教 学单位,体育传媒系不仅承担着新闻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任务,还应该为北京体 育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1.2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现状新闻传播学教育在最近10几年来发展 迅速,根据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2004年3月在中央党校三项学习教育的讲话提供 的资料,目前在教育部注册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点有198个,而据不完全统计, 那些从别的专业衍生出来的相关专业方向也超过200个。最新的材料表明,全国 已经有661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或专业方向。近10年中,北京地区的大量单科院 校也陆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都在最近10年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专业传播 人才的培养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新亮点,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3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响下的体育传媒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 近,各类传媒机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据报道,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和届时前来北京报道奥运会的NBC需要千名以上体育专项摄像 师、各类形态媒介对于奥运和体育报道的重视催生了对体育记者、编辑的需求, 大量介入奥运传播的赞助企业及文化、传播、公关、中介公司等对体育新闻传播 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这期间有体育媒体的消亡,但总体趋势是奥运传播掀 起了传媒人才需求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近3万名体育编辑记者中,接受过体育、新 闻或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4,这更加为体育传媒人才的培养提 出了紧迫的要求。

1.4国际体育新闻教育的态势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一 些院校设有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美国4000余所大学有20所左右设置了体育新闻、 体育传播、体育信息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并且成为美国职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 相关岗位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比如美国俄亥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开始了贯穿 一个学期的体育写作(Sportswriting)、体育转播(Sportscasting)课程。其他一些国 家虽然很少有体育新闻专业,但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内开设体育新闻传播类课程已 经成为一种潮流。

2学科与专业定位 2.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及其与专业的关系在国家的学位管理体系中, 新闻传播学归属于文学门类。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管理序列中,新闻传 播学是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管理系列中, 新闻学与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作为新 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教学管理单位,体育传媒系承担着发展学科和专业建 设的双重任务,通过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来完成人才培养、学科创新、 服务传媒的基本任务。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针对社会就业方向而言,是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专 门规定,是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一种设计,专业的设 置及其规模受社会劳动市场的供需规律支配。体育新闻与体育传播专业方向就是 顺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

2.2“体大姓体”不代表学科建设不需要理论关于北京体育大学突出自 身办学特色,“体大姓体”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其基本含义是北京体育大学要 突出体育特色,立足体育本位。对于这种说法,笔者的观点是,体育大学当然应该以为体育服务和围绕体育发展作为学校事业的重要方针。但是,更为根本的问 题是,体育大学一定要注意学科建设,一定不能忽视理论的价值,这是保证各种 运动技术进入精深领域和纳入传授范畴的根本保证。

因此,“体大姓体”中的“体”其实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体”,而体育 学科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体”,而最终需要达成的是实践论层面上的“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应该立足于服务体育,挖 掘体育新闻自身特有的规律,研究体育新闻的重要问题,以构建体育新闻的知识 和理论体系。总之,体育新闻学要服从母系学科的规范,要为整个体育人文社会 学科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运动人体科学都面临着需要新闻报道和专业传播的问题,而体育社会学、奥林匹 克研究等领域更存在着大量可以与新闻传播学结合的课题。

具体来说,体育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和体育学的 应用学科,它可以说是最专业的分支新闻学,承担着运动赛事、规则、明星与体 育事务、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传播的任务;
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庞杂的应用体育学, 担负着通过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技能进行体育新 闻报道的职能。

2.3“以体为本”不说明专业建设不需要学科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归属 于新闻传播学类之下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 影、摄像等技能的养成无一不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磨练。尤其对于本科专业来说, 培养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更是不容回避的重要使命。但是,北京体育大学 毕竟不同于其他的综合性大学,也不能简单与其他单科性大学类比。因此,“以 体为本”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彰显的是体、理、文、管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方针,其应该体现的原则是在整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中凸 显体育新闻的特色,始终立足为体育新闻服务的原则来构建课程体系。

有研究成果表明,美国目前设立了体育新闻、传播、信息类专业的院 校虽然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很“重视宽厚的人文基础,宽泛的知识 结构,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很多史论类课程,如媒介史、新闻事业史、 20世纪摄影史、体育心理学、生物力学、运动机能学。此外,美国的不少新闻传 播院系也开始创办媒介融合(Convergenceemphasisofsequence)专业,培养具有媒 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当前美国新闻传播界最时髦的两个词是:“融合媒 介”(convergenceme-dia)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因此,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建设应该注意把握好专业新闻传播 的定位,吸取多学科的营养来补益自身,同时处理好“体用”的关系,利用人文社 会学科、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来丰富和充实体育新闻学专业严密和独特的“体”, 指导体育新闻传播全面和融合的“用”。

在专业建设方面,应确立复合、灵活、宽广的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 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适应各种媒介和各种岗位的要求,不能忽视非体育新 闻业务、非新闻业务能力培养。

3学科与专业建设思路 学科、专业、课程分别对应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人才成长规律性、 学生能力递进规律。一般说来,科学需求与学科布局、社会发展与专业建设、能 力结构与课程体系是相互对应的。体育新闻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考虑体 育新闻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社会发展对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体育 新闻从业人员能力的递进规律。

3.1体育新闻知识体系的特点与新闻学科建设的思路体育新闻是一个 包含着众多复杂的辩证关系的领域,是一个看上去风光无限实则艰苦异常的领域。

比如,新闻的即时判断与历史的长期积累统一于体育新闻中;
工作中节奏的高度 紧张与能力的自我完善对于体育新闻记者提出了高要求;
体育的特殊属性与报道 的专门技能对于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能力要求颇高。再比如,体育新闻中还充斥着 遗憾的艺术与完美的追求的矛盾、理想的职业与艰苦的磨砺的考验。从这个意义 上说,体育新闻的学科特点其实需要深刻的哲学思维和宏观视野才能把握。

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例,我们还不难发现体育新闻的综合性与专业 化特色。北京奥运会的交通、通讯、邮票、媒介服务、景观与形象、建筑、特许 经营、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环境保护、项目管理、纪念币、财务管理、人力资 源、品牌保护等无一不牵涉到多方面的学科理论,无一不需要全面的哲学思维才 能审视清楚。

而从目前新闻学自身的学科成长情况看,对于新闻的哲学、政治学、 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等维度的审视构成了一系列新闻分支学 科,如新闻心理学、新闻文化学等;
这些学科对应于不同媒介形态,又生发出了 另外一些新闻学科,比如报纸经济学、电视文化学等;
新闻自身的业务领域的升华则推动着另外一些学科的不断成熟,比如报纸编辑学、新闻采访学、新闻评论 学等。

目前,体育新闻学是少见的依据新闻报道对象而产生的新闻学新学科, 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等虽然基本自成比较独立的报道系列,但还没有上升到足够 的称之为新闻学科的层面上。这一方面为体育新闻学学科属性的确立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可能预示着体育新闻学的建设不应该急于自立山头,而应较多地注意在 对母学科依属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

从国内部分院校新闻传播学类单位的名称可一窥综合和专业传播结 合的特色日益鲜明。

艺术、文化、文学等已经与新闻、传播、电视、传媒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这些院校学科发展的目标也大体可以从单位名称上看出来。具有广泛意义的 甚至高高在上的艺术、文化、文学等与新闻、传播、电视、传媒结合的倾向正体 现了立足扎实的人文社会学基础来进行新闻传播研究的思路,体现出综合性与专 业性的统一。

因此,在确立体育新闻学学科发展的思路时,应该有宽容、开放、动 态的思维方式,坚持与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

3.2体育新闻社会需求的特点与体育新闻专业建设的思路 3.2.1体育新闻报道对象的延伸与报道深度的拓展体育事务类报道 的增加是近年来体育新闻报道的显著特点。如中央电视台2005年7月21、22日播 发的体育新闻中,体育事务类新闻分别为48%、33.3%,即使在大型赛事期间 的体育报道,也有越来越多的体育新闻报道不将镜头和视野局限在项目中、赛场 内和赛事上,而是从赛场外挖掘新闻选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内寻求体育 事件的意义,等等。

体育报道的综合性增强也是近年来体育新闻发展的一个难以回避的 特点。对于这个奥运会重要的工作的报道,必须掌握足够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

对于这些事务的报道仅仅具备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这些领域应 用于(北京)奥运会特殊的场域和情境之中的专门知识,才能做好相关的报道,才 能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3.2.2体育新闻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体育新闻教育机构始终不能脱离与社会的联系。

3.2.3体育新闻专业建设不应将目标局限在新闻界为了思考和回答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了解本专业已经毕业的3届110名学 生的就业去向是十分重要的。

从事体育新闻、出国与读研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0%、28.2%,一 般新闻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为18.2%,其余的毕业生流向则比例很低,均不足10%。

而总体上看,新闻传播界外的学生比例为51.8%,这说明超过半数毕业生的就 业范围脱离了新闻传播界。

同时,新闻媒体在招收人员时也不拘泥于新闻传播学专业背景。南方 部分媒体招聘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体现出十分宽泛的“专业不限”的倾向。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重的,原因之一是体育界外和新闻传播界外 有对于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许与体育界、新闻传播界人才 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关。而可能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新闻传播业务所需要的能力 越来越趋向于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并且是综合和专业相结合。这也是“媒介成 为人”、“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等泛传播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显著特点。

3.3体育新闻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与体育新闻课程的设置原则 3.3.1体育新闻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3.3.1.1体育和新闻历史知识与体育新闻选择新闻虽然是新近发生 的事实,但对于它的评价乃至报道往往需要历史知识的积累。比如要对一个运动 员创造的成绩做出评价,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溯及以往才能在“时间序列”中找到 新闻事件的位置,从而得出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做出精当的新闻选择。由于任 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历史原因,因此只有立足体育史和新闻史,才能准确 判断体育事件的属性,而体育和新闻历史理念的掌握则有利于理解体育新闻实践。

3.3.1.2运动锻炼体验和新闻技能练习与体育新闻采访体育新闻采 访往往是对专业人士进行的专业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比较好的专业感觉,这样 才能较好地把握选题,做出精彩的采访报道。可以说,对于体育新闻而言,运动 体验是接近报道对象的有力武器,是获得和拓展关系网络的基础,是理解报道对 象和事件的条件。很多体育记者新闻采访的成果就来源于他们儿时和日常的体育 锻炼经历。而与此同时,对于新闻技能的亲身体验,如校园新闻人物的采访等都是日后形成专业新闻采访能力的基础。

3.3.1.3文学艺术修养与体育新闻写作新闻之所以被列入文学门类, 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因是新闻与文学的天然联系,新闻报道本身就需要用文学方式 来表达。可以说,文学艺术作品是新闻写作的基本素材,文学艺术素养是新闻写 作的基本条件,文学艺术理论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在体育新闻中,文学艺术 修养的作用也极其鲜明和突出,多数知名的体育记者都具有相当强的文学基本功。

3.3.1.4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与体育新闻策划体育新闻终究是对于 专业性很强的体育的报道,它需要基本的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来支撑,尤其对于 体育文化意味鲜明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理论知识和素养就更加重要。可以说, 体育和新闻理论是酝酿体育新闻策划的思想源泉,保证体育新闻策划专业性的重 要条件,也是体育新闻策划走向深入的必要条件。比如对于奥运会报道的策划考 验的是极强的把握奥运会特质的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

3.3.2体育新闻课程设置应该突出的原则 3.3.2.1厚基础与宽口径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3届毕业生的去 向看,在体育部门和体育新闻部门、攻读体育研究生的学生比例为69.1%,不 足70%。这说明有近1/3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脱离了体育圈。

另一方面,从体育媒体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对于专业背景的要求看,也 呈现出并不追求专业领域,而逐步泛化专业的趋向。如《百名中国体育记者自述》 中97个知名体育记者的专业背景(背景描述涉及多项者有重复计算)中,出身体育 界的不足1/5。

根据目前体育新闻专业领域人才招聘和已有就业情况看,已经体现出 “专新闻”和“泛传播”的理念,这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具有专业的新闻理念和技能及 广泛的传播能力的要求。因此,北京体育大学在2006年重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时 适度扩大了课程涉及的领域,如增加视听语言、运动项目概要等,并且继续保持 原有的体育广告学、媒介经济学、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等课程,力求在有限的课程 时数中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与专精。

3.3.2.2活计划与多方向相对于一般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建设, 体育新闻最大的困难在于,它要培养学生一般的新闻传播理论与技能,还要辟出 比较多的课时用于体育理论与知识、运动体验,并且应该有一定的课时用于体育与新闻结合的课程,在学时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势必增加编排课程的紧张程度。

目前,国内的20多个体育新闻专业点除个别院校外只有一个专业,采 用大而全的课程编排,一般以设置课程模块来细分课程。比如上海体育学院体育 新闻系采取“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其四个课程模块为新闻传媒、 体育新闻传媒、文学、体育。武汉体育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为“夯实基础、 突出体育特色、注重实践,面向全媒体”。这些课程设计原则体现的均是在整体 教育目标下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根据与其他一般新闻院校的课程比较可以 看出,体育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时数明显偏少。

在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召集学生(含毕业生)进行的3次座谈会中, 学生均反映一般新闻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时数少于其他新闻院系,造成在就业和考 研等方面的被动。

虽然体育新闻专业无法做到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时数上与其他一般新 闻传播院校相同,但是如果通过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当可以减少这种差距。北京 体育大学在2006年修订教学计划时,在限制性选修课中设计了5个拉通排课的课 程模块,每个模块8学分,要求学生至少整选其中两个模块,其余可零选。这五 个模块是媒介管理(传播心理学、体育报道、媒介管理、体育广告学)、平面媒体 (体育摄影、体育报道、大型赛事媒体战略、体育平面媒体实务专题)、体育理论 (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管理与经济学专题讲座)、 广播电视(体育摄像、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节目策划、非线性编辑、电视画面剪 辑)、播音主持(播音基础、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体育解说)。体育摄影这些限 制性选修课是在一一对应于必修课的前提下设置的,比如体育理论模块建立在体 育史和体育学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广播电视模块建立在摄影摄像基础知识课程的 基础上。

这种设计减少了以往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局面,使得学生 可以针对自己就业的方向和兴趣去选择课程。由于限制性选修课拉通排课,学生 可以全部选修,因此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至于当前盛行的媒体融合和跨 媒体能力,目前在中国还很难一步到位地体现在课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 自己在实践中积累。

总之,课程设计的上述原则具有应对当前学科和专业建设形势的特点。

“厚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转向前提,比如北体有学生考取社会学、历史学、体育 社会学研究生的;
“宽口径”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向潜力,比如有学生毕业后进入公司从事媒介公关工作、进入体育行政部门从事文秘工作的;
“活计划”是一种鼓励 学生灵活选择的做法,可以避免以往课程多而不精以及缺乏体系的弊端;
“多方 向”追求的是突显体育特色和传媒发展形势,比如播音主持模块课程可以培养学 生体育解说与评论的能力。

此外,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新 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实践、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文学与写作)、媒介形态结合(平 面、电子和网络)、体育与新闻结合(体育为对象、新闻为技术、新闻和体育理论 为指导、运动体验和新闻技能为基础)等基本原则,力求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 的课程体系。

4小结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的办学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大体育、专新 闻、泛传播、全媒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体育特色。在体育学科理论和运动体验两方面设置较全面课程, 使学生学习到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与竞 赛等体育学科知识,并且有条件得到6个以上运动项目的体验,增强学生在新闻 专业领域中体育特色的分量和比例。

2)培养新闻素养。在追求客观、公正、平衡等新闻专业主义素养的基 础上突出培养学生新闻采、写、编、评、摄等新闻技能。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 播与体育理论基础、熟悉体育和新闻业态的新闻传播人才。

3)跳出新闻局限。立足广泛的需要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领域,不局限 于为新闻传播、宣传等部门培养人才,而是将视野放到广大的政府部门、企业和 社会团体中,有意识地为培养新闻发言人、媒体公关经理等各类人才提供出口。

4)强化复合能力。每年举办新闻专业技能展示与评比活动,结合实业 界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跨媒体能力培养,为融合多媒体能力的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在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背景下,突出新闻和体育专业英语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 体育摄影和摄像等标志性技能。

5)注重学风建设。定期举行学生读书会和早读,确立“据于德,依于 察、敏于行”的系训,从新闻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行业规范等角度全面要求学 生。作者:易剑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