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无烟日 >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有效课堂八下数学答案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有效课堂八下数学答案

来源:无烟日 时间:2019-11-01 07:56:34 点击: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 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 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对教材感知、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掌握学 习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教学活动。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对教材感知、 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积极探 索,大胆质疑,掌握学习方法,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 与的和谐教学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 础。小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接近它, 探究它,理解它,掌握它。老师在导入过程的设计中必须具 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 主要方式。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是教 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符合小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要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 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 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 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 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 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学习 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既活泼好动、充满好奇,也 有浓厚的求知欲,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创设有效的教 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中,笔者先出示一个 圆柱,再拿出一个圆锥体,还有一盆红色的水,让学生猜一 猜这堂课老师会教些什么内容?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处?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设疑,结合直观的教具,引发学生无尽的 猜想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 教学内容要把握得十分准确,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学生易懂的坚决不 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 意给学生想、说、练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古语有云:“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 为教师更肩负着“传道”之重任。但人是不会被动地接受教 育的,受教育者有其主观能动性,老师“传道”,学生是否 乐于“受道”?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乐于“受道”呢?这 就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老师的“讲懂”,而是 把老师的“讲”与自己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揭开书本上神秘的面纱,精心 组织教学的过程,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动手、 动口、动脑,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再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 发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只有相信学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双边教学。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 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在 学校,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时候还可以要求 高一些、难度大一点。对于学生的过分“关心”,过分“保 护”,不让他们去面对困难,不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一 次,这样学生永远不会长大。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阻 碍了各方面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 自信心。聪明的老师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鼓励他 们独立学习。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笔者采用实验教法。

在课堂上提出实验的要求、实验的步骤和实验过程中要完成 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归纳实验的结论。这样,通过学生亲自 动手去做,去演练,去观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明白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 爱学、活学。

又如:在《圆的周长》中,笔者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形 式进行自主学习。提出“怎样求出礼堂中的一根大圆柱的直 径和半径,它们各是多少?”让他们利用一根绳子、一把直 尺和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小组共同协作去量、去计算、去判断、去寻找答案。教师从旁引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分析、 归纳方法和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热爱数学。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也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

这就是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 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不断创新。让学生明白“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 伟大的成就。” 三、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有数学家说过: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发现问 题。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能力而不是问题的答案。教 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重于“导”,而不重于“教”。要让 学生有机会去“想”,有机会去“问”,有机会去“创造”, 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有一位 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 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 首先是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 以,教师要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培养 发现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要求学生面对同样的情境图,能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 题。要具备这种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 角度去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例如:在 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一幅情境图时,如果教师问:“看了 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有的跟数学有关,有 的跟数学无关。如果教师问:“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 跟数学有关的问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学生会立 刻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并提出许多不同的数学问题。

如:(1)这个正方形的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2)阿姨比 小朋友多跑了多少圈?(3)阿姨跑了多少米?(4)小朋友 跑了多少米?(5)阿姨和小朋友一共跑了多少米?(6)阿 姨比小朋友多跑了多少米?……用同样一幅情境图摆在学 生的眼前,逐步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问题,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探究的果。提出问题的过程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作为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应不失时机 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给 学生自我探究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这就要求老师在 教学过程中不能“满堂灌”,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对学生做到授 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多思考, 多创造,多发问。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主体”,使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能动的“我要学”、“我 想学”。

■参考文献 [1]李志宏,郭元样.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湖 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05). [2]杨骞.关于数学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J].中 国教育刊,2000(06). [3]蔡清平.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 学研究,2003(10). [4]关文信.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吉林大 学出版社,200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