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无烟日 > 陶冶与思辨且看名师的语用观:思辨性语段

陶冶与思辨且看名师的语用观:思辨性语段

来源:无烟日 时间:2019-10-17 07:46:42 点击:

陶冶与思辨且看名师的语用观

陶冶与思辨且看名师的语用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 程。故笔者认为,语用就是语文实践。阅读、口语交际、识 字写字也都是语用的组成,它们和习作都有紧密的联系。

在王菘舟老师看来,学习语用不是一个平面的问题,而 是一个有层次的递进过程。学习语用,至少可以分成三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之用,即让学生直接运用语言文字, 这是显性之用,我们通常理解的语用,往往停留在这个层 面;
第二个层次是储备之用,即让学生积累必要的语识(语 用知识)、典范的语料(语用材料),这一层次虽没有直接 之用,却为直接之用准备了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是储备之 用;
第三个层次是无用之用,即让学生纯粹地阅读,不涉及 直接之用,也不关乎储备之用,看起来似乎跟指向写作的语 用没有任何瓜葛,其实不然,纯粹阅读恰恰通过思想的启迪、 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升华等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进而从 深层次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是隐性之用,是真正 意义上的语用。

下面,笔者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和罗才军 老师执教的《自相矛盾》为例,谈一谈他们的教法:
一、相同点:直接之用——联想与感悟 王崧舟老师和罗才军老师在教学中都是根据文本运用 联想设计语用。

如,王老师在《孔子游春》教学中有一个“直接之用”的设计:这如诗如画的“课堂”啊,一半是我们看到的,另 一半却是我们想到的。现在,请你把看到的“课堂”和想到 的“课堂”一一对应起来,完成课堂练习一。

(屏幕出示练习内容) 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______;
看到____,想到宽广的 胸怀;

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________;
看到____,想到明亮 的眸子;

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____。

而罗老师在《自相矛盾》教学中也有一个“直接之用” 的设计:在写“想象补白,揭示寓意”的环节,通过让学生 想象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时,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 么,选择白话文和文言文任一种方式来补写故事。

围观的人有的____,有的____,有的语重心长地劝他 ____,更有人义正词严地告诫他说____。

围观者中,劝其____有之,责其一 亦有之。天下人谓之日: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

二、相同点:储备之用——熟记与领会 熟读当然需要反复,否则无法成诵。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如何避免机械、呆板的诵读,使熟读成诵融入课文语境,彰 显其多重价值,如:审美的、情感的、认知的、策略的,等 等。

如,王老师在《孔子游春》一课中,将课文的第二和八两个自然段的背诵和课文的整体语境融为一体,学生是在不 知不觉的朗读、美读、复读、诵读中完成积累任务的。以赏 春这一段的熟读成诵为例,教学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步,请学生找出孔子的“课堂”,这是对经典语料的发 现;
第二步,请学生比对当下的课堂,发现孔子“课堂”的 独特之处,这是对语料特征的分析;
第三步,将赏春这段文 字分行排列,让学生感悟其诗一样的文字和诗一样的境界, 这是对语料情感的体会;
第四步,以纲要信号提示的方式, 引导学生诵读部分语料;
第五步,揭示课文“联想和见闻” 的写作思路,同时授之于写法、读法和背法,使学生发现语 料背后的逻辑结构,完成语言图式的积累。可以看到,在这 样一个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既能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段, 内化精致的语言图式,又能掌握必要的语用知识和策略,为 以后的言语迁移提供生动的范式,可谓一举两得。

罗老师在《自相矛盾》教学中也有一个“储备之用”的 设计:这些经典寓言都出自古书。《自相矛盾》就出自古书 《韩非子》。在《韩非子》当中,《自相矛盾》的故事是这 样说的——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u)能应也。夫不可陷之 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教学步骤:
1.大声读小古文,理解难读的字词,抓住关键句。

2.教师读白话文,学生读相应的古文。

3.试读关键句空白的小古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与矛者,誉之日:“____”又誉其矛 日:“____”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fu)能应也。

4.联系寓言故事,再读小古文。然后熟读成诵。

三、不同点:“陶冶与浸润”与“从悦纳走向思辨” 王菘舟老师在教学《孔子游春》时,通过“陶冶与浸润” 达到无用之用。《孔子游春》通篇贯穿着水,教学的陶冶和 浸润,也以水为基本意象,进而营造出春风化雨般的意境。

就课堂教学的展开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学 生关注“自然之水”,泅水的波澜起伏、活泼欢快、不知疲 倦地向前奔腾,以及泗水对两岸万物的滋养;
第二层次引导 学生发现“人格之水”,水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 志向、善施教化,这是孔子眼中的水,更是孔子心中的理想 人格;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感悟“文化之水”,孔子的因势利 导像水的善施教化,子路与朋友共享福的志向像水的有情义, 颜回不为自己表功的志向像水的谦卑、内敛,当然,还有更 多的弟子也在向水学习。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似乎跟直接之 用和储备之用无关,但是学生在语言的陶冶和文字的浸润下,潜移默化,其思想、情操、心灵乃至整个生命在不知不觉中 受到水一样的滋养。也许,—课两课还不足以显示其影响力, 但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的气质精神一定会由量变逐 步转向质变。

而罗才军老师在教学《自相矛盾》时则“从悦纳走向思 辨”。如—— 师: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出示的是我们从古至今流传 下来的一些经典格言。仔细观察上下两两相对的话,你会发 现有一些联系。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得饶人处且饶人。

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好人不长寿,神鬼怕恶人。】 师: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它们之间是意思相反的。

师:相反、相对的,用我们今天刚学的故事来说叫什么? 生:自相矛盾。

师:没错。我们发现两个句子之间是针锋相对、自相矛 盾的。但我刚才也说了,这些语句都是流传下来、最经典的 为人处事的格言,是智慧的结晶。可它们分明又自相矛盾, 你怎么想?来,说说你们的想法。(生说)师:这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句子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 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势来运用。否则你面对同一 件事,又告诉自己“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又提醒自己“亡 羊补牢,为时已晚”。那就真成了一一(生答)自相矛盾。

师:所以为人处世啊,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面 对不同的人和事,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避免自相 矛盾,贻人笑柄。

二位名师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告知我们:“陶冶”与“思 辨”,殊途同归,“归”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之“途”。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