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1:诚实的科学家 林格尔是一位诚实的科学家!公元1726年,德国出版了一部古生物专 着《维尔茨堡化石石版图集》,轰动一时。但是,这部着作给作者贝林格尔带来 的并不是名利和荣誉,而是伤心和破产的悲剧。
贝林格尔(1667-1740)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这位哲学和医学专家 是一个“化石迷”,他不仅收购各种化石,还亲自到各地去采集,化石是生物进化 史的忠实记录,研究化石在当时是非常时髦的学问。
可是,贝林格尔对化石的 爱好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他的两位同事——一个是图书馆馆长,一个是地理 学教授就存心捉弄他。他们经过一番策划之后,便把雕刻有昆虫、青蛙、鸟类、 怪兽等各种图形以及古代希伯来文字的假化石,雇人埋藏在城郊的采石场里并把 消息透露给贝林格尔,引诱他去采集。
这位地质常识十分缺乏而又非常相信“化石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的教 授到了采石场,当他发现那些丰富多样的“化石”时,欣喜若狂。他先后采集了两 千多块化石标本,并花费了数年的工夫,从中整理出两百多种化石石版,于1726 年秋天出版了上面所说的那部轰动一时的着作。
后来,他在继续采集化石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块“化石”上刻着自己 的名字,他感到奇怪:“真不可思议,我还没有死呢,怎么会有化石”他越想越觉 得蹊跷,便立即重新检查了过去的研究成果,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后,他 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化石不是真的,多年的心血白费了,他非 常伤心。
这位诚实的科学家在愤懑之余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让假化石流传, 他下决心要收回并烧毁那部轰动科坛的着作,贝林格尔为此耗费了数年的时间和 精力且濒于破产,最后,他终于在穷困潦倒中默默地告别了人世。为了纪念这位诚实的科学家,维尔茨堡大学的同事们特意将他安葬在 维尔茨堡城郊的采石场,还为他立了一块墓碑,墓碑上刻着:“贝林格尔是一位 诚实的科学家!”据说,在这位科学家逝世36年后,收藏他那部着作的人改换书名 重新出版了那部着作,做起了欺世盗名的罪恶勾当。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2:欧姆与欧姆定律 乔治·西蒙·欧姆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 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 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 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 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 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 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 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 现在所称的电动势。
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 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 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 决的难题。
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 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 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 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
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 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 电流成正比。
他将实验结果于1826年发表。1827年欧姆又在《电路的数学研究》一 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 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 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 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欧姆在自己的许多著作里还证明了: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 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 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
人们为纪念他,将测量电阻的物理量单位以欧姆的姓氏命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