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入必然浅出 教材中的第一课时(例1、例2)呈现了多种“AB”形式的 规律,包括颜色规律、性别规律、数量规律、数字规律、形 状规律等。如果教师未能深入解读教材,则很容易将本课上 成这样的流程:1.观察情景图发现规律。2.学生交流汇报 发现了什么规律。3.教学例题2,发现数量规律和数字规律。
4.完成“做一做”,发现形状的规律。5.动手在白纸上创 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总体上看,这样的教学中规中矩,基本 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完成教学任务。但仔细琢磨后不禁要问, 这节课教给孩子些什么?我们将课本上的所有找规律的问题 呈现给随机抽取的5名还没学本课的一年级学生来完成,正 确率高达100%。再将同样的题目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完成, 口答结果也是全部正确。可见,教材中所呈现的素材难度很 低,如果教师一节课只带着学生解决这几个问题,而没有任 何提升,我们说这样的课是浅层次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 形式简单,教学目标窄化,课堂就显得“浅”了。究其原因, 还在于教师没能深入教材、深入课标。教师应当“解读”教材,而不是“阅读”教材,其奥秘在于“解”。了解内容, 才能适度把握教学范围。理解用意,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解析本质,才能深入把握数学内涵。然而教师往往重“读” 而轻“解”,无法做到“深入”于教材,则必然“浅出”于 课堂了。那么“解”些什么?又该怎么“解”呢?笔者认为, 应该从三方面进行考虑。其一,问一问“是什么”。教材中 的内容体现了课标中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教师什么,要传递 给学生什么信息?其二,问一问“为什么”。教材的编排顺 序为什么是这样,内容之间有什么关联与变化,每一句提示 有什么用意?其三,问一问“怎么样”。这部分内容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会怎么样,学生会怎么样?只有做到这三点, 才能避免“浅入”的悲剧。
二、深入亦要浅出 深入解读教材,需要老师善于发问,多向教材问几个为 什么;深入解读教材,需要教师善于求教,求教于“课标”, 求教于“教师用书”,从中找到问题答案;深入解读教材, 需要教师善于质疑,敢于向教材挑战,在求解的过程中哪怕 是失败也会有所收获。首先,要细读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问 一问“这句话要告诉我什么”?在解读《找规律》第一课时 的教材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两句话:“小旗的规律是按红、 黄重复排列的”以及“圈出重复的部分”。如果我们多问问 自己这两句话的用意何在,就会发现几个问题。第一,本课 的教学不仅重“找规律”,还需要我们跟学生一起“解规律”。第二,本课除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重视学生的 数学表达,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第三,本课所呈 现的规律都是“周期性规律”。当教师明白了教材的用意, 便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方向就更明确了。其次, 要对比教材中的每一道题,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该 课中的“例2”找规律填数包括2小题,分别是“碗的数量” 和“鸡的数量”。这2道题都直观地反映出了图形和数字的 规律,也蕴含着数形结合之意。可是这样的2道题是简单的 重复吗?它们有什么区别,编者的用意何在?对比之后我们会 发现,第1小题中的图形都是相同的,只是数量上的变化, 而第2小题中的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其实,透露出编者关 注到了排列中的属性变化。因此,教师不能简单重复地陈列 这样2道题目。那么,如何让学生领悟到物体的变化属性呢?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情境及对话,将复杂的数学概 念化于无形。师:看来,人来了,狗来了……生:规律就来了。
师:如果狗没来呢?生:那就没规律了。师:大人来了,小孩来 了……生:规律就来了。师:如果大人没来呢?此时,学生开 始思考一个问题―――“都是小孩会不会有规律”。课堂上 开始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有规律,有的学生说没规律。
接着,屏幕上又出现了“男生和女生的排列规律”,学生顿 时明白了。师:男生来了……生:女生也来了,规律就来了。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采用了对比观察的教学形式,通过 风趣朴素的语言对话,在看似平常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一个排列中物体属性的变化,明白了找规律可以在相同 的属性中找到不同的属性变化规律。最后,要联系教材中的 每一课时,找一找“知识点的前后关联”。每一课时的教学 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联 系前后知识点,甚至联系不同单元及学段的教学内容,系统 了解该知识领域的整体布局,教学定位才会准确无误。在该 课的尾声,教师提问:“规律是什么?”学生回答:“一组、 一组重复出现。”教师给予了肯定。
显然,教师没有系统地把握该领域的知识体系。试想, 当下一课时学习“等差数列”和“数组的规律”时,又该如 何向学生解释哪里是一组,谁重复出现了呢?如果教师能够 从整体把握知识的前后关联,就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 趋向,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从字面上理 解,“规”是一种准则,代表的是“不变”;“律”是一种 节奏,代表的是“变化”,那么规律是在变化之中存在着某 种不变的属性。可见,第一课时中的“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就是“变化过程中隐藏着不变”,而“等差数列”以及其他 规律也同样可以这样来解释。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就不会 出现上述的概念性错误了。
教师要“深入”于教材,领悟教材意图。还要避免“进 得去,出不来”,不要盲目地深挖教材,拓展课堂,拔高难 度。要求教师既要关注“文本”,又要体现“人本”,这样才能兼得“深入浅出”的课堂,即高效的课堂。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