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看到,针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的研究虽然在很大程 度上为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适应性的相关研究,目前来说还先对较少, 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有:以河南某简易流动儿童学校为例 进行的小规模调研中,发现对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产生明 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生活背景、居住时间、家庭 背景等。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了深入 的探讨,结合笔者针对湖南省进城农民工子女问题调查走访 所获得的数据,对农民工子女的城市适应性问题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同时兼顾了其学习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情况,在文末 计量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适应的具体因素。
1调查过程和样本概况2011年9月至10月,我们组织了 160余位学生完成了200位农民工子女的访谈以及400名流动 儿童和1200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笔者通过对调研学生进 行了培训,访谈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所有问卷都由他们与 被调查对象面谈后填写等方式来提升调研的实际效应。本文 的数据来自该调研项目中湖南部分(杭州、嘉兴、湖州、宁 波、绍兴、温州等地10多个城市)的544个在校进城农民工子 女问卷调查,并参阅了30份访谈报告。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2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状况2.1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适应 2.1.1身份认同在我国,对于身份这个词汇有两层含义。首 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身份有两层含义:第一,作为社 会学层次概念,身份是指按照户籍制度给出的硬性指标进行 的划分;第二,而单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身份还包 含一部分的角色的含义。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对于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的时候,有25.4%的孩子认为 自己是城市人,48.66%则表示自己是农村人,还有24.8%的 孩子回答不清楚。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在对 自身身份的认识过程中,认为城市同龄孩子要优于自身。而 有四成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对自身的身份问题有一定的模糊 感,这样对其未来道路的选择将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2.社会因素对流动儿童的影响非常明显:是否有城市同 龄朋友、社区交流情况、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流动儿童的 年龄和性别等。可以说,城市同龄朋友对于流动儿童的城市 适应性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学习情况的优劣,对于 其城市归属感同样有相应的影响作用。流动儿童的年龄对其 城市适应性的提升有明显的作用,同时,男童在城市适应的 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困难的情况。
2.1.2心理期望应该看到,虽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 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目标还是明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将 来找个好工作,为家庭和父母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但是在 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对未来的发展方 向还是非常迷茫的,这就反映出来其生活现实和理想之间的 巨大差异性。
2.1.3社区认同作为一种社会学方面的定义,社区认同 主要是主管和客观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共同作用 而形成的。一方面,流动儿童自身对于流入地区的认识,是 否能够真正的把自己当做社区的一员、原因为社区付出等,另一方面则是该社区是否把这部分流动儿童当做其成员来 对待。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通常情况下周围环境中的居民较 为友好,仅少量时候,出现一些不友好的行为如(表2、表3)。
比例(%)3.35 29.38 47.16 20.10 100在这份数据中我们就 可以认识到,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市民对于进城务工人 员及其子女的接纳速率,也在不断加快,不过,由于儿童自 身心理特点的特殊性,所以可能因为其对社会接触较少而导 致流动儿童在这方面没有实际经验[2]。
2.2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对于城市学习生活的适应 情况是进城农民工子女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 是对于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以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 备的知识储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这部 分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业表现和家庭教育等进行 研究,重点分析其在城市中所接受的具体培养方面的情况。
2.2.1学习环境根据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2.23%的 流动儿童在普通公办小学上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也 发现,很多流动儿童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在民办学校进行 学习,而这里所说的民办学校,实际上就是农民工子弟学校。
这些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的软件设施和硬件 设施普遍较差。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所带 来的。一方面,农民工子女本身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 我国现阶段的公办学校对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这部 分学生的接受工作。另一方面,公里学校较高的学费等,同样是阻碍农民工子女顺利求学的重点因素之一。这一点,在 访谈的时候也得到了论证:“借读费和学费加起来,一个学 期要一千多块,平时的费用都算上,大概要一千五百块左右, 孩子平时的用度等等,对于家庭所造成的负担,还是非常重 的。”[3]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也发现,教师对待孩子的 态度同样局有一定的差异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的孩子 拥有较好的条件,无论是学习中还是在言谈举止上,相对于 农村孩子都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教师对于农村务工人员的 子女的了解程度不足,根据笔者走访获得的第一手数据现实, 只有34.67%的孩子认为教师对自身的家庭条件有所了解。一 般来说,教师对学生家庭条件的认识,都是通过家长会作为 主要的沟通方式,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工作较为繁忙,一 般没有时间去参加家长会,而教师处于某些原因的考虑,主 观上也不愿意对这部分弱势群体进行家访。
2.2.2学习动机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主观上,流 动儿童对学习的渴望相对于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更加强烈,从 表4和表5中我们就可以清晰的认识到,这部分孩子大多希望 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努力为家庭生活的改 善提供一定的支持。表4流动儿童的学习目的为父母增光父 母让将会在未来的时间里,努力地学习,而只有13.34%的学 生认为学习是无用的。
2.2.3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 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对农民工本身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形成 如见表6。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农民工对于自身 子女的学习情况是给与了相当程度的重视的。尤其是对于其 日常的学习情况,一般情况下都会过问,但是还是有部分的 农民工父母,由于自身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没有能够充分 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或者由于自身的工作原因,对于 孩子的学习不能够提供及时主动的帮助。这种情况的存在, 主要是由于农民工自身接受的教育程度就不搞,同时在打工 过程中,随着金钱的作用的不断凸显,也形成了一定的错误 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一来,对于提升其子女的文化程度的 重要意义,也就不能很好的领会了[4]。2.2.4学业表现对 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适应情况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流动儿 童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业表现进行一定的研 究来获得。学习成绩和学业行为两方面的综合评价,基本上 已经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教育适应度进行了一个初步的表示 了。根据我们获得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受访学生都 表示自己学习相对较好,在一般水平线之上。由于这种自我 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笔者又从学业行为这个角度对 其加以考察,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会在放学回家之后主 动做作业,极少数出现过逃课的现象。
2.3进城农民工子女生活适应2.3.1居住环境从表7中我 们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没有经历过居住地的 改变,但是还是有部分的流动儿童经历过了重新流动这一过程。约占总数的52.49%。应该看到,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 流动儿童的成长来说,弊大于利。通过笔者的走访认识到, 由于农民工工作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这一问题的存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儿童随着父母进行频繁的居住环境的 改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2.3.2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过程,就是农民工子女融入 城市社会的过程,有研究显示,和城市居民之间进行的大量 交流,有利于提升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城市化程度笔者获悉的 数据显示有超过七层的流动儿童表示很愿意与城市儿童交 朋友,但只有少数的(29.77%)孩子在学校里有较多城市同龄 朋友,多数很少(56.34%)甚至没有(13.97%)城市同龄朋友;
所以,对于表内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共同游戏的机会不多, 也就好理解了(表8)。新的环境中,流动儿童通常需要一定 的时间来融入同龄人的群体,但是实际上,只有24.45%的儿 童能够经常性的和社区内的同龄人一起玩,而绝大部分都是 很少一起玩。而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交流同样较少,这 样一来,由于种种原因,来自于农民工子女的友情就被冷漠 拒之门外了。
2.3.3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情况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是 尤为重要的,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的生活情况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其城市适应情况[5]。根据笔者获 得的数据显示,流动儿童的日常生活相对与城市中的其他同 龄儿童较为单一,由于上文中提及的原因而缺少朋友,约有45.89%的受访者表示,除了在家看书,基本上日常生活还需 要做家务。而对于零花钱方面,笔者掌握的数据显示,由于 农民工家庭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孩子的零花钱非常有 限有80.11%的流动儿童每个月的零花钱少于五十元,而这些 零花钱的用途也主要集中在日常学习用品的购买上。同时,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部分儿童也不能够积极的参与各种 兴趣培养班,这也是流动儿童教育水平相对于城市儿童普遍 较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根据笔者掌 握的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的总体适应度不足 50%,约有56.1%的流动儿童在调查过程中表示对城市生活并 不适应。那么,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在 本文中,应用Logistic回归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影响因素进 行分析。被解释变量被定义为两分虚拟变量,1表示适应,0 表示不适应。解释变量的选取则是基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包括:老师态 度、学校性质、市民态度、父母关心、歧视经历、学习成绩、 环境变化、城市同龄朋友、身份认同、同学交往等作为解释 变量。同时,对流动儿童的年龄和性别也在研究中有所体现, 具体数据如表9。表9变量描述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说明被 解释变量适应度流动儿童到城市后的适应程度:适应=1,不 适应=0解释变量学校性质所在学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 校:民办=1,公办=0环境变化生活、居住环境有过变化吗?:有=1,没有=0老师态度老师对待城市和农村孩子的态度:更 喜欢城市孩子=1,其他=0居民态度你觉得当地人对你怎样: 友好=1,其他=0歧视经历你有过被市民歧视的经历吗:有=1, 无=0城市同龄朋友在学校里,你的朋友中有城市同龄人吗: 有=1,无=0同学交往你平时和同学交往多吗:是=1,否=0身 份认同你认为自己是城市人吗,父母关心特征变量性别女性 =1,男性=0年龄6岁到16岁的流动儿童年龄在模型拟合过程 中,我们采用进入法强迫所用自变量同时进入模型,运用最 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得到模型Chi-square=79.543,其显著 值为0.000,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模型从总体上看具有 统计学意义。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10。根据表10中提供的数 据,我们可以得知,教师对于流动儿童的态度,能够显著的 影响其城市适应性(10%水平上显著),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 中对城市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偏爱,那么对流动儿童的城市化 将会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城市同龄儿童作为朋友这一点, 对于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的意义。
实际上,通过对比有城市儿童作为朋友和没有城市儿童 作为朋友的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前者 的城市适应情况高出0.098个百分点。正如上文中所做论述, 加强流动儿童在同龄人中的交流情况,对于其城市化的提升 具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流动儿童在城 市适应性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产异性。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流动儿童对于城市的整体适应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对城市中的各种问题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当然,在这里性别 差异也有所体现,男童普遍更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学 习成绩对于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适应情况的影响无疑是巨 大的,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能够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这样对 于提升其城市适应度将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相对于 成绩偏差的学生来说,有中等以上成绩者的城市适应度是其 1.784倍。不过笔者认为,通过成绩的不同来对流动儿童的 城市适应性差异进行解释是不全面的,仅仅可以当做一个参 考指标,在研究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而这个权重比例的分配, 更是一个值得深入商榷的问题。流动儿童生活、居住环境的 变化并不对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有显著影响。而一些文献中提 到的学校性质问题,对于我们所研究的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 问题也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另外,有些研究者认为的重要 影响因素,如市民的态度和被歧视的经历等,在我们的研究 中并没有获得支持[6]。
4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重点对农民工进城务工之后的 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和学习中的适应性等问题开展,根据走 访和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计量分析,现有 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生活对流动儿童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 响,整体上来说,城市适应性较差。这一结论集中反映在流 动儿童现阶段的心理适应和生活学习适应上。同时,流动儿 童再次流动的可能性较大,这是由于其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性 决定的[7]。流动儿童城市同龄朋友对其城市适应性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城市同龄朋友较少。
流动儿童在学校就读方面,公办学校由于招生名额有限和整 体的学费水平较高,所以很多流动儿童目前还在农民工子弟 学校就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