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课改存在的突出问题 1.观念问题 2.师资问题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推进新课改的“瓶 颈”。当前农村学校缺少音体美副科专任教师,大多数这类 教师,都是主科教师兼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新开设的综 合实践活动课、科学课、地方课程等。这些新课程是教学中 的新领域,兼职教师无论从业务的专业水平上,还是从教学 能力上都不能胜任新课改的要求。可当前的现状是,现有不 适合岗位的教师严重超编,这类教师又无法辞退,即使有新 分配的专业教师也无法落实岗位。而且农村教师队伍中有的 教师年龄偏大,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教育观念很难适应新课改 的要求。农村教师队伍中还有一部分临时代课人员,他们的 工资和待遇也提不上来,这类教师中有能力的、有关系的都 去更好的学校任教去了。3.课程问题 新课改教材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在理念上,都具 备以往教材所没有的突出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由于 我国的西部与东部、城市与乡村之间差异较大,这样的教材 对于农村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如,新课改教材内容的 选择上偏重于关注城市。以品德教材为例,应当值得肯定的 是新的思想,教材在所有教学内容的选材上都是本着与时俱 进的思想编写的。但我们发现新教材所选择的图片、文字等 资源几乎都是贴近城市生活方面的内容,而与农村的生活实 际偏离较远。同时,新课改教材倡导学生广泛地搜集各类信 息,进行积极的社会实践,但无外乎是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 报刊,运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信息,然而这在 一些农村地区都难以实现。同时,新课改教材导致学生课业 负担加重,两极分化加大。新教材起点高,难度大,分量重, 在没有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加重了。另 外,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差异的不同,对新教材也有 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课改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 有很多学生不知怎么去研究,有调查表明,只有那些学习主 动性强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受益多,而大多数学生都呈现 出一种跟不上的状态。
4.管理问题 许多学校仍保持原有的管理模式,新课程教学、旧模式 管理的局面仍然存在。如,各种活动均要有教案。每一项都要检查,每一件事都要求有书面文字,教师总在文字的重复 抄写上徘徊。这样,精神疲惫的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也就无从 谈起,只是被动地应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许多农村学校 还是采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 与脚踏实地的应试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作为终极 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看分数说话,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 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这样,教师只有抓学生的考 试分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评价标准,课程改革的深 化和发展难以更上一层楼。此外,农村办学条件简陋是阻碍 教师推进农村新课改的客观不利因素。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 张使许多课程改革配套的设备、设施及教学用具不能到位, 不能正常开展课改实验。缺少了现代教学手段及多媒体的运 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无法实现根 本性的转变。决定新课改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但起决定性 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在新课改进程中,许多农村学校在 经历了仿效先进实验区课改模式,移植、拷贝各种课改范例 而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后,通过反思自己的课堂悟出:农村 新课改既不能与城市雷同,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只有 依据农村实际,才能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二、走农村新课改的特色之路 1.转变教育观念 农村教育由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长期封建文化的影 响等,导致很多农村学校以及教师无长远规划,无短期计划,长期盲目行事。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反复,做一天和尚撞一 天钟,教育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上至行政长官,下至百姓都要转变教育观念。第一是 建立持久观念。教育有着自身的本质特征,它的效果不能立 竿见影,它需要持续长久投入精力和实践,尤其是基础差的 农村教育就更是如此,它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有急功近利的 思想。第二是建立发展观念。要建立可发展观念,农村有着 自身的优势和特有的资源环境,按新课程理念和《国务院进 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的规定,农村教育有其自身发展 的方向、途径和目标,有其自身的有利条件。建立发展观念, 农村教育在我国应该是重头戏。因为农村不仅面积大,人口 多,而且基础差,底子薄,农村教育发展如果滞后,将会从 根本上影响我国实现小康的进程。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基础 教育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为农村基础教育 的资金投入、人事制度改革、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法规,确保了经费和政策的保障。第三是校本位的 确立已成趋势。重庆、江苏、安徽等地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较 成功的经验。实施校本位管理的学校,学校不再是千校一面 万人一腔,学校办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保障。这样农 村学校的个性才能得以保障,学校的特性才能得以发扬。总 之,农村教育要从长计议,要彻底改革,要持之以恒,才能 保障教育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2.强化师资培养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 因而认为大班化、灌输式非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还能 节省时间和人力,尤其我们的教师也都是这种教育下的产物, 因此,这种现象至今还相当普遍。这种教学显然不仅影响新 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且也影响我国农村的教育发展。新 课改要求“教”为“学”服务,教师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并且还要求教师具有开发教材的能力。
新课改的课堂要体现探究性、合作性、自主性。不难看出,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一是 要强行培训,也就是严格按《纲要》等文件要求,不培训不 上岗。二是要进行强化培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 情智结构、职业道德、职业技术等都要有硬性规定。三是要 进行全面培训,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因而在培训教师时,要对教师素质全面培训,如,政治素质、 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策划素质、交际素质、表演素质、领 导素质等。四是要进行全体培训,不仅教师要培训,而且职 员工人也要培训,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形成教育场。
3.调整课程布局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调查组要不打招呼地深入农村,弄 清当今课改实验的现状,获取课改真实资料,并做出科学的 分析和决策,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对失败的教训进行总 结反思,才能对新课改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另外,着眼“农”字增减课程。新课程具有普适性,但无力顾及城乡各地区学 校的差异性。作为农村教师应着眼“农”字,敢于对实验中 的新教材动“手术”,即结合本土“三农”需要,自主增补 农业科普读物与春插抛秧、农机修理、果树嫁接、植树环保 等时令性较强的农技课程,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 求时,突出农村特色。
4.改变管理政策 紧贴农村新课改实际,建立全新配套制度。新课改启动 后,农村教师新理念的树立、角色行为的转变等都需要一系 列的配套制度来保障。在建立新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时, 务必要贴近农村师生实际,符合农村教育规律。各学校在建 立新的常规管理过程中应立足本土、凸显特色。例如,在控 辍保学方面,要充分估计教师家访、村访所存在的大量隐性 工作量;
在作息时间安排上,要考虑到撤校并班后远道学生 上学难的实际;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在 考核教师时,要注重结合考察教师“服务三农”的理念与工 作态度;
在考评学生时,不但要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 考评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实践能力……制定出具有农村特色 的考评、管理制度,以确保农村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农村新 课程改革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新旧两种思想与观念的 较量,农村的现实应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改的艰巨性, 即使有些教师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即使还有人用新瓶装旧酒, 但毕竟农村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来,有生力量正在迅速成长,我们不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 面,但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我们要沉下心来,推进 新课改。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