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内涵及特点 “互联网+”以其泛在、开放、平等、协同、免费的特点,通过大数据 的采集、重组、再利用重构教与学的组织流程,对传统高等教育造成颠覆式冲击 和深刻变革。
(一)内涵 历史上每次工业革命都有一种新的生产力工具极大提升各行业效率。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产生蒸汽动力带动纺织、采矿、冶炼等行业的效率大幅 提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的发明和使用带动 电气、化工、石油等行业迅猛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互联网利用近乎零边际 成本的优势[1],以其泛在、开放、平等、协同、共享的特点改造升级甚至颠覆 性变革其它传统产业,互联网也将像过去的蒸汽动力、电力一样为其它各行业生 产效率跃升提供强劲动力。
腾讯CEO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代表一种能力,或者是 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互联网+”的“+”不应仅是技术上的 “+”,更应是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上的“+”。“互联网+”并不是两者简单相加,而 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 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其效益应是“互联网X”。基于此,“互联网 +”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和应用把互 联网和各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并创造新的业态。
(二)特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再仅局限于一种连接工具,实质上是一种 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哲学[2]。它表现出泛在、开放、平等、协同、 共享的特点。泛在是人置身于广泛存在,无所不在的网络中,实现人在任何时间、 地点,使用网络与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互联网技术的开源创造使其打破国界、 地域、组织的限制,面向全球、全社会配置资源。平等就是去等级化、去中心化 和去权威化。互联网技术分布架构的特点使社会由纵向金字塔等级模式转变为日 趋扁平化、网络化的横向分布式协作模式,嵌入网络的每个对象是既分工又协作 的关系,各方参与的力量和协同精神使互联网日臻完善。共享包括分享、免费和 普惠。互联网通过传感器和软件将人、设备、资源、信息等经济社会生活中各方 面连接起来,不断为分布各节点(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组织)提供实时大数据。
各节点通过对大数据的消化、挖掘、重组、再利用,将其转化并输人自动化系统, 将经济体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降至趋近于零。“互联网+”时代的生产几乎零边 际成本使分享成为可能。使用大量的“虚拟资源”无需缴纳费用,免费成为一种重 要商业模式和市场培养策略。“互联网+”时代,免费并不是完全不盈利,而是对 用户最便宜。免费商业模式可通过直接交叉补贴、第三方市场、免费加收费等途 径来实现。在分享与免费的基础上,普惠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点。小到 个人系统,大到社会网络,其使用体验、信息、知识等均可实现共享。
(三)“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升级甚至颠覆式变革传统教育 行业,利用大数据对传统教育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 度融合,带来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管理等的颠覆性变革。互联网显性基因——免 费和开放与隐性基因——大数据和组织变革将对传统教育行业产生深远变革[3]。
1.“互联网+教育”以其开放、分享和低成本运营的特点倒逼传统教育 企业进行变革。“互联网+”时代,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的固定成本确定后,其使用、 传播的边际成本将无限降低并趋近于零。随着课程参与人数的增加,长期平均成 本将随着选课人数的提高而降低,出现规模经济效应。2014年Udacity、Coursera 宣布对认证证书进行收费,Coursera系列课程(3〜9门)的费用在200-500美金。但 其费用远低于传统课堂教育的收费[4]。在开放、分享与低成本的基础上,互联 网教育的普惠有助于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提供大众可以支付的高等教 育服务,更大程度促进教育公平。
2.“互联网+教育”通过大数据采集、重组、再利用重构教与学的组织流程。大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后者主要包括图片、音频、视频 等,且大数据80%以上都是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第一个重要特征是将现象(包 括文字、方位、行为等)转变为在线的量化数据形式,量化一切是数据化的核心 [5]。在线数据远比记录在纸上、磁带上的数据更有价值。第二个特征是在正常 行为发生同时,系统同步、持续、自动地记录数据。如大规模在线课程能同步自 动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偏好等,通过对数据挖掘和再利用,得到 学生“情商”、领导力等潜在信息。在此基础上,重构教与学组织流程,实现教学 内容、手段、方式的动态调整。
二、“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自纽曼、洪堡到威斯康辛的范•海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成为大 学的三大主要职能W。从大学职能三个方面探讨“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管理 的影响。
(一)教学领域从MOOC到SPOC引发教育革命 在教学领域,“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是自2012年 以来MOOC所引发的高等教育领域的数字海啸。“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教 育理念、教学边界、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带来深刻变革。在教育理念上,传 统高等教育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将让位于分布式协同的教育模式,学生从知识的 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开放的学习空间和社交网络,学生可以分享信息、 观点和经验[7]。在教学边界上,MOOC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将打破传统高等教 育物理边界和地域边界。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虚拟学习环境向全球延伸,优质 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在教学过程管理中,“互联网+”要求高等教育以用户学生为 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师生关系更为平等。教师由传统教育的注重内容传授变 为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学生评价、体验,教师角色由教学转变为教学辅 导。传统高校教学管理的考勤制度、学时制度将变得更柔性化。在教学评价与质 量管理上,MOOC带来了新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何保证是否本人 学习,是否原创,如何避免抄袭[8],学分认证等。对老师教学评价体系也相应 发生变化,包括对老师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互动、教学社会影响等。
伴随MOOC平台、上线课程、学生注册人数的迅猛增加,在发展中也 暴露一些问题。由于M00C没有先修条件限制和规模限制,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 齐等,导致M00C注册率高,完成率低。此外,“开放+免费”的在线教育所需要的 时间和费用成为大学的不小负担。如杜克大学最近发布的MOOC课“Bioelectricity”,其建设和传输需要花费超过600个小时的精力,其中需要教师投 人的时间超过420小时w。鉴于MOOC的缺陷,国外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MIT、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在尝试小而精的课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相对 MOOC中的Massive和Open,SPOC中的“Small”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 人,“Private”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人条件,要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加入。
SPOC主要面向校园内的大学生和在线学生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校园 内的学生,实行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混合模式。教师把M00C视频资料作为作 业提前布置给学生,在课堂了解学生知识吸收情况,存在哪些问题,进行互动来 解决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要求和自身偏好调控进度、节奏和评分系统。对于在 线的学生,在全球的申请者中筛选出一定规模(一般是500人)的学习者。人选者 要保证学习时间,参与在线讨论,完成作业并参加考试,通过者将获得课程学习 证书。未申请成功的在线者可以旁听课程,完成作业,参与在线讨论,但课程结 束时没有课程学习证书[1°]。相对传统课堂,SPOC使用M00C视频比指定教材和 阅读资料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相对MOOC,SPOC通过筛选申请者, 为他们提供有区别且力度更大的专业支持,避免M00C的高辍课率和和低完成率。
某种意义上,SPOC融合了实体课堂和在线教育,是“SPOC=教室+M00C”的模式 [11]。从MOOC到SPOC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革命在引向深入。
(二)科研领域从创新1.0到创新2.0的开放式协同创新模式 大学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或专业设置院和系所,学科泾渭分明,条 块分割。学科细化和研究的各自为政将科技创新人为划分为众多小块,当面临产 业重大需求的战略性调整,现有科研存在不适应、不满足现象,难以很好解决技 术创新产业化问题。传统高校科研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 为载体的创新1.0模式正在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 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转变。
互联网分布架构和开源创造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科研能充 分利用横向力量打破科研和学科发展的条块分割,突破地域和组织机构的边界, 促使科技创新组织模式由纵向金字塔等级模式转变为日趋扁平化、网络化的横向 分布式协关系,从而使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由封闭与离散走向开放与协同。研究 者来自不同领域,以分布式方法共享知识和信息,研究不再拘泥于封闭的小圈子, 学术视野更为开阔,在学科交叉融合部分涌现创新。通过吸收各方参与的力量和 协同创新精神,高校科研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通 过协同创新获得“合作剩余”和社会福利的改进。面对科研领域协同创新的趋势,教育部自2012年启动的“2011计划” 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创新重大需求确立了首批14个协同创 新中心。其中,由中国科技大学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计 划在2015年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协同创新的成果。中心主任潘 建伟院士领导的团队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不能发射卫星,做 不了空地实验。在联合了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 科技大学4家单位后,实现共同科研目标。开放式协同创新将成为“互联网+”时代 高校科研的趋势。
(三)服务社会领域从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到“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模式 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高等 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来,高等教育的服务社会功能越来越凸显。传 统的科技成果转化较多釆用直接技术转让、校企合作转化、大学科技园转化、技 术转移办公室或中心转化等模式[12]。传统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科技成果产业实用 性偏低,应用开发脱离市场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等问题。
“互联网+”时代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与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通过在线技术交易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高校研发, 形成“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与经 济社会发展通道。一是利用“互联网+”精准对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供需方转化需 求。科易网、中科网等利用互联网通过推出在线科技展会、技术交易价格评估系 统、在线技术交易服务保障体系连接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术市场平台、中 小企业创新平台和院校技术转移平台,将“企业圈”与“技术圈”精准对接,以用户 为中心,为企业、研究所、高校技术发明者和所有者推出会员服务。
二是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评价和信用服务。借鉴淘宝网等交易网 站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程度、产品体验、用户评价等方法,对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或 多方进行评级打分,实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方的相互评价,形成高校科技成 果转化的评价大数据,为后续技术转化提供评价和信用服务。如中科网提出要以 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做科技中介网站里的淘宝网。三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高校 科技成果交易需求、交易过程、交易项目进行海量信息分析,对分类高校科技成 果、分类企业的价值创造、技术转化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趋势性判断,为高校科研 提供参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智能手机的第 三方运用程序APP(Application)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互联网时代 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利用APP营销推广科技成果。与传统移动媒体营销相比, APP营销具有成本低、精准性好、互动性强、即时服务、用户粘性等优势。互联 网时代的高校成果转化要运营APP营销模式,在充分收集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用户 历史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利用APP精准投放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和供给信息, 建立以目标用户为主导的双向甚至多项互动,跟踪技术供需双方转化进度和问题, 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实现科技成果的顺利对接与转化。
三、“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提前做好"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谋划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要做好顶层的战略谋划,有序推进,避免一哄而上,出现 所谓的“M00C泡沫”。面对高等教育领域M00C和SP0C的潮流,我国高校要积极 应对,而不是简单加入。国家间知识平台竞争的失利将导致智力资本流失,国家 名牌大学削弱,教育研究大数据被外国掌控,将危及国家安全。某种意义上,大 学在线教育将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要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和捍卫教育领域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打造我国高校的精品在线教育课 程,提高国家间知识平台竞争优势。在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中,要增强谈判能力, 防止教育研究大数据被外国掌控。
(二)积极推进“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在教学领域,要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借鉴MOOC商业运作模式,将 已有在“爱课程”网站对社会开放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从“开放内容”逐步向 “开放教学”发展,通过课程认证、学分认证、图书销售进行推广。从制度层面积 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学籍、学分和学历的管理制度改革。
在科研领域,“互联网+”时代科研领域开放分布式协同创新给高校科 研管理带来新挑战。高校应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鼓励不同单位科研人 员的协同创新,改革协同创新部门的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员考评、国际合作 制度。对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市场推广人员采取不同的利益激励机制,如 对赌协议、股权期权激励等。不同单位的人进行协同创新,要打破单位属性,要让科研人员“流动但不调动”。
在服务社会领域,髙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 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瞄准用户需求做研发,将“企业圈”与“技术圈”精准 对接。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网络平台如科易网、中科网,积极开发APP营 销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高校研发,形成“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
{三)清醒认识“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局限性和面临的风险 “互联网+”时代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对高等教 育带来颠覆性冲击甚至革命,但也要清醒认识“互联网+”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 对高等教育带来的风险。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还不成熟,现在所使用 的数据库技术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大数据时代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整个IT结构的 重新架构,提升对不断增长的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能力[13]。大数据80%以上 是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等,数据格式间不兼容,目前缺乏有效技 术解决非结构化数据的提取、存储、管理以及搜索等。此外,“互联网+”冲击的 是高等教育的某些机构和部门,但不会颠覆整个行业。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 思维模式、商业模式改造升级高等教育,培养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人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