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17)15-0007-07 要质问到底什么是教学重点、难点,多数教师会笼统地 发表各自的看法,很难做出准确的回答。在教育实践中,人 们常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笼统地称作教学重点 和难点,把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混为一谈,这样显然不 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不同性质的活动, 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 教师只是学生未知转化的帮助者,由此分析学生学习内容的 重点、难点及教师工作的重点、难点会得出和以往不同的结 论,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需从知识的分类说起。
一、知识的简单分类 人类的知识是发展的、无限的,从人类对知识的掌握情 况来看,人类的知识分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学生所学知识是人类已知知识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内容离不开教材,离 开教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失去了“航向”,因此,从教材 角度看,学生所学知识分两部分,一是教材中学生学习的已 知,二是教材中学生学习的未知。
二、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学生学习内容的简单分类 学生在校学习有两项内容,一是事实判断前提下知识与 技能的学习,二是价值判断前提下的社会规范的学习。前者 是学生的专业化过程,后者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只有 完成以上两个过程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重点 所谓重点就是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从学生所学知识与 技能角度看,根据知识的简单分类,学生学习的重点应定义 为:凡教材中学生应学习的未知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理由 如下:
1. 教材中的未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学生 学习的内容一部分是已知,另一部分是未知,其中已知部分 学生已掌握,这部分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那么 未知便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2.教材中的未知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如果学习内容中不 存在未知,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材中的未知是学生 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难点难点通常指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教材中的已知不存 在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 教材中的未知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所有未知都是学生学 习的难点吗?这需要从这些未知解决的途径说起。
教材中的未知要想转化为学生的已知有三种途径:一是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顺利解决;
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顺 利解决,需自己进一步以“创新”的方式解决;
三是寻求帮 助解决。第二种以“创新”的方式完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明智,因为相对于教材来说,学 生有未知,但教师没有未知,否则教师就失去了成为教师的 条件。教材中学生应掌握的,自己不能顺利解决的未知没有 必要以“创新”的方式完成,寻求帮助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因此,教材中的未知要想转化为学生的已知,其操作途径有 两种:一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顺利解决;
二是寻求帮助解 决。
学生自己能顺利解决的未知不是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 的难点,那么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难点的定义为:教材要 求学习的未知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顺利解决,需寻 求帮助才能解决的部分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社会规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学生学 习的难点 学生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熟知社会规范,否则就不能 顺利成为社会的一员,甚至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加之社会化是学生个人同社会规范的长期“磨合”过程,需终身学习, 因此,学生社会规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学生学 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特点 (一)差异性 它是指各个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很难重合。受内、外 界因素(智力、年龄、阅历等)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重 点和难点会各不相同,重合的机率很小。
(二)分散性 分散性和差异性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同样受内、 外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会分散到学生各 自的未知范围内,很难一致。
(三)重叠性 它是指全部的难点知识和部分重点知识重合,但重点的 范围要大,难点的范围小,难点知识在重点知识之内。
(四)不可预见性 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无法预见到重点和难点,同 样,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内容前,限于学习重点和难点 的差异性和分散性,教师也不可能准确测知学生的所有学习 重点和难点,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一般的估计。学生是 得知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主体,但学生只有亲历学习过程后才 能得出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师是帮助的亲历者,不是学生学 习过程的亲历者,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未知没有理由寻求教师的帮助。因此,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 最终得知难点的多是学生需寻求帮助的内容,而学生不寻求 教师帮助的难点教师也无从得知。
四、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师工作的重点 1.相对于教材的知识而言,教只有重点,没有难点。教 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教材进行的,相对于教材来说, 学生存在未知和已知,那就自然存在重点和难点。同样,相 对于教材的知识来说,教师没有未知,因此,从教师对教材 要求学习的知识上来讲没有难点,只有重点,教师教的重点 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2. 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对于教材来 说,学生的目的是把教材中的未知转化为已知,教师存在的 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未知转化为已知,但并不是学生所有未知 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其中学生未知中能自己顺利解决的部分 没有理由需要教师的帮助,只有学习的难点才需要教师帮助, 因此,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二)教师工作的难点 “育”是教师工作的难点。教师的工作分两部分内容, 一是教,二是“育”,从知识与技能角度看,教师的作用是 教,但从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来说,教师的作用是 “育”。前面说过,教师的教只有重点没有难点,所以“育” 自然成为教师工作的难点,理由如下:教是简单的事实判断过程,可以用知识传授的方式解决;
而“育”则是复杂的价 值判断过程,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才能达到目的。教材中虽然包含“育”的内容,但不像教那 样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育”成了教师“自由发挥”的部 分,“育”的内容,教材并无定法,因此,如何“育”自然 成为教师工作的难点。
可以肯定的是:从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看,学生学习 的重点是教材要求掌握知识中的未知,难点是学生自己不能 顺利解决需寻求帮助才能解决的未知;
社会规范的学习既是 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 教师工作的重点,“育”是教师工作的难点。教和学是不同 主体的行为,虽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重 点和难点,把学生的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统称为教学重 点和难点的观点值得商榷。
五、学习难度系数的提出 学习难度系数:教材某一单元中难点知识量占该单元知 识总量的份额。某一单元中难点知识的份额越大该单元的学 习难度系数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学习难度系数的特点 一是难度系数在0~1 之间;
二是难度系数越高学生学习 的难度越大,反之越小;
三是难度系数有相对性。由于年龄、 知识结构、学习水平等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学习的难度系 数会有所不同,即使难度系数相同,不同学生的难点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二)难度系数与学习方式间的关系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采取哪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合理 地解决难点取决于学习难度系数,而不是取决于哪种学习方 式。根据学习的难度不同采取适当的方式,也就是因材施教 (学)。
难度系数和学习方法的对应关系是:
1. 难度系数在0~0.3 之间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 导为辅。由于难度系数较小,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学的方式完 成学习任务,通过自学很快会把难点知识滤出并迅速寻求帮 助,增加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讲授 过多就会造成已知知识的大量重复并浪费时间,从而降低学 习效率。所以难度系数小于0.3时,应采取以自学为主、辅 导为辅的学习方式。
2.难度系数在0.7~1 之间应以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由 于难度系数很大,许多难点知识处在学生“思而不得,启而 不发”的状态,因此,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是低效的。最高效 的方式就是授课制教学,它使学生能高效率地掌握难点知识。
因此,难度系数大于0.7 时应以授课制教学为主,以自学为 辅。
3. 难度系数在0.3~0.7 之间应采取自主式学习,即自 学加点拨(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让学生自学,当遇 到难点时教师进行必要的辅导。(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控度及教师 的参与度 和学习难度系数间的关系 应当承认,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有难点需要 帮助,学习的难度系数越高,教师的参与度就越大,反之越 小;
学习的难度系数越小,学生的自控度就越大,反之越小。
其变化规律如图1,图中正三角形顶部表示学习难度系数为0, 底边表示学习难度系数为1,正三角形的面积图表示的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随着难度系数的增加而 增加;
倒三角形表示的是:在难点知识下,学生对学习自控 度的变化规律。当难度系数是0 时学生的自控度为1,随着 难度的增加,学生的自控度逐渐减少,教师和学生对学生难 点学习的参与度和自控度成此长彼消的规律。
六、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和学生自控度的情 况分析 人类知识是发展的、无限的,离开教材谈知识的学习, 学生就会陷入混乱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和学生在学生知识学 习中的参与度和自控情况可参见示意图(如图2)。
从图2 可以看出,教师并未全部参与学生知识学习,只 参与了学生难点知识(图中三角形部分)的学习,且教师的 参与度随着学习难度系数的增加而增加。难点知识的学习是 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完成的,难点知识之外的部分因难度 系数为0,学生可自主完成,无需教师参与。我们平常所说 的自主学习应在难点知识之外,难点知识之内不存在自主学习,只能称互动学习。
(一)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总的参与度的假设 学生的学习难点是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完成的,从图2 可 以看出,教师只部分地参与了学生的学习,这就会出现教师 参与度与学生自控度的分割,教师的参与度与学生的自控度 各占多大比例更为合理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做个大胆 的假设,教师的参与度和学生的自控度符合黄金分割法则, 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参与度为0.382,学生的自 控度占0.618,这样才最合理。学习是学生的事,学生的自 控度自然要占大的份额,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体地 位;
相反,教师的参与度如果过高就会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控度及教师的参与度和学 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的 自控程度和学习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生 的自控度越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这可由学生学习吸收 率金字塔理论证明(如图3)。
图3 表面看是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间的关系,但从深层 次分析,图中的三角形从上到下实质是学生学习内容自控度 的变化,越下层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自控度越高,学习 的效率就越高。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看,在三角形中,从上 到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是个逐渐降低的过程,这说明,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的参与度越高则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
七、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局限 班级授课制产生并广泛地应用于资本主义大工业化时 期,几百年来,它一直是世界各国主要的教学形式,曾为社 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 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日益增高,这就越来越暴露出班级授课 制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同时在教育发展中日渐显露其弊端。
班级授课制存在局限性的本质就是它的统一性假设。从 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来看,班级授课制执行者是以假定所 有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一致性为前提的,它否定学生学 习重点和难点的差异性、发散性和不可预见性,其本质就是 否认学生的差异。而现代教育日益向个性教育发展,这就产 生了班级授课制和个性教育需求的尖锐矛盾,造成班级授课 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班级授课制的错误假定造成教师作用 的以下错乱:
(一)教师帮助的盲目性 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应该是有条件的帮助,教师发挥作用 的前提是学生需要帮助,如果教师不管学生是否需要帮助而 “帮助”,那就是“盲目帮助”,班级授课制以学生学习的 重点和难点的统一性为前提,否定学生的知识差异,自然造 成盲目帮助。
(二)教师帮助的过度性 它是指学生自己能顺利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帮助完成的现象。其实它是“盲目帮助”的延伸,“盲目帮助”自然导 致“过度帮助”。
(三)盲目帮助和过度帮助的危害 合适的帮助是雪中送炭,而盲目帮助和过度帮助却是 “人权侵犯”、“忙中添乱”,它的危害有以下表现:
1.它是对“人权”的“侵犯”。每个人都有独立解决问 题的权利,学生也不例外,但盲目帮助和过度帮助导致违背 学生意愿的部分便是强加于人,是对学生“自由权”的“侵 犯”,这种“入侵”为学生被动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对 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格形成十分不利。
2.它打乱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的学习内容最终 是以问题的方式出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在头脑中 建立思维模型,一步步把问题解决,在需要帮助时寻求帮助。
而盲目帮助和过度帮助将学生不想获得帮助或自为的部分 进行了替代,这种替代减少了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亲身体 验,干扰了学生的独立思维,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独立解决。
3.它把帮助变成控制。应当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 个体,但人不是万能的,人人都需要帮助,问题在于这种帮 助是由学生发起的还是教师发起的,如果是学生发起,帮助 则是必需的,这时学生就是独立的。但如果帮助是由教师发 起时,又大多不符合学生的意愿,这时的帮助就是强加于人, 就会演变成对学生的控制,学生的独立性就会受到教师的 “冲击”。4.降低了学生的自控程度。人在做某件事时,其自控的 需要和帮助的需要总量是1,自控的需要占的比例越大,帮 助的需要占的比例就越小,而盲目帮助和过度帮助减少的是 学生的自控成份,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这对学生 的成长十分不利。
八、班级学习制的提出 班级学习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 的学习服务,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 服务员、辅导员。
(一)班级学习制提出的理论依据 1.班级学习制是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班级授课 制是大工业时期的产物,是典型的共性教育,它的局限性来 源于个性教育的需求,且人们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越强烈,授 课制的弊端越明显。可以预见,随着人们个性教育需求的日 益增加,班级授课制将退出历史,而退出时间长短取决于个 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的斗争程度,个性教育的呼声越强烈,授 课制退出就越早。
2.从学生对学习的自控度与学习效率间的关系的结论 可推知班级学习制。从学生的学习重点、难点,教师工作的 重点、难点的定性中可以推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是:
(1)教师是下达学生学习目标的帮助者。因学生学习 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学习前无法提前预知,如果无人指导,学习的盲目性就会增加,而教师是“过来人”,对教材中的 未知比学生更加清楚,由教师下达经验性的学习目标是对学 生学习的极大帮助,教师下达的学习目标不可能包括学生全 部的未知,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否认。
(2)教师是学生学习秩序的维护者。班级学习是多人 的活动,需要学习秩序的维护,否则学习就会失控,就会降 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维护公共学习秩序是教师的义务, 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
(3)教师是学生难点的帮助者之一。人人都需要帮助, 学生也不例外,帮助的前提是学生本人对于学习问题的解决 已无能为力,如果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出手就是盲目帮助 和过度帮助。从知识的角度看,教师应该解决学生的难点, 不应解决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是答疑释惑者。并且,学生 难点的解决途径多种多样,学生可通过上网搜索、查阅资料、 同学间相互讨论等方式解决,寻求教师帮助只是学生解决难 点的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的进步,教师教的主体地位会随 之降低。
从以上对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分析可以看出,授课 制中教师作用的盲目性和过度性很严重,要想改变这种现象 就要降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控制”程度,由控制向服务转 变,而班级学习制则是一个有效途径。
(二)班级学习制的预见模式 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班级学习制的具体模式自然可以预见。班级学习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班级学习制 度,下面是对班级学习制的理论推测,假设某学习内容能在 一学时内完成,其时间(按50 分钟)分配如下: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达学生的学习目标(约占5 分 钟)。学生正式学习前,教师利用5分钟的时间说明学习内 容的重要意义,从情感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大 屏幕或黑板板书等方式把学习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一一呈 现给学生。
2.学生以自为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约占30 分钟)。
在这30 分钟内,学生的自为方式可包括自学、寻求教师帮 助、讨论、小组合作等,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这时 教师的作用由“控制式”的讲授变为“帮助式”的辅导。教 师除帮助学生答疑外,还要掌握全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 况,做到“因材施导”。
3.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梳理(约占10 分 钟)。教师对之前30 分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总 结,告知学生本节课已经达成的目标和学生达成情况的不足。
4.学生讨论提升(约占5 分钟)。教师总结完成后,继 续发动学生对各自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升华, 以使学生达成共识或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实现继承与创新的 统一,同时,对未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布置课下作业继续解 决问题。
上述是对一个学时内能解决的内容的假定,对于需多个学时解决的内容,教师可参照上述的时间分配,按实际情况 分配各部分的时长。
(三)班级学习制的优势 1.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习目标到学 习过程没有第三者参与的学习才是绝对的自主学习,在学校 条件下不存在绝对的自主学习,只有相对的自主学习,否则 学校将不复存在。
班级学习制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他主 状态,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成份,教师做到了“因材施导”,其学习效果优 于班级授课制。
2.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师由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换。有 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绝对的管理和服务都不存在,只不过 是谁占的比重更大一些的问题。班级授课制是以管理为前提 的授课方式,因此,管理自然占主导。但是,班级学习制并 不否认管理的存在,学习中公共秩序的维护就是管理的范畴, 但它不是主流,主流是服务,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班级授课 制下,从学习目标到学习过程再到学习结论完全由教师控制, 是典型的共性学习。在班级学习制下,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 习目标,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教师答疑释惑,教师由管 理为主转为以服务为主,学生个性学习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 所谓个性化学习就是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学习的过程。个性学习释放的是学生的自由、自信、积极、创造,学习效果 优于班级授课制。
总之,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教师工作的重点、难点 不是同一内容,现有理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读值得商榷, 因此我们应换个角度重新认识才能正确予以诠释,才有利于 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牛其刚,张玉芹,等.从学生学习的需要看教师的 过度帮助[J].基础教育研究,2016,(7). [2]牛其刚,曲耀华,等.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J]. 基础教育研究,2016,(1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