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 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 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鉴于吴文化在提高学生情操和 发展学生素养方面起有重要作用,学校委托语文教研组、课题组研发了《吴文化 与语文》这一校本课程。下面结合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 建设作初步的探讨。
一、“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的建构 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中几个较为著名的程序,如斯基尔贝克程序、托 马斯程序、吴刚平程序和王力红程序等,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我 们建构了“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个阶段九个内容的操作程 序:准备阶段(确立课程目标、建立工作小组、调查现有情况)——实施阶段(课程 内容确立、课程教材编制、课程组织实施)——反馈阶段(课程评价、课程修订)。
(二)校本课程建设内涵的确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遵循共同基 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作为课程的基本理 念之一。据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确立“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
1.课程理念 (1)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根本 新课标提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因此课程开发应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本。新课改后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国家和地方课程旨在满足学生整体的需求与均衡发展,而校本课程的建设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有个性地发展。
(2)以“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为指导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 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吴文化与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本校全体语文教师为主体,这就给了教师继续学 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机遇,体现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师生 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新课标理念。
(3)以“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为宗旨 新课标明确:“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 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就是 为了利用苏州丰富的吴文化遗产,开发社区独特的吴文化资源,传承学校浓厚的 吴文化建设底蕴,通过收集、筛选、整合、提升,编撰成永存史册的校本课程。
2.课程目标 通过“吴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提 出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课程目标。弘 扬地域文化,实践文化传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积累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
同时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提高语 文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内化文化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语文素养。
3.课程评价 围绕“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目标,提倡多元主体(学校、教师、学 生、同伴、家长等),采取多种方式(活动心得交流, 二、《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编撰 (一)收集准备阶段 1.成立教材编撰核心小组 教材编撰核心小组由语文教研组长(任主编,总体负责教材编撰,统筹人员安排及经费调拨)、三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备课组的编撰任 务分配,包括资料的搜集、筛选、修改整合、评价反馈、修订完善等工作)、江 枫文学社总编(负责宣传策划、内容整合,编辑排版、校对刊印等工作)及校外语 文辅导员(负责教材的评审工作)。
2.确定教材编写总体纲要 根据定向原则、目标原则、认知原则、个性原则将教材提纲拟定为如 下六章:①名胜文化与语文;②名人文化与语文;③民俗文化与语文;④美食文化与 语文;⑤曲艺文化与语文;⑥工艺文化与语文。六章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以“语文”为纽带的“吴文化与语文”教材体系。
3.收集教材编写相关资料 围绕提纲,通过以下途径查阅资料: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大 学各图书馆、苏州高新区图书馆、本校图书馆等)、互联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 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吴文化网站、百度网站等)、实地采风考察(博物 馆、园林、景区等)、咨询相关部门、访谈专业人员。
(二)编撰修改阶段 1.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由各备课组教师具体负责:高一语文教师承担①②两章;高 二语文教师承担③④两章;高三语文教师承担⑤⑥两章。每章内容由概述及相关 的若干篇选文组成,每篇选文都包括作品原文、注释注解、作者介绍、评论鉴赏、 问题思考等五个板块。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有选择地探究。
2.教材修改 在广泛征求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教材修改工作。
先由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进行初审,再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进行二审,最后由主编 进行三审。重点是对教材选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进行校审与修改,确保教材准确无 误。
(三)评审刊印阶段 1.教材审核教材评审由高新区作协主席张斌川主审。本着客观、公认、求真务实 的态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评审。具体包括:教材是否符 合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恰当 (深度、结构、语言、文字、图片等)。
2.教材刊印 具体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负责。主要工作有:联系印刷厂、确定首次刊 印数量、查看刊印效果等。
三、“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教学策略 笔者在实施《吴文化与语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遵循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原则 1.听说读写相互结合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听说读写 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将听说读 写中的某些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学习“名胜文化 与语文”时,笔者将观、读、写相结合,先组织学生游览留园,再进行游记散文 的练笔,然后阅读文本《留园记》,通过自评或互评作文,感受差别,体会游记 散文的写作技法。
2.主体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在引导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时,教师应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 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学生都应扮演主角。如在《留 园记》的教学中,把学生的作文进行分享与展示,做成小报进行宣传。学生的主 动性与创造性就会被充分调动。
3.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多样,教学方法更 为灵活。“吴文化与语文”的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可课内学,也可课外做,可自主 学,也可合作学,可结合平时学,在也周末安排实践。如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利用周末参观虎丘、苏州博物馆、花山等,收集积累大量吴文化素材。
(二)创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形式 1.学科拓展类 学科拓展类教学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联系校本课 程内容,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如可将《明史·周顺昌传(节 选)》《周忠介公遗事》作为《五人墓碑记》的拓展阅读。教学时,除了对相关 历史人物做链接介绍、与吴地人民精神风貌关联外,更要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文 言文学习效果,以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2.文艺鉴赏类 文艺观赏类教学是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等来达到赏析 文艺作品,提高审美情趣的教学活动。如在介绍“曲艺文化与语文”中,可通过鉴 赏昆曲《牡丹亭》中的片段《游园惊梦》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昆曲的特点及牡丹 亭的人物和故事。文艺鉴赏重在“鉴”,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指导,恰当地将鉴与说, 赏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所得。
3.社会实践类 社会实践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外体验社会生活,以提 高自己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名胜文化与语文”时,可带学生参观拙政 园、狮子林,体会园林中的吴文化。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应把游与教紧 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悟,真切体验吴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三)改革语文校本课程学习方式 在教学“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中同样能贯彻落实新课标积极倡导 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在“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自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 方法,如在“名胜文化与语文”学习中,教师可按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引导学生借助 辞典和注释自主学习《留园记》与《归田园居记》。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 互动,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共享文言文学习的成果。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形式是讨论与探究。如学习“美食文化与语文”中的 “苏式小吃”时,可组织学生分组探寻各自最喜欢的苏式小吃信息,包括拍摄照片、 采访地点、咨询制作方法与特点等,再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课堂交流,通过多媒 体展示其风貌,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介绍。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如在“吴文化与语文” 的学习中,关于“冬至习俗”的学习,笔者就采用了探究学习:将学生分为三个大 组,分别探究“冬至大如年”的历史原因、冬至活动习俗、关于冬至的文学作品。
每个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如资料收集小组、汇编小组、审核小组、汇报小组。
各小组将他们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由审核小组进行筛选,最后由汇报小 组进行整合并以电子文稿或纸质文稿的形式向全班汇报,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有 条不紊。
校本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高中语文教师既面临专业化发展的机遇, 又面对专业素养提高和教学水平提升的挑战。“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为 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实践的经验。相信,只要一线语文教师跳出应试 教育的怪圈,真正以全体学生的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己任,定能在校本课程建 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蔡衡臻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中) 2016年9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