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青年节 > 【真实写作用科学引领灵魂飞扬对2016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热的冷思考】科学灵魂

【真实写作用科学引领灵魂飞扬对2016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热的冷思考】科学灵魂

来源:青年节 时间:2019-10-16 08:03:33 点击:

真实写作用科学引领灵魂飞扬对2016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热的冷思考

真实写作用科学引领灵魂飞扬对2016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 文热的冷思考 纵观2016年高考作文,除了山东卷“我的行囊”仍沿用 新材料作文外,其他大作文命题均为“任务驱动型”,面对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热”,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下冷思考。

一、文体限制应保持必要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版)》提出:“在表达 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多年来,全国各地《语 文高考说明》都对作文的文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江苏为“记 叙类”“论述类…‘抒情类”,其他多为“实用类”“论述 类”“文学类”,而“文学类”包括“记叙类”和“抒情类”。

长期以来,记叙文、议论文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文体。高 中作文教学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高考作文倡导写议论文, 并无不妥。但若是禁写记叙文,或者名义上文体不限,实则 不适合写记叙文,则违背了课标精神和《语文高考说明》意 见。且看2016年部分高考作文命题:
北京卷作文采用议论文、记叙文二选一的模式,最能体 现文体选择的均衡性与公平性。而对文学类写作设限的则有 不少,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明限。浙江卷作文“虚拟与现实”,明确要求写 议论文,禁写记叙文;
天津卷作文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名为文体放开,可考生看到“我的青春阅读”前面加的“谈 谈”,往往多是写议论文;
上海卷作文“评价他人的生活”,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评价”“谈谈”都在诱导考生 写议论文;
全国Ⅱ卷“如何提高语文素养”,“阐述看法” 与“文体不限”的要求自相矛盾;
全国Ⅲ卷“小羽的创业故 事”,明为文体放开,实则就事论理,考生往往也选择写议 论文。

二类是暗限。江苏卷作文“话长话短”,主体材料突出 “说”,记叙文的写作空间较往年变小。如写记叙文,按照 材料要求,须围绕“说”,而以说为主体的记叙文,既难以 发挥记叙文其他表达方式的优势,又不便于阅卷老师进行快 速评分。因此,严谨审题后,多数考生往往还是选择写对“说” 进行评论的议论文。

高考作文命题对文学类写作的冷漠限制,笔者认为不妥。

从语文教学任务的角度看,语文课程肩负语言教育和文 学教育两项任务。作为基础教育终端考查的高考,语文必须 在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作均衡的测评,而文学修养的考查既 要体现在阅读文本上,还应体现在占语文分值“半壁江山” 的作文上。《学记》有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不写 文学类作文,高中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兴致也会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是文学教育目的之所 在,核心是“文学情趣”和“文学感觉”,其主要靠文学类 文本阅读和写作来实现。禁写文学类作文,是对语文课程理 解的偏见而造成的考查偏向。

从文学思维特性的角度看,文学类写作既可以体现丰富的感性思维,也可以蕴含复杂的理性思维。托物寓理、缘事 生理、以境融理、情理兼具,往往比直接的论述更具艺术的 感染力与灵魂的震撼力。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文 为例,小说如鲁迅的《祝福》、高尔斯华绥的《品质》、雨 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等;
散文如史铁生的《想念地坛》、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沃兰茨的《铃兰花》等。这些情理 兼具、文质兼美的文学类作品,与同立意的议论文相比,思 辨的表现力毫不逊色,其意蕴的丰厚与深刻则更为突出。再 看历年高考优秀记叙文,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兼容、情趣与 理趣兼具的佳作更是层出不穷。因此,文学类写作同样可以 体现思辨性。而在作文命题文体要求上的偏执,是对文学思 维特性的曲解。

从文体导向影响的角度看,高中作文教学的生态很可能 被破坏。高考排斥文学类写作,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高中作 文教学的文体选择,也会波及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一旦高 考作文给文学类写作设限,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必将趋之若骛 地进行议论文写作一元化教学,记叙文教学将变成鸡肋,甚 至名存实亡。而没有扎实的文学类写作功底,学生对语言的 敏感度、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度,特别是课标要求的“感性思 维”将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将成为空 谈。更何况,基础教育中的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全体学生均 衡的写作素养,还肩负着未来作家、文学家的启蒙与奠基的 责任。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经历了诗经的风雅、楚辞的浪漫、汉赋的铺排、唐诗宋词的意境优美以及明清小说演绎的辉煌。

现当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的发展则是对传统文学 的继承与发展。偏执的作文命题导向与作文教学的唯高考主 义,将阻碍文学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价值取向应体现必需的自由度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魅力在于任务的明确限定性与立 意选择的相对自主性相结合,因而,在任务限制的基础上, 适当的立意与表达的自由是必要,且不可剥夺的。否则高考 作文将很可能成为新“八股文”。

全国I卷漫画作文“奖惩之后”,既有问题情境,也有 较大的立意选择自由度。但不少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呈现 “三化”的不当倾向。

一是谬化。

全国Ⅲ卷“小羽的创业故事”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在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就是生产力、生命力。对知识产权 的尊重,不仅是道德问题,如今已经变成世界公认的法制规 范问题,而“法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情”“理”“法”的天平上,“法”是不可妥协的。而 全国Ⅲ卷的作文命题表述的感情色彩明显倾向于放弃知识 产权,带动乡民共同进步,这在情与理的层面是讲得通的, 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相抵触,这有悖于法制 精神。当然,考生可以对这一事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批判性 反思,不违背“命题表述的意图倾向”是高考作文立意的原则。因此,要求考生在作文中用“逆向思维”与作文命题表 述的情感倾向“唱反调”,确实强人所难了。

二是窄化。

全国Ⅱ卷作文“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命题要求“阐述 你的看法和理由”。该作文命题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立意 方向选择的自由度较大,但“阐述看法和理由”更像是一般 表述题的题干用语,而作为作文命题要求,完全没有必要突 出“理由”的提示,因为阐述看法,必然包括理由,而阐述 不仅仅包括理由,这样的提示容易误导学生的思维,窄化写 作思路。北京卷备选作文题(一)“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题目中的“何以”同样诱导考生主要回答原因。而更深层的 地域背景、人性魅力、文化渊源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启示等则 被忽略了。这样容易成为考生的思维枷锁。

江苏卷作文“话长话短”,着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但材料最后的表述“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 识的闪现”容易造成考生非此即彼或亦此亦彼的思维选择。

其实,有了前文的表述,命题者的立意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而且这个题目的立意方向比较单一,再作限制,会压抑甚至 误导学生的思维。例如根据前面的表述,就可以写在众人无 话可说之处表达自己的“忧怀”,这不再是简单的个性与创 新的问题,而是一种的深沉的使命感。其实,“说”只是一 种形式,在别人觉得无话可说之处,“写”“画”“拍”“做” 等都是一种表达,甚至“想”都是一种进步。若是加上这样的命题提示,既能尽量减少套作的可能,又能扩大立意表达 的自由度。天津卷作文“我的青春阅读”,“我”的限制, 没有必要,因为“青春”就包括了“我”的青春,加上“我” 就容易造成立意窄化。

三是虚化。

写作需要想象,想象也是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 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美国想象作文命题策略”对我国进 行想象作文命题训练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策略意在平时 设置全方位写作训练方案,培养学生想象力,而美国高考则 很少考想象类作文。北京卷作文题(二)“神奇的书签”, 围绕书签写阅读,立意的角度就已经很小了,书签前再加上 定语“神奇”,命题要求“运用想象”,这便过度加大了写 作的难度。再则,记叙文需要虚实结合,更须倡导观照现实, 而该命题要求明显重虚,这与记叙文的写作主体导向是相悖 的。

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的偏颇,不但束缚考生的思维, 更让高中作文教学无所适从。“谬化”的引导,致使正确的 价值导向被扭曲;
“窄化”的镣铐,致使写作的灵魂自由被 束缚;
“虚化”的想象,致使实际的土壤被抛弃。如此命题 价值取向的直接影响,往往难以测评考生“独立之精神”与 “自由之思想”;
间接影响,便是让高中作文教学“难作为”。

而“难作为”的纠结之后,往往会陷入“乱作为”,甚至“反 作为”的误区。三、性质定位应考虑必备的人性化 “任务驱动型作文”已被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所熟悉,但 关于其性质的定位仍值得商榷。

1.关于“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强调思辨性, 但绝不等同于纯抽象思辨。笔者以为,“独立思考能力”包 括独立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形象 思维。而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形式的,作 文中的概念一般都源于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人 生阅历与自然情态。因此,高考作文中的“概念”绝不是纯 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在形象世界中抽象出有温度、有人性 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同样不是抽象的思维解题过程, 而是在人生百态、社会万象背景下所作的情理兼具的思维推 断。因此,文学类写作同样可以体现思辨性。比较、分析、 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既可以通过抽象论证方式呈现, 也可以通过心理描写、心灵抒发等文学方式呈现。景物描写 可以融入思考,人物语言可以展现思考,内心活动可以流露 思考,情节发展变化可以蕴含思考。将写作中的“思考”一 元化为“思辨”,再将“思辨”定性为完全抽象的思维,是 对概念的片面化理解。“思辨性”已经成为当下作文命题的 基本倾向,但作文的思辨性不只体现在抽象议论上。我国大 学教育阶段,多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中小学教育 中更多的是自然性思维、建构性思维和顺向性思维。因此, 高考作文命题导向应当体现思辨性,但不能越位,肆意限制考生表达这种思辨体式选择的自由。

2.关于“任务”。“任务”源于英语单词“task”的 中文翻译,但外来的做法能否直接迁移到中国的高考作文命 题当中呢?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将一般的答题称 之为任务并无不妥,但是将作文的问题设置概称为任务就显 得有些机械刻板了。因为要获得作文的高分,不仅需要完成 “基础等级”的任务,还要有“深刻”“丰富”“文采”“创 新”等“发展等级”的精彩,这个“精彩”不能简单地称之 为任务,更不是完成答题任务的心态所能达成的,仅仅具备 答题一般要素的完成任务式的作文,往往只能得到一个合格 分。满足于完成任务,作文更像是答题,而基于答题的作文 层次远远不够优秀,优秀作文需要考生以全心投入的姿态去 演绎。再者,作文命题的“任务”其实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 于生活的“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任务指令”包含 其中,且该指令并非一般任务的单一指向,而是具有写作情 境的相对多维的指向。“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大的问题是, 貌似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审题立意,但其“正能量”“高 大上”的主旋律任务要求,却又将其他可能性扼杀,将考生 想说的话横断阻绝,使他们只能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因此, 将“任务”改为“情境”的表述更富有作文命题的生活味、 人情味,这样既能减轻考生写作的心理负担,又能激发写作 动机。

3.关于“驱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驱动”的解释是“施加外力,使动起来”和“驱使,推动”。

驱动更强调外力驱赶,这样的提法缺少对考生应有的人文关 怀。“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若将“驱动”改为“启动”, 突出内在的启迪与发动,这样更能引起考生的共鸣,更能发 挥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体现教师写作教学的真实层次,从 而增强作文考查的信度与效度。克伯屈曾将学习动力区分为 “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种类型。内部动力是出于自 身生活的需要,内心觉得该做某事的冲动,这是一种朝向心 目中一个清楚而明确的目标的思想倾向,具有明确而强烈的 目的性,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不惜放弃一切的自觉性。外部 动力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才有效。历年高考,都有一 些写作素质不错的考生发挥失常而拿了低分,除了准备不足、 考试紧张等自身原因之外,命题的亲和度不足也是影响写作 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机械化的“任务驱动”到人性化的“情境启发”,这 样的作文命题方向更利于考生正常发挥平时作文的训练水 平,进而引导高中作文教学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从避免抄袭、套作的角度考虑,高考作文命题的取材空 间可以限制,但不能局限在单一扁平的藩篱中;
立意方位可 以收窄,但不能限定在单一线性的方向上。从考查学生思维 方式、层次的角度考虑,高考作文命题可以突出抽象思维, 但不能排斥形象思维;
可以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剥 夺选择演绎体式的自由。这应该是作文命题的原则底线,守住这条“底线”,才能保住平时作文教学鲜活灵动的“生命 线”,才能换来高考作文五彩纷呈的“风景线”。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属性与界限有待厘清, 命题仍须完善。期待今后高考作文命题导向更为合理,用科 学变革引发真实写作引领高中作文教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蓬.中外母语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1. [2]张一山.批判性,并非语文的“救世主”[J].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3). [3]漆永祥.2016年高考作 文,非“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莫属?[N].中国教育报, 2016-5-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