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青年节 > 心理健康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

心理健康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

来源:青年节 时间:2019-10-06 08:00:24 点击: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 一、“色香味”俱全的心理课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级中小学的课堂中,成为学校心理健 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江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走在 全国的前列,江苏省教育厅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向全省 中小学推荐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须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 硬性规定不仅让心理活动课有课可上,有本可鉴,有料可研, 更是把一线心理教师的精力聚焦到了对心理课堂实效性的 探究上。

但从目前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好课或有效课的 评价中可以看出,对一节课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 没有考虑到课堂效果的延伸,课堂结束环节也很少有进一步 促进学生探索实践的问题或拓展方案,也很少考虑到学生对 课堂评价的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的一节心理活动课才更有 实效性?我认为一节有效的心理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 更要“入味”——内悟于心,外践与行,令人“回味”无穷。

1.“色”——精选课堂形式,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 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色”,我认为是活动形式、 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感知 上面的),根据注意的特点,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更容易引 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应该多样,不要局 限于一种模式。

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在教师刚刚进入的时候就应该与学 生建立起一种联结,一种好奇的联结,一种充满兴趣的联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瑞士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 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 作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在课堂开始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充分的 准备,精选课堂形式,形成一种安全与放松的心理场。

最近,我观摩了主题为“时间管理”的两节同课异构课, 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就导入课题这一最初的联结,形式上 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效果的差别就更大了。

在第一节课中,老师的导入是播放电影《小时代》的插 曲《时间煮雨》,引入“时间的流失”这一话题。这首歌曲 学生可能也听过,但对于歌词的深意、歌词的创作背景都不 太了解,只凭听几句歌就能对活动课的主题有很强烈的兴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另一位老师呈现的形式是观看视频 《奔跑吧,兄弟》中王祖蓝的那一段“星斗转移”。首先, 看视频是需要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要比只听感受得要深;

其次,初一的学生对于红遍大江南北的娱乐节目《奔跑吧, 兄弟》很感兴趣;
再次,学生对于明星是很崇拜,很想模仿 的,视频中的明星想要“星斗转移”,偷天换日,能有神奇 的魔力掌控时间,学生自然也想有此本领,接下来顺理成章 导入课题——“做时间的主人”,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 心是被紧紧吸引的,再加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整个课堂的感 觉是教师和学生是浑然一体的,非常美妙。

还有一个“感受时间”环节,两位教师呈现的方式也是 不一样的。有一位教师是让全体学生站起身,通过在心中默 默数60个数字然后坐下来的方式感受1分钟,从而让学生体 验到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一位教师是通过让 学生扮演时钟来让学生感受时间及时间的流失。

我觉得第二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也更为有效。原因在 于:首先,把无形的时间转变成了有形的身体变动,让大家 印象更为深刻;
其次,动静结合,两个人一组的配合能提高 大家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 投入度,感受自然也会更深刻些。另外这位让学生扮时钟的 老师上课方式很特别,她用玩游戏闯关的方式,关关紧扣学生的心思,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满足了学 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在每个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 很高,可以说是全情投入,因此课堂效果非同一般。

2.“香”——甄选课堂内容,促生深入,形神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香”,我认为一方面是课堂 内容本身呈现出的“香”,另一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课堂情 景中自然产生的“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 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 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合主题和目标, 还要与形式结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人感觉整节课 “形神合一”“内外兼备”。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主题为“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的心理活动课,这节课的活动对象是初一的学生,活动目标 是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来设置 的,本节课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但杂乱,可能上这节 课的教师,感觉每个活动内容都很好,但把这些很好的内容 完全堆砌在一起,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本节课中总共设计 了十多个活动内容,而且内容与内容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学 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很被动,不知这样的一节课,会给学生留 下些什么呢?因此,心理课的内容设置不能面面俱到,正如我区心理教研员朱老师所说的一句话:“面面俱到,其实就 是面面不到。”抓住一个主题、一个核心,有层次、有重点 地达到目标就是好课。所以一定不要在一节课里设置太多的 内容,应该精而少,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深入感悟、思考,实 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味”——烹出心理味,内外兼备,延伸拓展,回味无 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该具备“心理味”。在宋玉莲 老师的《心理活动课如何烹出“心理味”》这篇文章中也有 谈及,在目标设置、情景创设、课堂氛围等方面要烹出心理 味,除此之外,我觉得一节好的或是有效的心理课中的心理 味还应该有下面几种味道的融合。

二、“入味”的心理课 1.要具备“心理科学味”。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其他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 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潘月 俊老师也曾说过,评价一节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点心理知识,一点方法、技巧,一点体验感受”。而在实际教 育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提出,心理活 动课的专业门槛不能太高,但心理学既然是一种研究人的心 理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必定要有心理学应有的科学性。

最近,我听了一节主题为“每种性格都能成功”的心 理辅导生涯规划课,授课教师引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时对“本性”的解释依然是指性格,而实际上此句中“本性” 指的并非是性格而是气质,气质和性格并非同一个概念,老 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似乎对此有些含混不清。

心理课虽然不注重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但对于基本的概 念,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给出一个标准的解释。还有一节课, 主题是“让创造绽放精彩”。该节课从内容安排上来看,几 乎很少提到“创新”或“创造”这样的词,课堂上让学生体 验的活动如“模仿举重”“模仿拔河比赛”“数字表达”等 却更接近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这会给学生造成误 导,究竟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是想象,这节课的主题究竟应 该什么更合适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2.遵循心理规律,尊重学生的感受,具备“学生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 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 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 识和能力。

要做到这些,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和实 际生活中来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提出学生面临的 真实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活动课发挥实效性。

另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如果缺少学生真实感受的 评价,心理课效果评价就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因此,对于 心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 过课下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去关注这节课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会给学生带来多少帮助,以了解这节课真 正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让授课教师做到理论与学生实际相 结合,也可以为评课带来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思路。生本教育 理念指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一定要具备学生味。

3.开放而自由的心里话分享,表达“真心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分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学生;
通过分享,我们 可以察觉学生内心的想法;
通过分享,我们可以观察学生是 否真正投入,安全、放松的“心理场”是否已经建立。心理课中的“分享”我们要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想 法,而不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期待而故作“聪明”的回答;

心理课中的分享要的是学生此时此刻自然产生的心理感受, 而不是经过反复揣摩后自认为应该有的感受。心理课是要走 心的,在分享的时候我们要的是真心话。作为心理辅导老师, 对于学生的任何分享,我们都应该加以包容。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 学生。例如,在一节课中,学生在学习了“时间管理四分法” 后,对自己下午的时间按照四分法来加以整理,之后在分享 中说:刷QQ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老师觉得这样的分法是 不对的,认为刷QQ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很明显,教师 在此环节没能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 给学生。其实每个人对事情的重要性认识是不一样的,此刻 老师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此谈谈看 法,但不要给予好坏或对错的评价,以免破坏安全、放松、 自由的心理场,导致学生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让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丧失难能可贵的“真心味”。

4.师生之间要相互激荡,呈现“三重味”。

最近,看到蓝园英老师的《听课者的三重境界》这篇文 章,颇有感触,我觉得在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
心中有人,也就是学生和老师心中都应该有彼此,抱着 一种空杯心态、好奇心态彼此接纳、彼此信任、彼此回馈与 融合;

心中有己,教师对这节课有自己的设计和想法,不搬抄 复制,课堂上能敏锐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及时调整自己 的状态及课堂进程,不局限于教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 态来感染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不盲从、不顺应, 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体验与感受;

心中有道,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与辅导技巧,学生要能及时有效地提取自己的知识、情感储 备,与当前的课堂有联接,有深入的感悟。当师生都达到这 样三重境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激荡与促进就已 悄然入心。

5.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课堂生成,展露“生态味”。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 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应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 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生态课堂是一个课堂所呈现的突然状态,具有客观实在 性,强调课堂原本应有的样子,任何一个课堂都有其独特的 生态性。生态课堂是理想化的课堂,是具有自主性、共生性、 和谐性、生命性、生成性、开放性、高效性的课堂,是课堂 的“应然状态”,具有主观人为性,强调课堂“应该”是个 什么样子。因此,在心理课堂中,一定要关注原生态的课堂 生成,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最真实的情景,抓住契机进行分析、 引导,以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6.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展现“延伸味”“拓展味”, 即要让人回味无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 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功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一节有效的 心理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本身的生成,还要 能使学生把课堂中体验到的感悟有效延伸或迁移到课下,为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目前,心理活动课的现状是一节课上完了就嘎然而止, 好似一切就真的结束了,那这节课如何与接下来的生活或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连结呢?其实一节课上完了之后才是一个 新的起点和开始,我们要注重学生课后的延伸和拓展,要想 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的学习方法、感受的内心体验、总 结的人生经验等,能延伸到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并在现 实生活中加以践行,否则这节课将仅存在课堂上的一点触动 或温暖,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就是说,一节课上完后要留 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回味的内容、情景和念想,要 让他对本节课回味无穷,以便有力地触动他改变的动力和践 行的意念。

究竟课后延伸问题、内容或情景如何设置才能促使学生 把课堂上的收获有效迁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与课堂内 容紧密相连;
其次,必须要与学生现实中的生活和学习之间 有个联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 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促进学生深思、 探究、践行。这样才能使得课内所学、所感、所思有效延伸 到实际生活中,这才能实现心理课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完 善其人格的根本目的。

总之,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 更要“入味”,遵循由感知到思维、由体验到感悟、由心动 到行动的层层深入,内悟于心,外践于行,最终让人回味无 穷。热闹的活动中不乏走心沉思,真情实感中不乏心灵相通,自由分享中不乏尊重与保护,完美预设中不乏生成与灵动, 潜移默化中不乏滋润心灵,课堂完结后不乏回味与延伸。当 然,要呈现出一节“色香味”俱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也要注意前期的准备,包括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设计、对学 生需求的了解以及火候的把握(温暖而和谐的心理场的营 造)等方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理健康教育课要 不断去探寻通往心灵深处美妙而充满奇迹的心理健康之路。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