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清明 > 独立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分析_高校实践教学

独立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分析_高校实践教学

来源:清明 时间:2019-12-02 07:52:51 点击:

独立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分析

独立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分析 独立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分析范文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 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在新 形势下,如何积极探索独立学院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工作的 创新是引导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独 立学院德育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近几年来,独立学院德育实 践教育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些学校德育实践活动搞地轰 轰烈烈、有声有色、声势浩大,但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独立学院德育实践教育组织上缺少必要的合作与 沟通。目前独立学院的德育教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各 个学校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设立不同课时的课堂实践教学 内容。这一任务主要由授课教师完成,授课教师多数属于“两 课”教师系列。另一方面是课外的德育实践活动。课外德育 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志愿者 活动、组织活动、社团活动等方面。这一任务主要由政工线 的领导与辅导员完成。由于负责讲课的教师与组织活动的老 师属于不同管理系列,两者不能有效结合,影响大学生“行” 的锻炼。讲课教师在组织德育实践活动时,常会受到活动场 所、活动经费等方面的约束,因而甚至放弃德育实践的课堂 教学,使大学生在活动中缺少“知”的引导。① 其次,在德育实践的内容上缺少独立学院的特色。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他本科学生相比,在道德修养、综合素质、 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但在现实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往往忽略了这些个体差别, 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他本科生一样都是90后,他们所生 活的社会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方式方法相似,道德现状大体 相当,因而教育者不能自觉地、主动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有 独立学院特色的德育实践教育。同时,学界对独立学院与其 他本科生在道德方面差异的理论研究、社会调研相对欠缺。

在道德心理方面的差异研究甚至是理论空白。在抓不准差异 性的基础上的德育实践教育自然不可能有特色。比如,独立 学院学生由于高考成绩相对较低,入学时的学费较高,学生 的家庭承担着较重的经济负担。部分大一新生的自卑心理强 于本一与本二学生。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这种心理更 加明显。他们内心更渴望能获得与其他本一、本二同学相同 的待遇。如果与其他本一、本二学生的各项待遇有差别,他 们显得更加敏感。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 相对较差和意志力较弱,较多的学生在刚跨进大学后,难以 适应大学的生活。在无人监督学习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无法 坚持长期的刻苦学习,沉迷于网游、影视作品等。再如,独 立学院的有些学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中间有些人没有 自己的形象,没有自己的立场,在刻意模仿中张显所谓的个 性。他们被淹没、被消解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滚滚红尘中, 在金钱、在物欲中他们目标明确,在社会上他们又内心焦躁空虚,双眼迷茫空洞,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将走 向何方。但是作为90后的他们,整体而言,他们积极向上、 思想活跃,但行为不成熟,更加需要正确价值方向的引导, 引导他们明辨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因此,对这些学生 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心理健康引导、学习与生活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德育实践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最后,德育实践活动形式上轰轰烈烈,但缺乏德育实践 内容上的创新。独立学院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主要由学工处、 团委和辅导员负责,按照计划展开各项活动。活动的组织与 实施有声有色。但德育实践选题套路化、陈旧化。缺少与两 课教师共同参与和合作。德育实践活动计划应不断变化;德 育活动的组织应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心理现状,进行改革 尝试;德育活动应打破常规,将德育理论渗透到理工科等学 科学习与研究中去。但是如何渗透是有一定难度的。美国的 教育方式在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面对越 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如购房压力)独立学院的 部分学生缺乏幸福感和尊严感。他们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 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多,且都有些随波逐流。甚至 想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解决就业问题。这是当下存在于独 立学院的共性问题。开展就业辅导、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 划活动非常必要,但仍然按照以往的旧套路进行上课或者听 讲座,显然效果不佳,特别是反复简单式、重复式的教育方 法只能引发同学们的反感,教育效果低下,缺乏创新意识。独立学院德育实践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克服现 有的问题,提高高校德育实践实效是当下从事独立学院德育 研究人员的共同问题。现结合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的德育 实践现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通达学院的德育实践特 色在于通过德育实践教育三课堂的建设,逐步构建合作共建、 有学院特色、不断创新的立体德育实践模式。这立体的德育 实践三课堂不仅指现实生活世界的德育实践,同时也包含着 虚拟空间的德育实践。虚实结合,互相取长补短的德育实践 才能真正提高其教育实效。

一、构建以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为主,合作共 建的德育实践教学第一课堂 独立学院大学生德育实践工作是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内 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如果作用于学生 身上的各种力量方向相同,目标一致,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 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不可能 达到合力的最大化,甚至出现负面效果。这客观上要求“两 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要团结一致, 共同构建一个丰富而多样的立体德育实践教育模式。

在第一课堂德育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达学院通过教师、 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 生活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并进行共同合作的德育实践教 育。第一课堂的德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 际,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教师选择客观的、并有深厚生活底蕴的,尽可能是大学生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事例作为内容, 以此为基础创设他们感兴趣,乐于接受的课堂活动。这事实 上是一种课堂情境教学。在这个情境中,要形成一个或几个 真实的道德问题,成为大学生思维的刺激物,大学生在情境 中体验、感悟、认知,教师则更重要的是引导其对问题的思 考,以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理性,使大学生在实实 在在的生活中得到进一步锤炼和提升。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配合辅导员进行德育实 践教育。例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对大学生活很不适应。

无论是与辅导员的关系,还是同学关系尚未融洽,担任《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学 生们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在这过程中,教师切忌空洞说教,恰如其分的真诚引导正是 大学生们所急需、并极易接受的。通达教师结合与“中国大 学生在线”合作的新生入学专题开展辅导工作。并且向刚跨 进大学校园的学生介绍我校送温暖等系列活动,给90后的大 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关注,从多角度、多维度,真诚帮助、引 导他们。再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 平越来越好,但是,当下学生缺乏幸福感和尊严感。《思想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必须首先引导 学生正确的认知,并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从思想上帮助学 生树立从“蜗居陋室”到“安居乐业”,艰苦踏实是良方的 观念。在现实中寻找信仰,从“蜗居”中寻找多元的幸福。通达学院任课教师结合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结合亲 情教育,引导学生坚信咱们不能怨命运、怨父母,也不该怨 政府。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住自己的信仰,这才是我们在蜗居 时代中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事。通达学院教师还将“蜗居” 时代伦理精神的研究主题交给学生作为课后研讨,并定期检 查。

在第一课堂德育实践过程中,不仅任课教师要配合辅导 员的工作,而且心理咨询室的教师也要积极支援《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这门课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同学们反映书 上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缺乏很强的操作性。

他们急切渴望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因而, 通达学院的任课教师适当地缩减理论授课时数,根据学生的 心理现状,增加了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开设的心理讲座,开展 心理辅导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通过 师生双方的互动消减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与担忧,直 接教会学生纠正心理偏差或心理问题的常规方法。在课堂上 分小组,根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心理宣泄疗法、思维阻断疗法、 音乐疗法等模拟练习。

同时,通达学院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利用与学生广泛接触 的机会在各班选拔心理健康联络员,定期了解学生情况,定 期组织学生自创的心理班会,定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 知识,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校四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工作有分工,但在第一课堂的 德育实践中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合作共建,这样才能形 成合力,提高德育效率。

二、构建以课外德育活动为主,有独立学院特色、不断 创新的德育实践第二课堂 通达学院第二课堂德育实践活动很多,它的特色在于分 层次的德育实践教育。在很多独立学院现实的德育实践活动 中,独立学院的学生参与态度大相径庭。独立学院的学生可 以分为五类。一是思想品德较好,既关心道德实践活动又努 力学习,即所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生。二是在学习上 积极进取,但是不关心德育实践活动,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即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三 是学习和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都一般的学生,他们把 学习和德育实践活动都看作应当完成的任务,而不是感兴趣。

四是学习和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都不高的学生,他们 或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或是迫于社会的压力,或是迫于就业 的压力而走进了校门。五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而跨入大学校门 的学生。在这五类学生中,二、三、四类学生较多。对不同 类的学生组织无差别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很可能影响德育实 践的实效性。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将德育实 践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指导时各有不 同的侧重,组织活动时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一层次是 知识内化的德育实践;第二层次是行为养成的德育实践;第三层次是能力发展的德育实践。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教育 目的主要是知识传承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获得。这一过程在德 育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应成为独立学院上述五类学生共同 的德育实践内容。同时独立学院的德育实践还要求培育一种 德育能力,即能够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协调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要求,有健全的人格 和心理以及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德育能力的培育是较高层 次的德育教育,要针对五类学生的个性、行为特点因人而异, 进行德育实践。

比如,通达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共同努力,借鉴美国西点 军校荣誉监管体系的德育经验,尝试在学风好、行为习惯好、 班风正的班级里创设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学生道德监督管 理制度和体系。组建学生的“道德委员会”、“道德复审委 员会”、“道德调查审判庭”等,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加强 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监督作用。这些德育活动放 手由学生自己组织。道德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由品学 兼优的学生担任,在整个道德活动中老师与辅导员是一个咨 询者。通过这一德育实践,提高大学生道德批判力和道德选 择能力。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锻炼 他们道德实践能力。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分层 德育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科研,展开有独立学院特色的 活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论述了这样的观点:学术研 究内含的理性与道德的因素,对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巨大的。无论是何学科,美国老师喜欢问 大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该学科或科研可能引起的社会伦理道 德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实际上就是巧妙地将伦理道德 问题植入到科研与教学过程中去。比我们单纯枯燥地讲道德 理论更有实效性。

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立不 同的、有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选题,进行不断创新。对于那 些进校后只想混文凭的学生和学习动力不足、行为懒散的学 生,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设法请他们积极加入到教师所主 持的“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的课题项目中。用课题组团 队的力量引导他们,带动他们。组织学生对当下的就业市场 进行社会调查,分年级探讨具有操作意义的“全程化、全员 化、人本化、实训化”应用型人才就业指导模式,这样不仅 可以推进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而且可以在课题研 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品学兼优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利用假期,从事社会调 查工作,调查了解“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蚁族” 的生活状况。“蚁族”比普通人有着更令人堪忧的现状、年 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通过社会调查坚 定学生们爱拼才会赢的信念,并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而且 通过这种方式的活动,将指导教师的心理援助方法送给“蚁 族”,给予“蚁族”现实的关心与帮助。对那些计算机水平 较高的同学,教师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比如说,物联网研究中的道德问题、计算机P2P交往模式中的道德冲 突问题。这些问题打破了文科与理科的界限,提出了学术前 沿的问题,不仅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是有益的,而且提高 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客观上也符合了企业的需求。

微软公司首席研究及战略官科瑞格•蒙迪在今年中外校长 论坛中说道:作为企业,希望大学的“产品”是怎么样的?首 先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有跨学科思考能力的学生。跨学科思考 能力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最终我们需要去和世界各地以及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打 交道,这个过程中,跨学科思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②。总 之,第二课堂德育实践要充分利用好学术活动的“载体作用” 和“渗透作用”。

无论何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德育实践,我们都应该巧妙安 排德育实践内容,进行有目标、有创新的德育实践活动。最 佳方法是让德育插上隐形的翅膀,默默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 中去。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而不是所谓的 形式主义德育运动。在组织德育实践活动时,可以借鉴美国 的相关经验,力争做到无论组织什么样的德育实践活动,竭 力把学生的集体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得使学生不把道德行为 看作是教师实现他的想法而必须进行的一种练习、一种有意 安排的活动。例如,我们可以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开 展小品大赛等活动,使学生从生活中、从自己精心制作的作 品中发现道德、体验道德,进行自我反思教育。三、构建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实践 第三课堂,不断创新德育实践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 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 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网络生活也成为了大学生重 要的课余生活。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思想道德 教育的积极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利用与教育部、团中央共建的“大学在线”频道的契机,构 建了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德育实践教育第三课堂。“中国大学 生在线”网站是由教育部主管,团中央指导,全国高校依照 “共创、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原则和“信息交互、栏 目共建、活动联办”方式参与共同建设的公益性、综合型的 中国大学生门户网站。共建频道以内容贴近学生、贴近校园、 贴近生活,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为宗旨,分为精神家园、服 务援助、学习学术、娱乐休闲、人文精品和社会实践等六个 大类。通过全国50多所共建院校的共同努力,为全国大学生 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的网络环境。让我们培养出来 的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能力、有全球视野。

到目前为止,南邮通达学院是最早加入“大学生在线” 共建的独立学院之一。共建过程中我们紧扣大学生成长主线。

通过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规律的探讨,结合“大学生在线”德 育教育的实践工作,构建通达学生思想道德实践第三课堂,促进通达学生的心性完善。同时我们充分展示了IT类院校的 特色。依托网络平台和通达学生专业的特长,在表现内容的 方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掘通达学生原创的潜力, 创造独立学院的品牌效应。通达学生在参加研究的过程中, 一方面提高通达学院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促进通达学 生将所学的计算机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运 用到网站建设工作中去。通达学院的辅导员老师、《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利用“大学生在线”开辅导员博 客,不仅与本院的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与全国辅导员老 师和大学生在网上进行联络。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通达学院师生之间正初步探索有特色的网上德育导师 制。高校教师总体而言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 的治学态度、价值观念等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影响力, 在关键时刻教师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对学生都有很大的精 神辐射作用。因而,有必要通过“网络教师”,指导学生成 长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

总之,三个课堂的德育实践应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融 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独立学院德育 实践的实效性。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