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清明 > 【大学国际化的实践与动因综述】 国际化动因

【大学国际化的实践与动因综述】 国际化动因

来源:清明 时间:2019-11-17 08:15:00 点击:

大学国际化的实践与动因综述

大学国际化的实践与动因综述 一、近代早期莱顿大学国际化的举措 自中世纪大学形成以来,大学具有明显的、稳定的宗教 性和国际性。但是,14世纪的宗教大分裂和16世纪的宗教改 革运动逐渐打破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大学的宗教性减弱, 其国际性逐渐为民族性所取代。作为近代大学的先驱之 一,1575年创建的莱顿大学打破了当时高等教育民族主义的 坚冰,主动传承着中世纪大学的“国际精神”。同时,莱顿大 学顺应时势,将国际化既视为目标亦作为手段,通过采取办 学理念国际化、人员流动国际化及教学研究国际化等一系列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举措,从而成为当时欧洲各国师生慕名所 至的学术圣殿。

1.办学理念国际化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学 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 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4]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定 向的作用,关系着学校发展的未来走向。因此,大学在确定办 学理念时,不仅要有“办成什么样的学校”的远景定位,同时 还需具备实现“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的正确认识,二者缺 一不可。否则,办学理念流于空泛。办学理念国际化,即将国 际化概念或精神有意识地引入办学理念,将学校发展定位于 国际知名、世界一流。莱顿大学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国际化 确定为其办学的首要宗旨之一。从一开始,莱顿大学就不仅 仅满足于成为一所大学,而是竭尽全能地追求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一流学府[2]22。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莱顿大学 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为近代欧洲著名学府,不得不得益于其国 际化办学理念的指引。同时,莱顿大学对“怎样办成国际一 流大学”也有自己的清晰认识,要想跻身世界一流学府,必须 拥有国际一流的学者来引领学科的发展,力争使各学科领域 都走在欧洲的前列。正是在这种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莱顿大学的学监们不惜重金,不限国籍,不论宗教信仰,从欧 洲各国广揽知名学者,引领学科前沿,扩大声誉,终使莱顿大 学逐渐闻名于欧洲列国。

3.教学研究国际化除了办学理念国际化、师生流动国际 化以外,莱顿大学还积极推动教学研究的国际化。在教学方 面,莱顿大学统一使用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使来自欧洲各 国的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莱顿大学听课。同时,莱顿大学 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跨越地域,影响了欧洲多国的教学 实践。如“欧洲教育大师”布尔哈芬(Boerhaave)编写的医 学教材和化学课本,被欧洲各国大学所采用。其临床实践的 教学方法也被维也纳大学、哥廷根大学、爱丁堡大学等采用 和推广[2]27。在研究方面,莱顿大学注重发展东方语言研究。

他们认为通过了解、吸取不同文化,可以丰富语言学、数学、 物理学和医学的知识等。如史卡里格 (JosephusJustusScaliger)对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埃塞俄比 亚语的研究填补了莱顿大学对东方语言研究的空白;高吕 (JacobusGolius)利用阿拉伯语知识促进了他对数学的教学研究工作等[2]15-16。总之,莱顿大学传承了中世纪大学的 “国际精神”,促进了师生的国际化流动。同时,在办学理念 与教学研究方面,丰富了中世纪大学国际化的内涵与形式, 体现了其国际化在与时俱进中的嬗变。

二、近代早期莱顿大学国际化的动因 伴随时代变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由单纯趋向复杂。

中世纪大学对普遍知识的追求以及统一的基督教精神是其 国际化的内在驱动力。但是,14世纪的宗教大分裂及16世纪 的宗教改革运动撕裂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族主义与国家 主义兴起,大学逐渐从一种国际性的机构转变为区域性、地 方性的机构,成为国家控制的工具。在这种干预下,欧洲有80 所大学从国际性大学变成了国内大学。有学者说:“随着欧 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 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 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6]54但是,莱顿大学 不仅为其坐落的版图范围服务,同时还成为当时欧洲的“新 知识”中心,是当时高度国际化的高等学府。是什么样的国 际化动因使其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国际化 的动因又是如何在传承中嬗变的? 1.国家:崇尚自由,维护独立当欧洲的政治版图相继以 国家的形态重组时,大学纷纷从国际性机构变成服务本国的 国内机构。但是,莱顿大学之所以在民族性取代国际性的历 史洪流中成为一所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从政治驱动来看,是因为政府认识到比起枪支与碉堡,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对于 国家的意义更大[7]。为此,荷兰政府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政治 社会环境来积极支持莱顿大学的发展。如鼓励宗教信仰不同 的教徒和遭受迫害的人到荷兰居住,并在相当程度上保障言 论自由,使欧洲不少进步学者纷纷避居荷兰[8]。这种宽容的 社会氛围为莱顿大学吸引和留住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知名学 者,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成熟及师生的流动的国际化,使莱顿 大学很快成为享誉欧洲的高等学府及欧洲的“新知识”中心, 彻底摆脱了天主教的宗教束缚,维护了自由与独立。

2.院校:提升实力,追求卓越中世纪大学的国际化是基 于个体追求普遍知识与学术兴趣的无意识国际化。没有任何 干预,国际化动因单一且单纯。时代变迁,近代早期莱顿大学 国际化的动因已不再像中世纪大学基于个体对普遍知识的 追求那么单纯。随着大学数量的增加,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 激烈。大学为求得自身发展,获得国家支持,必须提升实力、 追求卓越,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这一时期莱顿大学的国 际化动因还增加了院校提升实力、追求卓越的竞争驱动。这 种竞争驱动是由院校被动适应环境变化渐而转为主动追求 卓越发展而来。正是在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竞争性驱动力 的影响下,莱顿大学通过办学理念国际化、师生流动国际化 以及教学研究国际化等举措,使自身发展成为欧洲的“新知 识”中心。

3.师生:追求真理,捍卫自由虽然国家与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客观上推动了莱顿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但是师生 个体对真理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是莱顿大学国际化的驱动内 核。因为国家的推动、院校的刺激只有通过师生个体才能发 挥作用。如果没有师生个体追求真理、传播知识的渴望,就 不会有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冲动,也就不会有师生的国际交流 与互动。因此,尽管近代早期莱顿大学国际化的动因已趋复 杂,但个体追求真理、捍卫自由的学术驱动依旧是莱顿大学 国际化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近代早期莱顿大学国际化的 动因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院校层面、师生层面。其中, 国家层面与院校层面属外部驱动,师生层面属内部驱动。从 外部驱动来看,国际化是一种手段或工具,是国家和院校为 了维护独立、追求卓越而有目的、有意识地推动莱顿大学国 际化的发展。从内部驱动来看,是师生追求真理,捍卫自由的 内在动力促使其跨越地域与文化传播知识、交流学术。所以, 近代早期莱顿大学国际化的动因是国家与院校有目的、有意 识的外在推动与师生个体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相互作用的 结果。

三、启示 经过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百余年的发展,莱顿大学以高 度的国际声誉,成为当时欧洲师生慕名所至的一流学府。当 然,莱顿大学的兴盛与17世纪荷兰鼎盛的国力为其提供坚实 的经济、政治后盾有很大关系。但是,莱顿大学自身顺应时 势的国际化决策与举措才是其迅速崛起的关键。其胸怀世界的远见卓识、广揽名师的不拘一格值得我国高校反思与借鉴。

1.胸怀世界,远见卓识在民族性取代国际性的历史洪流 中,莱顿大学办学的国际化定位体现了其胸怀世界的远见卓 识。既反映了维护国家独立,建立欧洲“新知识”中心的时 代诉求,又体现了莱顿大学追求卓越,谋求自身持续发展的 深谋远虑。由此可见,高校定位既要考虑国家发展需求,又需 秉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只有反映时代之需与学校的科学定位 才能站在正确的起点,引领时代风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学校的定位并不与学校的层次呈正相关性。即并不是定位越 高,学校的层次就越高。尤其在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日益 多样化的今天,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要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 合性大学。不同的高校,其性质与类型是不同的,适合其发展 的定位也是不同的。究竟如何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如 何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引入具 体操作层面,还有待我国高校进一步研究。

2.不拘一格,广揽名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而谓有大师之谓也。”莱顿大学自创建伊始,就认识到了知 名学者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所以莱顿大学的学 监们才不惜血本,不限国籍,不论宗教信仰,从欧洲各国广揽 名师,引领莱顿大学学科前沿,为其扩大影响与声誉。正是国 际知名学者的加盟使得莱顿大学成为欧洲学生慕名求学的 圣地。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也曾说过:“在大学中,没有 比发现和聘用高级教师更重要的问题。”[9]可见,“是否拥有”及“能否拥有”优秀的教师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内核。

“是否拥有”,是指对于优秀教师的重要地位,高校有没有这 样的认识;“能否拥有”,则强调高校聘任优秀教师所具备的 条件。当前,学术职业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在优秀教师的聘 任方面,究竟从哪广揽,如何广揽,近代早期莱顿大学的不拘 一格值得我国高校反思与借鉴。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