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是过得很快乐的。虽然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农业社遭遇了 较大的、暂时性的天灾或“人祸”,人民生活比较困难,饥饿时常折磨着我的灵魂 和肉体,但这毕竟是前进中遇到的困难,社会总体上使人活得很愉快、很充实。
就拿我学二胡来说,很是充满乐趣的。记得我很早就学会了二胡,大 概在五、六岁吧。当时我六爸正在家里炕头上拉着二胡,我就站在他跟前“认真” 地听着。等他拉完一曲,我攘攘着也要“拉”。不久,即能简单地拉出“东方红”、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以后待他拉完,我就马上接着拉,而且越来越熟练, 越来越有趣。有时他拉完一首什么曲子,我甚至也能基本拉上。
毫无疑问,我学二胡进步这样快,是与六爸的辛勤指教分不开的。但 是从根本上来说,天赋或秉赋的因素占了第一。因为我记得初学阶段,他是认真 地教了我几下的,包括怎样持琴,怎样运弓,怎样调弦以及具体指法等等;此后 我就能马上领会,并能仿照他教的方法拉,练了不久就学会了它。在这个过程中, 我可以说几乎未费什么精力或神思。
六爸比我大六、七岁,他学会二胡也很早。所以现在想来,我或许在 未出生或很幼小的阶段,就已受到他二胡音乐之声的良好的艺术熏陶,否则绝不 可能在几岁时就能迅速熟练地学会二胡。这就是先天培养的因素,这就是艺术的 灵感。因此,我的艺术灵感与他的影响和培养是绝对分不开的。
六爸和我在辈份上是叔侄,在艺术上又是“朋友”,我们从小就在一起, 关系一直很好,很和谐,一直保持到现在。在他的指导下,我的二胡技术在不断 地提高着,我们的合作和情谊也在不断地加深着。后来他初中毕业回农业社参加 生产劳动,再后来又分配各地当了几年工人。
不久我也上学了。回家后有事无事,六爸在与不在,总要先拉一会二胡,而且从不间断。
1975、76那两年,我十二、三岁,正从小学升向初中。当时学校实行 “开门办学”,社会实践、活动多,遇到农忙或有什么节日时,半天上课,半天帮 助各社劳动或搞文艺活动。学校组织的文艺宣传队也常在各农业社巡回演出。我 积极参加演出活动,并同另两位老师一起登台拉板胡、二胡进行伴奏,获得了全 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好评。我不仅参加二胡演奏,也积极和有关同学一起为学校办 墙报,具体负责“五一”、“六一”专刊的美术字版面、布局等等。
1978年夏初中毕业后,年仅十五岁的我,第一次冒雨连夜进城,参加 了次日师范类中专美术专业的考试,全会宁县复试应考仅12人,录取7人。非常 遗憾!我未被录取。说实话,那时我们参加“半工半读”及演出等等的各种活动比 较多,未念下书,文化成绩及艺术方面的素质都较差,未被录取也属正常。后来 听说被招生人的儿子(我大队人)顶替了,也未了解,只好作罢。
不知什么原因, 我的二胡拉得也可以,却怎么未考音乐专业。总之,自那次后艺术专业再未考。
1979年冬,我社准备组织停耍多年的社火队,我叔侄二人及队上一个 六爸的朋友叫姚老三的报名参加乐器班子。我简直高兴极了。但三人只有一把板 胡,一把二胡,无奈,六爸给我做了一把,虽不太纯正,但完全能拉。
从腊月初开始,我三人便积极行动起来。每天在姚老三家进行训练, 有时不分白天黑夜地练。刚开始姚老三调子不太熟,跟不上,我们就反复练;有 时一首曲子甚至练几天才能勉强拉下去。为此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甚至到深夜 十一、二点,没饭了就切几块老三家的冰碴子包谷面馍,烙得很甜,我们就香喷 喷地吃起来,边吃边聊,吃完后三人干脆就睡在他家。不久社火队决定训练摊点 都集中到老三家,便于指导排练。一个月后,不论是我们的演奏还是社火队其他 的表演,都达到很熟练的地步。正月初八、九,社火正式出庄。首先上方神庙烧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太平香,接着在社火摊、邀请人家或各队轮流耍,直到黑十 七(即正月十七晚上月亮上来迟,社火耍不成了,按传统要送瘟神,故有此说)才 结束。此后我一直坚持到1982年春节以后再未跟。主要是上了高中,每晚跟上转, 影响功课复习。六爸他们继续跟了几年。
回忆那几年的春节,我们真是过得非常开心。尤其我们的乐器班子很 团结,越拉越好;走到哪里,欢迎到哪里,喝酒夹菜碟,近乎尊为上宾,赢得了 乡亲们极好的评价和赞誉。我经过重新补习,1982年又参加了师范类中考及高中升学考试,被预 选为全乡第四名。但遗憾的是,不知怎么,未报艺术班,正式考师范(当然只考 文化)又未录取。现在想,如果当时不上高中,考师范音乐班,文化要求稍低一 点,那一定会如愿以偿的。但事与愿违,命运真会捉弄人啊!大概我可能就有艺 术的那么一点秉赋,而绝对与艺术无缘吧。
1986年高中毕业上省财政学校时,我曾参加了校师生文艺联欢,在秦 腔演出剧目中拉板胡,同时在1987年元旦全校文艺汇演中拉二胡,主引导节目序 曲,并获得艺术奖励。
此后参加工作至今基本再未动过乐器,技术也生疏了。其间虽从老乡、 熟人处借了几次二胡拉一下,但终不太开心,总觉不如以前。况且由于价格高, 始终未买到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所以这点艺术爱好基本荒芜了。
1996年冬,在区工商局定西一老乡处处理了一把旧板胡,由于演奏生 硬,技术不高,不久长期闲置。2005年春节拿出尘封已久的它把玩了一下,还不 小心被不争气的儿子压断了弦,从此再未续,丢在一旁不理它了。至于美术的爱 好,自1978年那次考试后,至今近三十年已不曾有过,其兴趣早已荡然无存。
唯可安慰的是,女承父“业”。2005年7月,女儿初中毕业,以优异的 成绩考入高中艺术班,学声乐。从目前情况来看,她在文化课、声乐两方面均连 续几次考出第一名,并且现在成绩已遥遥领先于其他人,师生评价甚高。作为已 过不惑之年的父亲,我正以欣喜的心情祝愿和期望着孩子的未来! 关于经历的散文二:难忘的经历 连日来,微信战友圈、朋友圈里发来了似乎同样的内容,有的直接用 “难忘的一天”的标题来表述,那我姑且就用这类似的题目吧。这一天发生了震惊 世界的大事件,用规范的术语表述就是:“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 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在共和国的历史 上已郑重地记住了这一天。
历史的风云已飘过了整整三十八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三十八年前的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不时涌上心头,清晰如昨,因在这一天我有过 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十分清晰地记得,这一天阳光明媚,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正在为高考而倾心苦读。这时,地处祖国西南的广西边境上却硝烟弥漫,炮火连天。
战争搅乱了平静的湖海,战争的烽火点燃了青年学子们一颗颗火热的心。
“虽不能上战场英勇杀敌,但我们可为前线将士写信助力。”课间不知 是谁提出了这一想法,作为班长的我立即向班主任尚桂萍老师进行了汇报,尚老 师非常支持我们的做法。就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全班大部分同学自发地向广西边 防卫国将士们写信,在全校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更激起的是我们一个个澎湃 的新潮。
我记得当时是用红色横格信笺写的,信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敬爱 的解放军叔叔:你们好!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在硝烟弥 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为国立功。你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鼓舞着我,震撼着我的心 ……我虽然不能像你们一样奔赴战场,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答你们。最后, 祝愿你们多打胜仗、多杀敌人。盼着你们的凯旋归来……” 我们写信的时候,都是在课间和自习课的时候,非常认真一笔一划郑 重其事地写着信,这是表达对前线卫国将士的感激之情和尊重之意。我清楚地记 得,有十几名同学迟迟未动笔,而看到别人写信又心里着急。现在想来,那是不 会写信,或是怕写不好信。后来,有的同学就把别人写好了的信拿去照着抄,其 实这也没什么,不在于会写不会写,表达的是一颗心。
信写好后,都用了统一的地址发出去了。这时,我们的的心就放下了, 这一封封信代表着我们的一颗颗心,表达着我们的共同愿望。我们起初的心愿是, 只要前线将士们能看到我们的信就行了,至于写信、发信就无关紧要要了,因前 线战火正紧,将士们很难有时间回信。
有了这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使我那段中学时光也激情飞扬起来,因这 封信连起了前方与后方,连结起了前线将士与后方学子的心,在中学时光中留下 了难以忘怀的精彩片段,留给现在的就是美好的记忆,也是一段难得的写作素材。
这不,我在追忆当年这一天的时候,尘封在我脑海深处三十八年的那段记忆,一 如闸门一样一下子打开,思想感情的潮水就澎湃起来…… 承载着那封信中的梦想和对人民军队的热爱,我也穿上了绿军装,戴 上了红领章,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军装、领章、帽徽象征着神 圣的使命,火热的军营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这都是奔赴前线心灵柱石。人生总是由一个个缘分组成的,当年发给前线将士的一封信,已经表 达了奔赴前线的迫切愿望,踊跃参军就是为奔赴前线做准备,当兵就是为了打仗, 抵御侵略,否则要我们这些军人干什么 历史的机遇总是惠顾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说的再恰当不过了。让时 光追溯到1984年12月,我所在的总参通信部队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命令,立即赴云 南老山前线执行作战任务,因情况紧急,部队首长当日就发出了作战动员令,消 息是肯定的,态度是坚决的。战前动员后,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战友们义愤填膺, 主动请缨,纷纷向部队首长递交了请战书。第二天,部队就紧急行动,从古都西 安出发,乘坐闷罐车,途经五天五夜,到达昆明火车站,尔后,改乘小火车和部 队“大解放”行进,行至云南边境时,我们就时常看到兄弟部队开往前线一排排的 军车,大多是济南军区六十七军到前线接防的,大家相互打了招呼就是一种默默 的鼓励,接着继续行进,到达建水、麻栗坡县境内,部队也没来得及休整,就直 接往老山前线进发。
起初,大家都不知道老山前线在什么位置,只有随“大解放”行进,从 麻栗坡县向东南部边境行驶了数十公里,就到了威震遐迩的老山前线。这个在普 通地图上很难找到的云南边防前线的小小山峰,当年却同共和国的三山五岳齐名, 耸立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片多少英雄儿女鲜血染红的土地。
我们与兄弟部队换防后,就驻守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这里戍边、 抗越,用血肉之躯捍卫着共和国的尊严。这里山势陡峭,地势险要,荆棘丛生, 森林茂密,但战友们全然不顾,在云南老山前线那半年多的战地生活中,我每天 都被一种东西感动着,战地的环境极其艰苦,在生和死之间选择,但为了捍卫祖 国的神圣领土和民族尊严,战友们都豁出去了。于是,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出现 了著名的十五勇士坚守的“李海欣高地”,出现了“八十年代的上甘岭”,也出现了 “老山猛五连”、“老山钢刀连”;还涌现出了史光柱、秦国富、盛其顺等千百个英雄 人物。我记得,当年在老山前线流传的豪言壮语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唱响的歌曲是《十五的月亮》和《血染的风采》。云南老山前线这块小小的阵地, 凝聚了祖国的希望,显示了伟大民族的灵魂。
说到这里,云南老山前线的故事还没有说完,因为还有一段故事感动 着我。那是1985年5月,我和指导员罗俊生到昆明军区五十七医院看望一位受伤 的战友,在这里,我见到了不忍看到的一幕、一幕:二炮部队的一名士兵被打伤 了头颅,头上缠满了纱布,纱布上还能看到洇透的血迹;原昆明军区的一名士兵 被打断了胳膊;济南军区六十七军的一名士兵被打断了双腿,有的不能躺,有的不能坐,这样的情景使我心里很不好受。
我和他们虽说不是一个部队,但看了眼前的情景,我的眼睛模糊了。
同为军人,神圣使命已把我们拴在一起,他们的痛,就是我心中的痛。我不自觉 地和他们交谈了起来。有一位山东省滕州籍的老乡,这是一个拄着双拐的士兵, 看起来是伤得最重的一个,他比我晚一年入伍。说着,他便扯起了当兵的经历。
他入伍前有着比较舒心的工作,但为了实现当兵的愿望,不顾亲人的 劝阻,毅然从戎,没想到在这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不幸被子弹打断了双腿。当 我问及他是否后悔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刚开始我确实后悔没听亲人的劝告, 来当了兵,结果受了重伤,以后找个对象都很难。但后来,当我面对牺牲的和受 伤的战友时,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我想,既然选择了当兵,就要勇敢担当起军 人保家卫国的天职,想一想身边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为了国泰民安,值得!” 从前线归来,全团举行了“颂前线将士、振我军威”演讲比赛,我写了《祖国在我 心中》的演讲稿,把上述故事和这位战友的一番话都写了进去,讲给全团的战友 听,战友们都热泪盈眶。
“1979年2月17日。”这是国人难忘的一天。现在想来,更是我难忘的 一天,因这一天是我与前线将士通信的一天。还有,后来延续的战争,我也奔赴 了老山前线,这样的经历刻骨铭心,如今虽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始终铭记在心, 今生难忘。
关于经历的散文三:多经历总是好的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 不如高人指路”,这几句话也是我一直的行为准则。所以在我的观念里,一定要 多去经历一些人和事,才会有所成长。
在大学四年,作为一个呆在学校的学生来说,我的经历也算还挺丰富 的,但和别人以半只脚踏入社会的状态来度过大学四年的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在大学里,我经历了社团,学生会,学生会也是做到了自己不想做为止,那时候 觉得是时候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于是我便进行到了游山玩水到处旅行的节奏,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四年该做的都做了,也是圆满了。
在我刚上大一时,我们身边优秀的学长学姐就告诫我们大学要多看书, 恰巧我也是很喜欢看书的,所以大学四年也算是看了不少书吧。我觉得看书不一定是你从书上得到了怎样怎样的道理,更多的是能从书本中去看到别人的故事和 经历,然后加以思考,与自己的思想产生碰撞。尽管是得不到多少高度很高的思 想,但只要在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在日后谈论到相关 的话题时能够以此举例,佐证自己的一些观点,我觉得这就是我看书得到的一些 益处。此外我们也能感受到别人的经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己的阅历。
我在大三以后,我认识了一些口才比我更厉害的多的人,从他们身上 我总结了口才好的人无非就是三种,第一是看了很多书,用书上的经历来讲诉自 己的观点,也就是学识很渊博的人;第二是阅历很丰富的人,经历的多,想的多 懂得也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自己的口才讲出来;第三种就 是两者兼有的人。在我大三当学生辅导员时,我的口才算还是可以的,清晰准确 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没有啥问题,偶尔幽默一下也还可以,但是思想程度不高, 总感觉自己经历太少,太稚嫩了。所以我那时候就选择出去旅行,出去看看外面 的山山水水,体会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去认识不同的人和事,恶补我二十年前 缺失的经历。两年下来,我去过十几个省共二十几个城市,认识了很多尽管只是 同行一两天的朋友。这一段经历也让我成长不少。我也发过传单,支过教,做过 客服,搞过促销,所以我觉得我的经历还算是满丰富的。因此我在大四的时候口 才算是很好的一个了,由于专业学的实在太渣,所以找工作就得单靠一张嘴,结 果也还算可以。
工作以后,时间少了,出去的时间除了节假日就没机会,更多的是窝 在寝室里看看书,玩玩电脑,看看剧。由于一个很安逸的工作,身边的人都收起 了锋芒,做一个踏踏实实的默默耕耘者,我也不思进取地荒废度日。浑浑噩噩地 过了一年,走到现在。直到和一个在外面打拼两年的一个朋友通话,觉得自己的 日子真的是一点拼劲儿都没有,和他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可以甩我几条大街。
那时候我做出了改变,看一些如今功成名就或者至少还算是崭露头角的人的一些 事情和经历,犹如当头一棒,让我有如梦初醒的感觉,我也就立马做出了环境上 的改变,并多看一些这样的书籍来指引自己。身边的认识的人太少,积极向上的 总是少之又少,这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果吧。以前我觉得高人指路必须 是我们身边的人苦口婆心地和我们说该怎么做怎么做,现在我觉得是当我们遇到 困难了,我们去寻找可以为我们解答的人,不管是现实中还是书籍中还是网络中, 也不管是他整体如不如我们,只要能解答我们的问题,给我们指引方向,这就是 高人,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是高人。
人生路漫漫,多去经历一些事,让我们的心由于饱经风霜而愈益温厚。我们也能在这些经历中去充实自己,强大自己。在一定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去寻求 高人的指点,给我们精神上以及道路上的指导,让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