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曾经写道:“使生 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生的境界,也是死的境界,只有真正尊 重生命,才能正确地把握。生的快乐与死的安详,是人类对于生命的理想追求。
一、安乐死的定义及其实质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其原意为“没有 痛苦的死亡”。而安乐死的现代含义则是指“对于现代医学条件下无可挽救其生命 的濒死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 忍受的剧烈痛苦而采取适当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生命的行为”。
根据这一概念, 笔者认为,安乐死问题实际上是接受死亡法则的生命处置问题。这类行为实质上 是以生命终结法则为基础的针对生命终结方式的处置。故可以将安乐死的实质界 定为“生命终结的处置行为”,而不能将涉及生命处置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安乐死 主要针对如何选择生命终结方式,而不是针对生命处置方式。因为生命处置方式 包括的两层意思:一者为挽救生命,一者为终结生命。而安乐死不是在生命处置 方式这一层面上去选择是挽救还是终结生命。它仅仅是在已无法挽救生命的前提 下去选择采用何种最佳方式去终结生命。因此安乐死的实质是“生命终结的处置 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死”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个 观点:第一,安乐死是一种死亡状态,不是死亡原因,故它不能与自然病亡、病 理死亡和意外死亡这三种死亡原因并列为第四种独立的死亡原因;
第二,安乐死 的对象是当代医学上无可挽救其生命的痛苦的濒死者;
第三,安乐死是人工控制 的死亡状态,其目的重在使病人“安乐”,不在使病人“死亡”。
安乐死的本质是 死亡过程的文明化,科学化,主张“安乐死”是对于医学无法挽救的濒临死亡者的 死亡过程进行科学调节以减轻或消除死亡的痛苦,使死亡状态安乐化。安乐死的 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不是解决生还是死的问题,而是要保证 死的质量。不是从生向死的转化,而是从痛苦向安乐的转化。是在患者自愿前提 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使人在死亡过程中避免精神和 肉体上的折磨,优化死亡状态,使死亡安乐化。现代文明社会应尊重患者的生命 权与个人选择自由,对患者以临终关怀。安乐死有其法理上的立法依据,安乐死 的实施从刑法角度分析也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法律不应回避安乐死,安 乐死应该有自己合法的地位。
二、安乐死立法的目的和立法依据 (一)我国安 乐死立法之目的 立法首先须明确的是,将要诞生的这部法律的目的和意图。安乐死合法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依法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受到法律保护,而阻 却实施安乐死行为的犯罪性的根本因素是病人享有在特定情形下自愿选择死亡 的权利,所以安乐死立法之首要目的应当是确认病人享有这样的一项基本权利:
他有选择或不选择安乐死的权利。这是一项基本人权,一种基本自由。人权的基 础是生存权,生存权即属于生命权;
人权的核心是自由权,即包括对生命的自由 支配权。在当今文明时代,人权不仅仅是生存权,更重要的还有自由权、尊严权、 自决权。最基本的自由权是人身自由权,最基本的尊严权是对人格尊严的自主判 断和自由追求,自决权是保障性的权利,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其他权利的实现 则无从谈起。
在确认了这项基本权利以后,基于病人的自愿授权,他人即享有 了实施安乐死行为的资格。所以,立法的第二大目的是确认他人有接受或者不接 受的病人授权的自由。否则,病人自愿选择死亡的权利就是一纸空言。而这一点 的必然逻辑结论便是:确认在符合法定条件下实施的安乐死行为是合法行为,行 为人不因该行为而受到非法追究法律责任。
权利和自由不是绝对无条件的。我 们现有的伦理观不能容忍随意地实施安乐死。所以立法的第三大目的是要规定出 必要的、合理的法定情形和限制条件,以规范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更好地维护病 人的合法权益。
既然有法律上的特定情形和条件,就意味着行 使这些权利是有 限制的,这些限制便是应当遵循的义务,包括不作为和作为。不履行义务,就要 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接下来的第四大目的便是规定对哪些非法实施安乐死的行 为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得好:“法 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些自由权利必须为法律所保护确认,超越社会所能容 忍限度的自由则必须受到限制,滥用权力的行为必须予以制裁——所以我们需要 一部“安乐死法”。
二、我国安乐死立法依据 安乐死合法化的关键首先在于有无 自主选择安乐死的权利。我国宪法尚未明确规定生命权,未明确规定公民本身生 命的权利,但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每个人在 享受自由权的时候都有义务尊重其他每个人的自由死亡的权利本身体现的是一 种人格利益。而这种死亡方式也是一种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反对安乐死论者认为 生命的价值在于社会,这种死亡方式是有害于社会的。诚然生命的价值在于社会, 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价值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得以体现。而生命的价 值并不是指生命本身,价值属于社会而生命是个人的。病危患者要求安乐死,基 于法律的空白而被拒绝,被迫痛苦的生存下来是自由吗?自杀被认为是于他人有 害的行为,那么法律是不是应该给自杀而又未果的行为给予法律的制裁让其承担 法律上的责任呢。既然法律没有,就承认了生命属于个人,自杀行为于他人的危 害,不足以要求法律的禁止。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 健康权。生命健康权的内容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即维护生命安全,禁止别人非法剥夺人的生命的权利:“生命利益支配权”,即意味着生命权的主体是不是可 以随意处分自己生命的问题。传统的民法理论对生命利益支配权持否定态度。例 如一些国家都曾规定自杀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我国未作 出此类规定则是一种默许的方式承认了生命利益支配权。也就承认了生命属于个 人,个人有权处分自己的生命。
安乐死合法化符合我国立法原则吗?首先,对 安乐死立法符合立法的民主性原则。《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 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现阶段, 安乐死合法化深入民心,是人心所向,是人民的意志,对安乐死立法,才能更好 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更多的让人民参与到立法中来。再次,对安乐死立法符合 立法的科学性原则,立法的科学性体现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各地的实际情况 出发进行地方立法。安乐死合法化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笔者 认为可以在特定地区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安乐死首先立法。最后,安乐死合法化 体现对各种利益的均衡。在某些地区先为安乐死立法体现了对整体利益和局部利 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均衡。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备安乐 死合法化条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地区并不多,在这些地方首先实现要安 乐死合法化解决了局部利益的“呼吁”;
并且,对安乐死的局部立法是实现短期利 益,而长远利益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合法化。综上所述,无论在外国还是我国,无 论以情理分析,还是以法理分析,安乐死合法化都是可行的。但是,任何事都不 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把“安乐死”纳入法制轨道。从目前我国整 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建设状况和医疗保障水准等方面看,现在为安乐死全面 立法的确有些不现实,我们不妨报着积极的态度,为安乐死立法创造条件。我们 可以在我国东部一些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城市做一些“试点”工作之后,先为 安乐死“打开半扇门”,在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内为安乐死部分立法,确定哪些安 乐死可以允许,哪些应当禁止,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给予其修订与改正,等待我国 东西部经济差距缩小,再把该结果推向全国。
三、安乐死在我国合法化的必要 性及其可能性 从1992年起,在每年的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提案组每年都 会收到有关安乐死的提案,要求我国立法。
(一) 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必要 性 1、 国际安乐死运动的不断壮大 安乐死作为一种零星的社会现象古已有之, 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出和研究,却是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 步才开始的。并在以后的岁月中愈演愈烈,发展成为一项新的人权运动——安乐 死运动。
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 并由此引发了安乐死应否 合法化的大论战。从30年代到50年代,尽管英国、美 国、瑞典等一些国家有人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 的议案。但是,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并且担心被人利用而导致“合法杀人”,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反对安乐死。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 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 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1967年美国建立了安乐死教育学会。1969年英国国会辩 论安乐死立法法案。1976年日本举行了“国际安乐死的讨论会”,宣称要尊重人“尊 严的死”的权利。1993年2月,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 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立法的国家。其后两年, 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通过了类似法案。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进入90年代,美、 法两国支持安乐死的比率分别为90%和85%.荷兰立下患致命疾病时授权医生实 施安乐死遗嘱的已有10万人。而日本、瑞士等国家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也与日 俱增。可见在一些发达国家,民众对安乐死已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反对转而支持。
安乐死作为人的权利在世界范围都具有普遍意义,为其立法的工作也是势在必行。
2、 我国对生命保护法律体系欠佳的现实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社会的工具,是应 社会的要求产生的。就死亡过程而言,只要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则法律就应该 认真对待,尊重社会的要求。而安乐死之所以在我国作为一个问题出现,就在于 它已成为社会需求的强烈表现。但是,出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对 其进行规范,从而导致了对生命保护的不力。尽管在目前司法实践中将安乐死作 为犯罪来处理,以此防止因实施安乐死而导致的各种弊端。但是这种"一杆打死" 的做法并不符合社会要求,从而也不能使人们自觉遵守,而只是导致人们对其规 避。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半公开的或隐蔽的对病人采用类似安乐死的做法虽然 比比皆是,但法律由于自身的不完善,各种制度还没有建立,故对此却显得无能 为力。例如,我国大多数医院公开规定拒收晚期癌症病人,放弃对其救治,这实 际就是一种不作为的安乐死方式。我国卫生部关于对晚期癌症病人一再放宽使用 麻醉药物限度的规定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对安乐死变相的认可。另外,我国许多地 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医院因缺乏必要的昂贵医用器械或药品而停止对病人 积极地救治而导致其死亡,或者病人家属因费用太高而根本不送病人入院治疗而 放任其死亡的情况也时常发生。这些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是由于社会关注不够, 法律规范和监督不力,人们往往对此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对此提出疑议,至于追 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就更不用提了。这种因立法空白导致的社会实际操作上对生 命处置的放任不利于对人们生命的保护。因此,在我国制定一部有关安乐死的法 律,完善对生命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生命保护的力度,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可 行性,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可能 安乐死问 题研究尽管在我国起步较晚,是在80年代中期因一起医疗纠纷案件引发的。但随 着社会对其越来越关注,国内理论界对安乐死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这有利于 人们真正认识安乐死的社会价值,并推动安乐死立法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要将安乐死合法化,理论上要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必须论证安 乐死非罪化;
第二是须证明安乐死合理化,即符合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与人道主 义原则。这两个问题奠定了安乐死立法的道德基础。
1、 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 故意杀人罪 安乐死非罪化是安乐死合法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先解决它, 才能帮助司法机关正确断案,不被形式上的假象所蒙蔽,以避免公民(主要是医 生)因对病人实施人道的安乐死而被错误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公民 人权的保护。
首先,我国现行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法无明 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实施安乐 死的行为或类似行为是犯罪,因此将其作为犯罪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其次,根 据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本质的规定,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三个特征:社会危 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性。这三个特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社 会危害性是三个特征中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犯 罪最本质的特征,故一个不具备 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当然不具备犯罪的其余两个特征。笔者认为以安乐死是“排除 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因为如果说安乐死行为是犯罪的话,则根据在于说它侵犯 了人的生命权。但是笔者在前文已提出安乐死不是对生命的处置,而是对生命终 结的处置,是行为人依病人承诺对病人死亡方式采取的人工调控。它不是对生命 权的侵犯,相反,它是在尊重病人生命权的基础上的对病人死亡方式采取的优化 处置。采取这种优化处置,不但可以解除绝症患者的痛苦,保持其人格尊严,而 且可以减轻社会与其家属的物质、精神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安乐死不但 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反而对社会有益。基于此,实行安乐死的行为因不具备社会 危害性,也就当然不具备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性。因此,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 是犯罪。
最后,根据故意杀人罪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来看,安乐死-特别是采用 作为方式实施的安乐死-虽然与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方面有某些相似,但在本质上 二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行为,不能混为一谈。第一,二者客体不同。故意杀人罪 侵犯的客体是人的生命权。即使是出于同情等动机而实施的帮助自杀行为也侵犯 了他人的生命权。因为被害人非必然死亡之人(不是指终极意义上的死亡),行 为人可以采取规劝或其它措施去避免死亡的发生,但行为人不但没有采取措施去 避免,反而主动促使其发生,故其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安乐死则没有侵犯 病人的生命权。因为安乐死的适用对象都是特定的患有不治之症的垂危病人。他 们的生命在短期内已确定将终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实施安乐死只 是遵守这一法则而对病人的生命终结方式进行人工优化。因此,安乐死不侵犯人 的生命权;
第二,二者主观方面不同。故意杀人的行为不论其杀人的动机是为情 为仇或其他,其直接目的都是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行为人都具备主观上的罪过, 而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往往是在病人主动请求下,出于同情、怜悯等心理,按严格条件和程序对其实施安乐死,其直接目的仅是解除绝症病人不堪忍受之痛苦, 因而主观上无罪过,因此,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讲,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 杀人罪。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实施安乐死不构成故意杀人罪,也不应当将其作 为其他任何名义下的犯罪来处理。因此,除刑法理论上应对其正名以外,司法机 关在实践中应该停止将其作为犯罪来处理,以避免错误地使有关当事人承担刑事 责任。
2、 安乐死符合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 安乐死合法化的最 大障碍在于安乐死问题的提出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医德及人道主义原则相违背。
然而,众所周知,伦理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人们关于善 与恶、是与非的观念和行为的总和。在一定社会中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道德。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也会发生相应 变化。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人们的道德观念 不断发生变化时,评价安乐死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也不能僵化不变。
几十年 来,西方国家的民众对安乐死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反对到 支持的历程。我国由于对安乐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人反对,认为它不符合我 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这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 进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摒弃其中不适合时代需要的 陈腐观念,吸收顺应时代发展的合理因素,按现代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去 重新评价安乐死问题。
首先,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好死不如赖活"。这种思想 在我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有人不同意让绝症患者选择死亡方式,不同意 他们借助安乐死寻求解脱。这种观念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合理吗?不!因为现 代人的道德观念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一个人不但有生的权利,也应当有 死的权利。人们渴望“优生”,也需要“优死”。当一个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病人 在病痛难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时,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为其缓解痛苦。我们必须 从病人利益出发,不应该为所谓的“社会公益和医学进步”而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以期发现救命良方,从而忽视病人万分痛苦的客观现实。当一个理智的绝症患者 为了不再忍受病痛折磨,选择了以安静方式离开人世,从而保持其人格尊严时, 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反对这样做呢?毕竟,这种做法比那种靠人工方式维持生命从 而延长病人痛苦的历程更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和人道主义啊。
其次,受传统封 建道德思想束缚,许多病人的子女迫于社会压力,在眼看着自己 父母倍受病痛 折磨时也不支持父母实施安乐死。因为怕被社会视为“大逆不道”或“不肖子孙”。
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毫无效果的救治,在给自己带来巨大精神 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在浪费有限的社会医疗资源。这种做法符合现代伦理 道德吗?显然不!现代的道德观念认为生与死的社会价值也是道德评价的标准 之一。具有社会价值的死亡是符合道德,反之则否。将有限的资源耗费在不能治好的人身上,从而使其他更多的能够被挽救的人失去治疗的机会,这不但违背了 公正原则,也不符合社会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当支持安乐死,从而一方面可以 减轻病人家属的负担;
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宝贵的医疗资源尽可能合理地使用到有 价值的地方,这种做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最 后,传统的医德认为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对垂危病人要想方设法抢救,这样 医生才尽到职责。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忽视了患者本身的需要,忽视了患者 倍受病痛折磨的现实,这真是合乎医德吗?笔者不以为然。笔者认为医生“救死 扶伤”时不但要保护病人的生命,同时也要重视减轻病人的痛苦。“救死”的概念 是指尽可能挽救可以挽救的生命,而非指挽救死亡。对那些倍受痛苦折磨而在现 阶段又拿不出有效救治手段加以解决的绝症病人,要顾及其根本利益及当前利益。
道德的做法是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不是采取徒劳无功的办法 去增加病人的痛苦。传统的医德只讲义务,而现代医德则更注重价值,注重尊重 病人的尊严和权利。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当我们以逐步形成的新的道德规范去审视安乐死问题时,不难发现,安乐死并不 违背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因此安乐死合法化有其自身的道德基 础,也能够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普通接受。
安乐死的观念向中国传统的死亡 观念发起了挑战,促使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死亡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可以想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不断发展, 人们选择的权利会越来越大,人们在更加理智地思考死亡的同时,会更加珍惜宝 贵的生命,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
总之,我们要认真对待这病人的最后的权利, 认真对待安乐死!让我们好好想想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话吧:“如果我们不 做任何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何况安乐死合法化已是前人做过的事——笔者插话), 我们就会呆在一个地方,法律将停止不前,而世界上其它事情将继续前进”。
注 释:
《民法》,魏震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P644 《东方论坛》,2009年第 4期,冯国荣主编 《论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四川大学,李强,法律教育网 《安乐死在中国》,http://bolan.cnfamily.com/199910/ca8500.htm 《安乐死在一 些国家的发展情况》,2009年5月17日,新华网 《论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 四川大学,李强,法律教育网 《法律的训诫》,[英]丹宁,法律出版社,扉页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