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对68名本校失恋大学生做为观察被试。其中女性被试36人,男性被试 32人;
年龄21~25岁(平均22.8±6.8);
大二学生26人,大一学生42人。随机将 被试分为心理咨询干预组(n=34);
对照组(n=34),两组被试在心理辅导教 师指导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depressionscalSDS)记分评估。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干预后, 与对照组再次进行SAS、SDS及心理访谈,以观察心理咨询干预效果。(其中有 4被试无明确原因自行脱离实验) 2.心理学调查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学调查。
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
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scor,Y)。
3.心理咨询干预手段 咨询干预组的被试,尤其失恋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得分较高的失 恋大学生,采用心理咨询理论中,认知理论中的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进行 咨询干预,以纠正其歪曲的认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引发的不良情绪。
二、结果两被试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学调查见下列表 格,两组被试在进行心理咨询干预前SAS、SDS标准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
而 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后,SAS、SDS标准计分明显降低;
对照组有 所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两组被试在心理咨询干预前,情绪和人知 的歪曲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咨询干预组被试,经两个月的咨询干预,自我评估 表明,情绪改善明显。对照组被试则表示情绪困扰没有改善,还有6人出现睡眠 问题。
三、讨论 大学生因心理素质、挫折承受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遭遇失恋后往往 会表现出一些不良情绪反映及心理失衡现象。其失恋后的挫折感受和不良情绪反 应与失恋者的性格、童年期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好坏、恋爱时间的长短及恋爱关系 的深浅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绝大部分遭遇失恋大学生来说,他们能正视和 接受现实,平稳度过失恋后的心理波动期,然而也有些失恋学生会长时间沉浸于 失恋的痛苦中,并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和歪曲的认知。
本研究对本校68名失恋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学调查(SAS、SDS)和不 良情绪、歪曲认知的访谈,以期发现失恋后异常的情绪、不良认知引起的心理变 化,并对心理咨询干预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干预,结果发现心理咨询干 预组不仅SAS、SDS标准得分减少,而且不良情绪和歪曲认知明显改善,而对照 组的被试,其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增加,歪曲的认知没有改善,还有部分被试出 现顺面的问题。在此,作者建议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人 员和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关注失恋的大学生,主动采 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干预,可以很好的防止失恋后的大学生陷入情感危机, 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高校维护正常学习氛围,创建和谐校园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雯雯 第2篇:大学生心理学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 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并明确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 素质教育”[2]的指示。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 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 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国内外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现 实社会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学知识匮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70%以上。由 此可见,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极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 在大学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忽有忽无,极为薄弱,我们紧紧抓住了以大学生心理 学全校性选修课的开设为切入点,开始了进一步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纵深研 究。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访谈记录,以在校大学生为 主体,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即形成了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 以心理学选修课教育为主要途径、以心理协会和心理咨询中心等组织的培训和实 践为辅助、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人才为目的的培养体系。
2.具体方法 2.1建立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知识建构和智慧技能形成的教学内 容体系。
2.1.1大学生心理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学虽然只是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其发 展速度很快,而且其在规范大学生心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导大学生 正确走出挫折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同样不容忽视。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有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但其内容却在界定过程 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界定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概括 和具体两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A.概括的主要问题 概括来说,现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 即:对大学生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大学生心理学概念、原 理的操作性的阐述少;
对一般意义的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具体 出现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
要求学生对大学生心理 学的概念、原理进行机械性的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
B.具体的四个问题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理论无法真正引导实践。当前大学生心理学只是把所关心的转 变为科学的语言形式,然后再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处理。这实际上是使教材真 正适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使大学生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为大学生解决心理 问题的实用性学科。
第二,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学很大程度与普通心理 学相似,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也时常会有概念或 认知上的混淆。
第三,侧重于讨论个别的心理现象,而不强调整体的心理特性。
第四,内容缺乏创新点。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对大学生 心理问题的解决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紧密结合大学教育实践 而进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学观念,没有被吸收进教材。
2.1.2解决方法及建议:
A、界定遵循的原则:
(1)根据大学教育目标决定大学生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框架。
(2)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的界定还要遵循一些现实意义上的原则:实 事求是的原则;
针对性、前沿性、实效性的“三性”原则。
B、界定的实际操作:
一方面,要坚决删除现行教材中对大学生心理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的 内容;
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与大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如关于不良学习的研究、关于心理问题导致异端行为的研究等。
其次,要强化解决实际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大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再次,大学生心理学应提供可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具有高度 概括性心理学的背景知识。从而使大学生不仅仅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有一个表象的 认识,还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通过对深层次知识的把握,有助于大学生学会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再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和同样的错误。
此外,必须打破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的 “贯例”,消除教材中的“条块分割”现象,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学的内容结构。
这可以使学生形成有关心理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认知结构。从微观方面的“大 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学习心理、挫折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恋爱心理和性心理 以及职业选择心理和网络心理”到宏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心理”等一系列大学生心 理问题入手,力求从大学生的人格、气质、性格、情绪调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 策,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心理咨询等方面 进行初步的探讨。
C、对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界定:
大学生心理学应该包括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
第三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四部分:大学生的情绪及调节。
第五部分: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第六部分:大学生人格、气质与性格。
第七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
第八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性心理。
第九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及调适。第十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卫生。
第十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心理。
第十二部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第十三部分:心理测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十四部分:心理咨询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
2.2采用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类应用课程,在传授大学生心理学基础知 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心 理素质结构的优化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根据学生现实需要以模块方式进行教学,加强实践 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小组活动、在线讨论、影片赏析、团体训练等多 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变客体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自我成 长。
(1)答辩式研讨。
大学生答辩式研讨是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 学生自选课题,自设问卷,面向学生调查,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心理科学 的浓厚兴趣。学生调研课题内容可包括生活状况、综合素质、恋爱问题、网络依 赖、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每一项调研都关乎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为广大学生 了解身边群体提供了一个窗口。另外,可争取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同学 为全校辅导员、班主任宣讲调研结果,请学校领导亲临现场,实现学生给自己的 老师上课。
(2)小组讨论与读书心得。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学讨论,充分利用 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源,实现“三个一”具体要求,即每位同学每学期阅读 一本心理学书籍,撰写一篇心理学读书心得,参与一次心理学课外学术讨论活动。
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小组讨论 与读书心得等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助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 的兴趣。
(3)影片赏析。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源增强教学效果的 直观性,《认识两性》、《生命过程》、《爱德华大夫》等心理类影片展映倍受 同学们欢迎。这样,同学们不仅感性地了解了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而且更深 刻、形象地认识了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神奇魅力。
(5)专题讲座。《大学生心理学》主讲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 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涯规划方面的专题 讲座,不仅为广大同学介绍了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丰富了课程学习内容,而且 教给了学生识别、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技能技巧,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化解了问 题。另外,还可以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 题进行答疑释惑。
(6)团体训练与拓展活动。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 系、情感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成长性问题,课程主讲教师适时开展专业的咨询与 辅导。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积极开展团体训练,让学生在团体中获得同伴支持和 理解,从而走出自我。此外,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心 理素质,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情绪识别与管理训练等活动,学生可深刻认识到自 身存在的认知策略及思维方式,并予以积极调整完善。
(7)成长工作坊。为了让更多同学受益,作为大学生心理课堂的重 要延展,利用展版、宣传栏开设“心理成长工作坊”专栏,专栏文章选取日常咨询 和课堂讨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为主题,展开分析和辅导,以拓宽心理教育的 受益面。如推出“心理辅导老师给新生的话”、“陷入困境的你孤立无援吗”、“朋 友间能给予的,不仅仅是友谊”、“停止吧,一个人的战争”、“要知松高洁,待到 雪化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与微笑相伴成长”、 “为了心灵的一片晴空”等专栏。
2.3心理学协会培训提高 由于大学生心理学课时有限,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会加入心理学协 会,协会聘请心理学专业老师任指导老师。在协会中,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大 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名家论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大型签名现场 咨询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大型手语歌曲晚会、心理电影展播与赏析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大学生心理健 康知识,为学生建立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的加强在 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协会中,大家经常沟通,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探 讨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协会的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逐步完善,视野 逐步开阔,心理调适能力逐步增强,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 待生活。
2.4心理咨询中心实践 心理咨询中心是由心理学专业老师担任、面向全校学生展开心理咨询 活动的机构,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和想提升心理素质的学生。老师们都有自己的 科研课题和服务对象,对于心理学基础比较好、愿意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的学生, 老师们可吸收一部分参与进来,利用心理学实验室做一些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 意识和动手能力。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做一些综合性和 设计性实验。在咨询中,学生可做老师的助手,包括预约、记录、整理档案等工 作。
3结语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 从在校高年级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作者:李晓琳等 第3篇:对大学生心理学的教学方法研究 一、完善大学生心理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 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当然大学生 也名列其中。高校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在大学生的眼 中,心理学既有着神秘的“朦胧美”,同时其内容也是枯燥乏味的。根据调查显示:
部分大学生认为心理学学的时候没什意思、学了之后也觉得没什么用,这对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教师对教学热情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甚至对心理学课程本身的 价值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 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好心理学, 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校良好的心理学教学,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开展心理学课程教育,对帮助学生提高其 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认清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觉知,对学生有效的规划自 己的生活和未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学教学方法僵化,教学工作中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心理学教育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新思潮等思想多元化的特点。
但是,部分心理学教育者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硬性说教、硬性灌输、打官 腔等,教师稳居于三尺讲台,面对少则几十人动辄上百人的大合堂,搞“一言堂”, 学生坐在在下面“听”,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 本都被省略或忽略,“我讲你听、我说你做”,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调,缺乏针 对性,这种做法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对心理学教育 产生厌烦心理,严重影响了心理学教学的效果。
(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情感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 生积极地情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充使学生的 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 的互动也比较少,这也是导致心理学教育工作的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考核评估侧重理论而忽视现实问题的挑战能力。目前高校的心 理学课程的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必修课用严格的闭卷考试。这种考核的形 式的试卷内容主要是以原理、概念记忆为主。二、考查课用比较宽松的论文模式。
这种形式的考核标准是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到期末前交一篇有关心理学的论文给 任课老师就可以了。无论是这两种考核方式的那种,都严重忽视了心理学的实践 活动。尤其是第二种形式,很多学生就是在网上随便找一篇心理学的论文应付了 事,因此在部分学生中就盛行“心理学学不学无所谓,反正能顺利过关。”当心理 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在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的时候,很难排解自己焦虑紧张的心 情;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时候,也不能妥善的处理;
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 势的时候,也没有显示出有足够的挑战能力。
(四)部分高校师资水平存在问题,高校部分教师缺乏中小学教学的 实践经验,心理学课程的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目前担任心理学课程的教师部分 是一些学校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中小学教学的经 验,所以很多老师在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只能面对课本“侃侃而谈”,或者是照着 多媒体的备课一直念下去,对当前高校心理学的教学的热点问题不能很好进行剖析,教学停滞在形势主义上,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兴趣骤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完善心理学教学方法的对策 (一)丰富教学手法,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对于课堂教学。笔者 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 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 校心理学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应该注重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善于捕捉时 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也是丰富教学手法之一。通过以上教学方 法,加强了基础训练。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改变了过去重视知 识而忽视能力的倾向,努力做到在学生获得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增长学习心 理学的能力。
(二)增加师生课堂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心理学的教学不仅仅只关 注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重视师生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 间的课堂上的互动和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教材内容的广泛 性,通过自己巧妙地加工,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中的情感,让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的影响,达到学生“以情促知”的效果。
所谓互动,就是强调师生间的交流,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 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答,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
(三)推动心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心理学实验教学不仅要 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实验技术和手段,训练理性思维,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 验方法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树立科学信念。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素 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 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心理学教学, 为课堂提供了研究性学生的氛围,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 再通过导趣、导思、导法,让学生多讲、多动、多猜想、充分自主学习、自由交 流,真正体现探索和创新、理论和实践、讨论和动手的有机结合。首先、加强实 验设计思想的理解和训练。其次、强化实验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在实验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参与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再次、合理安排课程作业,促进教 学与研究的结合。实验课程的作业要加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避免 流于知识记忆。(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 学效果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式的教学已经逐渐被淘汰,当代公共心理学的教 学改革重要的一方面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所讲和所学 内容,把复杂内隐的心理现象以生动活泼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知识接受程度。在高校教学手段现代化今天,心理学教学多媒体应成 为公共心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果心理学课 程成绩满分是100分,可分为20%案例分析报告或深度访谈报告、30%实训表现 和50%课程考试三大模块。案例分析报告主要是对相应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深度 访谈报告则是围绕某一心理话题对一个或多个个体的深度访谈记录;
实训表现则 由小组商议后共同评定;
课程考试要摒弃以前以解答题模式为主的课程考试,取 而代之以真实教学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综合性的论述题为主。
(六)推进心理学教育队伍的建设。良好的心理学教育队伍是心理学 教学效果的保障,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建设好高校的德育队伍:
首先、提高理论水平。大学教育不再是照本宣科,教材只是一种辅导 的工具,所以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对 教材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教学,所以这就对教师的理论水 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要想提高高校心理学教学的质量就必须的提高教师的 理论水平。
其次、提高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还影响着 学生的的思想和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如若老师上课如完成任务一般,那上课的 质量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一无所获,反而会因为老师的消极授 课而带来坏的影响。因此必须得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最后、提高工作能力。优秀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 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应该掌握必要的教育方式与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生搬硬套某些理论,而是要通过自身的经历或者某些广为人知的事例中渗透 心理学教育。
作者:李岩第4篇:贫困大学生心理学届定研究 笔者认为贫困生的届定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到个体对贫困的认知和消 费需求与现实经济条件的落差,贫困生应该有更广泛的来源和更科学的判断原理, 其届定不能仅仅依据经济数据,经济水平中等和上等的群体中也可能存在贫困生, 他们和以往意义上的贫困生同样存在突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简言之,大凡因经 济条件无法满足现实消费需求而产生“贫困心理”并认同自己贫困的个体均可视 为贫困生。基于这点,我们拟将贫困生分为3类:第一类:生存受阻型贫困生。
主要是指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贫困生。各种经济来源尚不能维持其基本或正常的 饮食所需,其经济层次处于下级。这类贫困生无力支付大学期间的学费,或支付 了学费生活费就成问题,相当于以往学者提出的贫困生。生活费和学费均无法保 障的,相当于特困生。这种概念下的贫困生在其所处的下等经济层次的群体中比 例理论上很大,除了具有明显的心理症状外,他们往往还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
第二类:发展受阻型贫困生。这是指各类经济来源虽能保持个体基本的生存所需, 但却无法满足个体更多培训等发展需要,其经济层次居中。如购买学习用品,参 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考研等。其需求意义在于:促进个体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或具有一技之长,或使学历高于他人以便增强个人就业等方面的优势。这些发展 不能得到满足,个体同样会产生“贫困心理”,成为贫困生。这类贫困生在中等经 济群体中的比例还是较大。第三类:奢侈受阻型贫困生。指追求高档消费受阻的 个体,如一味追求名牌服装、时兴电子产品等,其消费需要具有明显的奢侈性, 虽经济层次居上,但仍无法满足其超高的消费需求。这类个体基本没有体验过生 存或发展上的经济困难,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其他群体富足,其奢侈消费要求受阻 一样可产生“贫困心理”。这类贫困生在同一经济层次中比例仍然不少。
后两类贫困生由于所处的经济水平较高,以往他们常被称为“经济富 裕的大学生”,从未有学者将其列为贫困生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证实这两类贫困 生的存在,说明贫困生的产生还与个体对贫困的认知和不顾现实的消费需求紧密 相关,贫困生届定标准急需修正。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临床医学本科大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1000份,收 回有效问卷970份。根据被试的经济水平,将全部问卷分为经济下等组266人、经 济中等组390人和经济上等组314人,再从中进行再次筛选,将各组中认为经济水 平无法满足自己消费需求并认同自己贫困者挑出组成新组,依次命名为生存需求组246人(92.5%)、发展需求组225人(58.4%)、奢侈需求组100人(31.8%)。
3组在性别、年龄等上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此次调查问卷除了包含对个体经济水平和贫困处境的自评外, 还运用了症状自评量表[1](SCL-90)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2](SCSQ)进行团体 施测。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CL-90积分比较生存组人际敏感积分高于其他2组,P<0.05或P< 0.01,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3组在其他因子上并无显著差异,且躯体化、强迫 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积分均较高。
2.2SCSQ积分比较生存组和发展组积分均高于奢侈组,P<0.05或P< 0.01,差异显著。生存组与发展组间无显著差异;
3组积分总体上均偏低。
3讨论 本次研究3类贫困生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心理症状,和以往的研究[3-6] 结果类似,这证实了经济水平较好的群体中也存在贫困生现象的推论,说明贫困 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经济,更与个体对贫困的认识、现实消费需求紧密相关。3 类贫困生仅仅在人际敏感上存在差异,这可能说明个体的经济基础不同影响了其 交际行为,提示个体的经济层次是影响个体交际的重要因素。
3类贫困生心理症状突出的同时也伴随着行为的消极,但奢侈组较之 生存组和发展组更显消极,说明奢侈主义对个体的危害更大,可能导致个体出现 财产方面的罪错行为。因此,这类贫困生是学校心理和思想教育的重点。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是为解决“贫困生问题”服务的。如不能全面的掌握 贫困大学生的规模、类别、特点,必将影响贫困生问题甚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的有效性,也会大大影响贫困生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经济贫困的个体容易引发 消极的心理、行为上的问题,但是,贫困并不一定对所有个体都能产生负面影响, 个别贫困生[7-8]也体现出了一些传统的优良品质。
而即使受到其负面影响的个体也不一定全部都会产生消极的应对方 式。以往的贫困生界定方法[9]主要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即根据个体家庭 收入、个体月开支等情况将经济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或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个体届定为贫困生,这些做法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家庭收入的界定方法。即将年收入小于5000元者列为贫困生。
具体数值的参照尚无统一标准,有些学者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为参照。该界定法 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家庭年收入因各省市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 在较大的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各地 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也相差巨大。就算是在同一个省,不同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 也千差万别。是以生源所在的标准还是以学校所在地为准?均有不妥。例如个体 在家庭所在地并不够列为贫困但以学校所在地为标准而列为贫困的,当地政府可 能难给其贫困证明。②忽略个体的生活、学习等费用来源的多样性。部分贫困生 存在这样的情况:虽然家庭经济并不富足,但可从亲友处获得,如获得爷爷、外 公等资助的,继承遗产者。不考虑这些因素,将使不少非贫困生也成为研究对象, 这无疑大大削减了研究的可信度。③各地消费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如深圳物价 是成都的1~3倍,在成都一个家庭收入还不算贫困的学生到深圳的大学就读,难 免不会成为贫困大学生。这种“突然”成为贫困生的个体其心理和行为和长期处于 贫困的个体肯定存在差异,对贫困生的研究也会造成不良影响。④忽略了个体家 庭成员、人均等情况。如个体家庭年收入为2万,按以往的界定不可能列为贫困 生,但其并非独生子女,其父母还要支付其他子女的学习、生活费用,甚至家庭 成员中还有长年卧病在床的情况,家庭突然遭遇变故的,等等。由此严重削减了 个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个体支出水平界定方法。指以个体月生活费高低为界定标准, 一般将月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列为贫困生。该方法的不足较家庭收入法大:①忽 略了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是未考虑到女性消费的实际。现代的女大学生普遍追 求外表的形象,减肥风气盛行,饮食也极为节减,这类大学生月消费自然要比男 性大学生低许多。如将这种特例也列为研究对象,则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②个体的月消费情况的动态变化性。如个体刚到校时需要额外添置生活用品;
季 节交替时患上疾病,医疗费增加;
还有个体的服装、英语四级报名费,等等,这 些因素可使个体月生活费变得不稳定。而个体往往又不会把自己的消费情况一一 记录,回答问卷时难免失于真实。③对月支出的概念混乱。如有的学者将月支出 视为每月饮食费用,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也未能明确其所指,导致被调查者也出现 概念混乱。这难免对研究结果造成重大误差。④各地消费水平差异的影响。如200 元每月的生活费在一个小规模城市的大学就读或许已足够,而在一个经济活跃的 大城市就读可能就远不够用了。第三,综合界定法。指将家庭年收入和个体月支出结合起来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将一些特殊情况排除掉,如月支出200元以下但家庭年收入却大于1 万元的或家庭年收入小于5000元而月支出大于300元的。但是,由于两个方法本 身存在严重的不足,结合起来运用相互弥补的作用依然不能有完全避免自身不足。
首先,若以家庭年收入5000元和月支出为200元为界线,那么家庭年收入4900元 的个体与5100元的个体,以及月支出195元的个体和205元的个体,两者之间是否 具有显著差异?以统计学的原理来说,二者差异并不明显,缺乏科学意义。其次 是个体对家庭年收入的知情程度,对自己月支出的内涵,以及问卷设计不能排除 被试对暴露自己隐私的担忧等,均会对贫困生的研究工作造成严重的误差。
总之,对贫困生的界定不能单单依靠经济数字,结合个体对贫困的认 知和其消费需求与现实经济能力的落差非常必要。对贫困生的界定分类越科学合 理全面,越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事半功倍地开展“贫困生”工作,对维护大学校 园整体的和谐、健康也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阮鹏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