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激励理论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育德树人。教师的职 业特性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 广大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课题,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干预性实验研究等方面都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大量研究表明,无论从不同职业类别的横向看,还是从 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看,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承受着社会、学校、家长、 学生、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各种心理问题易发、多发、高发,呈现出日趋严重 的态势。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职业倦怠、职业行为不当、人际交往障碍、 心因性生理疾病、职业心理问题突出等。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 认同不足、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福利待遇缺乏保障、多角色转换引发 心理冲突、个体自我调适能力较差等。本文在激励理论的视域下,对构建教师心 理健康保障机制,有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探索性的思考和建议。
激励是管理学术语,属于管理心理学的范畴。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 坦尼尔认为:“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 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起、激发、勉励、鼓励。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激励是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所采取的调动人的 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激励。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激 励就是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充满热情,积极进取,激励本身就是提高心理健 康水平的重要方法。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将激励理论大致分为内容型、 过程型、修正型、综合型四类。代表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埃尔德 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弗鲁 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凯利的归因理论等。在 激励理论的视域下,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 同年龄的教师队伍,积极探索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全方位的有效保障 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具体到实践,应当立足于教师的需要、动机、目标、行为四个 环节,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正向激励与负向激 励、个体激励与群体激励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在政府、社会、学校、个人四个层 面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基本保障 政府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主导力量。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都 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维护和提高教师待 遇和社会地位。
1.优化教育环境 各级政府应当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履行教育发展职责,强化 组织领导,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大力提高 教师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支持教育、关心教师。各级新闻媒体要充 分发挥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提升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 形象,引导公众态度,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2.改善教师条件 各级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 物质特遇。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过硬措施,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 引各类优秀人才热爱教育、长期从教,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 机率。
3.深化教育改革 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政府及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立足实际,建立测评机制,定期对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 工作效果、工作满意度等进行测评反馈,提高其工作能力、抗压能力和反思能力。
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调整心态,防止职业倦 怠、职业行为不当等问题的发生。
二、社会层面:构建支持系统,强化角色认同 社会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环节,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能明显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对教师的社会期待合理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给予了很高的赞誉,比如“教师是人 类灵魂的工程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这充分反映出当前社会各 界对教师的素质、形象、职责等有着很高的期望。人们认为教师就应该恪守职业 道德、安于贫穷、乐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忽略了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无 时无刻不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社会各界对教师的 期待应当合理化,要正确认识教师的职责,既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威望,又不过分 夸大教师的作用,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以缓解由此引起的心理冲 突。
2.对教师的社会评价正常化 教师职业由于其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性,赢得了崇高的职业尊严和 良好的社会声誉。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教师声望有所降低,关于教师职业道德 滑坡、职业操守下降、素质水平降低等言论逐渐增多。从人的本性来看,任何职 业都是谋生的手段,过于强调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忽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需求必 然与现实发生冲突,引发教师的心理问题。但过于夸大和渲染教师道德水平下降 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社会大众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个别人的问题而对教师整体持 否定态度。社会各界应当合理接受教师作为正常职业的应有本义,对教师形象理 性看待,既不要神圣化,也不要妖魔化,而应该正常化。
3.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常态化 研究表明,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教师的社 会支持主要来源于领导、同事、朋友、学生、家长、家人等社会关系。社会的尊 重、舆论的支撑、领导的赞赏、朋友的支持、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认可、家人的 帮助等都可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各界应当充分重视、关心、支持教 师工作,社会舆论应当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应当为教师构 建平等、公正、相互尊重的工作环境,学生、家长、家人、朋友应当给予教师足 够的关爱。
三、学校层面:转变管理理念,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主体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 水平创造条件。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按照需求理论,根据教师的需要进行激励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激励。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诺丁斯博士说过“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学校应当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人性化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关注教师成长,关 心共性需求,保障基本需求,满足合理需求。推行参与式管理,让教师参与决策、 承担责任,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按照公平理论,优化绩效考核评价,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解决教师实际困难,提 高工作待遇,在工资报酬方面坚持公平公正。按照双因素理论,采取物质激励与 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重视激发和培养教师以精神需求为主的高层次需要,激 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形成科学合理的机制 按照目标理论,学校应引入生涯管理,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 划以明确目标,合理配置岗位,确保人岗匹配。同时,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安 排教师的各项任务也要切合实际,不能过易或者过难。按照强化理论,奖励和惩 罚都具有激励作用,而且都同时具有正向和负向效应。学校应当建立公正合理的 奖惩制度,做到奖惩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通过两者互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 性。同时,学校应当建立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典型激励、荣誉激励、竞争激励、 晋升激励、组织文化激励等多种机制,构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和外部 环境。
3.开辟心理健康的通道 心理健康防重于治,学校应当抓住教师入职环节进行心理健康准备性 培训,抓住教师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针对性培训。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应当 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比如成立心理工作室,开展心理测验、调查、咨 询和辅导等,对教师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直接有效地帮助教师。针对教师产生的 不良心理,学校可以采取集中授课进行集体心理辅导、专职专人进行个别心理疏 导等措施,帮助教师解决心理问题。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把心理 健康教育纳入教師考核和继续教育的内容中,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定期不定 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动态观察,切实有效地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四、个人层面:立足自我调适,引入生涯管理 教师自身是调节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角色。在实践中提高教师个体应 对压力的能力,须不断增强自我认同,学会自我调适,追求自我实现,进行自我 激励,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路径。
1.增强自我认同 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研究表明,外 部因素通过教师的内部心理发生作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其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职业认同感较高的教师,在面对问题时能正确处理;
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面 对同样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因此,教师个人要全面、准确、客观、辩 证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包括职责、角色、作用、地位等。既要深刻认识教师职业 的责任和使命,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又要准确把握教师职业面 临的压力和强度,在心理上做好奋斗与吃苦的准备。要客观地认识教师职业的条 件待遇及社会地位,辩证地看待教师职业的收获与回报,坚定自己对教师职业的 信念和信心,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情感。
2.学会自我调适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诸多压力,学会自我调适、自我减压,是最有 效的办法。教师个人应当准确认识自我,学会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要准确 了解自身的能力、水平以及职业胜任力,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既不要过高也 不要过低,以降低心理压力。要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肯定自身价值,正确感知 周边环境,实现自我与理想、现实之间的平衡。当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要善 于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反思、升华、暗示等方式,运用认知调整、情 绪调节、身心放松、时间管理等策略,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
3.追求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追求完全心理健康的过程。
教师应当为自己制定正确而恰当的个人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制定目标时, 应当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职业环境,既要有立足长远的远景规划, 又要有够得着、看得见的近期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完成一个目标再进行下一个。追求自我实现会刺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职业能力,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持续增强自己的积极品质,达到最佳心理健康的状态。
总之,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的力量,构建“四位一体” 的有效保障机制,形成多方位、立体型的保障体系,将有助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