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
而科学 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 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
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 认为是对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医是一种哲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 式基础之上具有其独特的中医药理论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作为一种以中 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建构医学体系,其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原理, 即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主旨,其核心是阴阳和五行,其中尤以阴阳为所有 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1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一种古代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认知体系,其自 身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精气,以精气为介导的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
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类,其构成亦离不开精气;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运 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形式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动力。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精,又称精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认知体系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 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髓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源。现 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世界的根本观点与精气学说的物质观颇为相似。中国古 代哲学范畴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是气,其普遍的范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 的。两汉时期兴起的“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 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形成时期,因此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中医 学精气生命论和整体观的雏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阐释 人体内精与气的本质、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 统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影响到中医学中 便形成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皆由精化成形,人体的各种机能皆由气机推动和调控产生运动变化的理论。中医学 的精气学说融入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构建其中, 与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洽,兴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精气生命认知理论。但是古 代哲学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自然、 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是精气;
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精气, 精气充塞宇宙中各个万物形体之间,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 间产生感应。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拔升了中医学的同 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认知观,形成了阐述人体自身完整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阐释阴阳的定义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此阐述宇宙形体 物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辨证观念,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唯 物论和辨证法的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的整体是物质性的,阴阳 二气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世界本身形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通 过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的发展研宄及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的初探,以此来解 释宇宙自然和生命本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 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 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指导,促使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范式,普遍用来解释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病态生命的原因和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防治疾病, 使之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在疾病防治的认识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法于阴阳”,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养生防病;
根据 病症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者, 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立法方药,调整 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恢复正气的目的。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注重于事物的矛盾 作用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形式,从事物的结构元素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形式,探索 和阐释宇宙物质形体间的运动及动态平衡。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尚书 ·周书·洪范》曰:“稣埂洪水。泪陈其五行。”文辞对五行的特质从哲学角度作了 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其中的五行,不单单只是 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元素,而是从中抽象上升为哲学的理性范畴。
五行学说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义、特质、生克制化乘侮规律,以 此来阐释宇宙界万物形体间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 思想,是属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金、木、 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 用的结果推动了自然界万物形体现象的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神情 志等诸多功能活动,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达成与自然环境相联系, 营造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凭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运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最终达到诊断和防治疾 病的指导作用。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范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学继承和创新的运用医 学理论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解释了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 规律,从多方面措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生产劳动能力等,形成了中医学 独树一帜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思想精 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擅长思维哲学、强调 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总之,中医学是兴起于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医学学科,在探索 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中国古代较为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有机地熔铸成 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拔升至哲学形态。中医学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 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 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密切交融的特点。
4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几点反思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从《内经》时代以来 没有大的变化。古代较为深邃的哲学思想指导使中医理论大放异彩,也使中医滞 涩不前。如何在新时代里与时俱进,勤奋、严谨地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医 理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医学时代命题。
4.1中医五行学说要实事求是,不应吹毛求疵 为了反击废除五行论, 近代学者对五行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研究,如从数理思想、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方面论证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须看到,五行 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论的意义,它在构建五脏关系的研究上功不 可没,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积极作用,但其毕竟只是一种研究五脏关系的方法模 式,实际上五脏关系远比五行生克论复杂得多。按数学规律,五脏可发生的两两 关系有10种,二脏相关关系有10种,四脏相关关系有5种,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 理论不利于拓展脏腑病机学的理论发展。近人有提出“五脏系统相关”说者,值得 参考。
4.2系统论之下亟待完善中医五行学说 系统论是当代最时髦的哲学 话题,五行学说有系统论的雏形,但还不是完整的系统论,只能说是整体论。中 医具有系统整体性思维特点,这一点对比西方还原论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有局限。
中医有彻底的整体论,但在局部和细节问题上常陷入僵局,这是“司外揣内”思维 的结果,也是过于偏重整体论的结果。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非认为:为了理解 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命是稳态的开放系统。不了解局部,就无法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系统联系,因此 中医理论还需在人体内部细节上多作完善,发现新的联系方式。
4.3中医学理论要在古代哲学基础上进行继承为前提、创新为契机的 思想突破 首先,说到中医理论的突破,必须正视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误区。中 医具有注重整体联系、模糊思维的特点,摒弃烦琐的求证过程,直接抓住主要矛 盾,但是习医者感悟具体病机、治疗原理的解释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医重功 能不重实体,在认识人体内部细节上要借鉴解剖学的成果。在认识人体方面中医 有必要进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其次,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是 一种亟待完善的象数思维体系。因此应适当借鉴实证研宄、实验研究,以阴阳、 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建立以藏象为基础的象数医学模式,充分运用中医的意 象思维来构建数理之上的直觉品质,使中医学在古代哲学高屋建瓴的指导下与时 俱进,开拓进取,日日为新。再次,拓宽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广泛的认识 论、方法论,加以系统论为借鉴指导,适当借鉴西方还原论的某些方法。但是中 医在以分析思维为模式的五脏整体论方向走的道路与西医以结构思维模式的还 原论是南辕北辙,完全等价势必水火难容,最终也会殆尽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中医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的,其中儒、释、道三教的哲学理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三家哲 学思想内涵的不断发展而齐头并进。中医思维哲学和为医之道的知识中存在着大 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如浩瀚星河,可能与人类认知的绝大部分不可割裂,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挖掘。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显性化,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尝试表现医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相 信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更新成熟,在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研宄领 域会得到更丰硕的成果。
中医的创新和现代化势在必行,但是切莫削足适履。广大的中医学者 需要在深入理解中医古代哲学经典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哲学思想,衷中参西,使 得橘泉井香,中医学满园春色! 作者:屈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