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方法在企业班组管理中的应用
聚类分析方法在企业班组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定量分析班组人员行为及其与生产管理的作用关 系对做好企业的班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社 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某石化企业的人员行为和管理制度数据 进行了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员行为方面,不同班 组之间的凝聚度差异较大,同班组中某个人对整个班组的凝 聚度有较大影响;
而在管理制度方面,同类管理制度具有相 似的表现,但存在特殊的节点,对总体表现有较大影响;
与 管理制度相比,人员行为具有更小的最小方差分组指数,说 明人员行为比管理制度能够更均匀地进行分类.上述的量化 评估结果对班组人员行为管理和管理制度的改进具有指导 意义. 班组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最小组织单元,是企业安全稳定 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班组 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执行力和竞争力,关系到企业 生产任务的完成和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1]. 为实现管理目标,各个企业往往制定了一系列的班组管 理制度,约束或激励班组人员的行为,促使工作目标的实现. 然而,要实现对班组的良好管理需要定量分析班组人员的行 为规律及其与班组管理制度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 班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但是,作为一种群体组织,班组各个成员的职能不同, 并且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在进行定量分析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每个成员的分析,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其组织行 为特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着眼于 系统的结构和状态,能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特性,进行多层 次的分析,在微观、宏观之间建立连接,可以将定量资料、 定性资料和图表数据结合起来,使分析更加透彻和深入,因 此在组织行为的研究中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2-4].如著名的霍桑试验就建立了一个继电器装配车间里 的14名工人的友谊和游戏网络,对其组织行为进行了分析研 究[4-5].又如Kapferer通过对赞比亚卡布韦镇一家服装厂 的社会网络数据的分析成功地预测了工人的罢工运动[6]. 然而,以往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如友谊关系、 信任关系等非正式或隐含的组织关系研究,这类研究常常面 临数据匮乏、数据难以获取等困难[7-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经过几代人艰 苦卓绝的努力和长期实践,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管 理考核体系.贯彻这种管理体系,茂名乙烯创造了79个月的 连续安全生产的运转记录具有极大的经济学价值和管理学 价值.为了更为深入地挖掘其价值,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 所以平行系统理论[11-17]为指导,把平行管理方法[18-20] 应用到石化企业的生产实践之中,与茂名石化合作研究开发 了分析和评估企业管理制度的平行管理系统,并收集了大量 的员工工作行为数据,为班组人员的行为规律及其与班组管 理制度的相互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本文以茂名乙烯裂解车间收集到的实际数据为依据,对 班组人员和管理制度进行了聚类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聚类 分析方法,并定义了聚集性指数、特异性指数和最小方差分 组指数等指标,为班组人员行为和管理制度的定量分析提供 量化的标准;
然后对收集的人员行为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构 建了企业班组人员和管理制度的二分网络;
最后对人员行为 和管理制度进行聚类,分析了结果的管理学价值,并对人员 管理和制度完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进一步提升车间 的班组管理提供了指导. 1分析方法描述 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多指标、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系统 的表现受到多种不确定甚至不被认知的因素的影响.聚类分 析作为一种多元分析方法,与诸如回归分析、判别分析等分 析方法相比,一方面可以克服单变量分析方法不能全面、综 合地描述系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不需要预先知道待分析的系 统中类别个数和结构等先验信息,因此适合于对复杂生产系 统的分析.该算法将指定样本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 多个类,通过定义样本之间的距离,保证距离近的对象聚为 一类,从而最终实现一个满意的聚类结果.在机器
学习、数 据挖掘、模式识别等多个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应用[21-25]. 聚类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该方法是最常 用的聚类方法,且可以清晰地展现聚类的过程,便于观察和 分析.系统聚类法按聚集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自底向上的凝聚法和自顶向下的分割法.在本文中采用凝聚法,初始时 把每个样本作为一类,通过不断地合并两个距离最近的类, 最终把所有节点聚为一类. 当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分析时,样本间距离和类间距离 的定义是计算结果有效性的关键.本文首先依据文献[25]给 出了样本间距离和类间距离的定义.为了量化分析结果,本 文还定义了聚集性指数、特异性指数以及最小方差分组指数 三个量,用来量化分析车间班组的管理效果.下面分别介绍 各个概念的定义. 1.1样本间距离和类间距离 样本间距离表明了样本之间的相似相异性程度.常用的 样本间距离有:绝对值距离、欧几里得距离、闵可夫斯基距 离、契比雪夫距离、定性变量样本间距离等多种定义方式, 鉴于本文所研究的人员—管理制度网络网络权值的离散性 质,采用定性变量样本间距方式定义样本间距离.设样本为 其中,n为样本的个数,m为项目的个数,rk为第k个项 目的类目数,r1+r2+···+rm=p, 称δi(k,l)为第k个项目的类目l在第i个样本中的反应. 两个样本x(i),x(j),若δi(k,l)=δj(k,l)=1,则称这 两个样本在第k个项目的第l类目上1-1配对;
若δi(k,l)= δj(k,l)=0,则称其在第k个项目的第l类目上0-0配对;
若 δi(k,l)≠δj(k,l),则称其在第k个项目的第l类目上不 配对.记m1,m0和m2分别为x(i)和x(j)在m个项目上所有类目中1-1配对、0-0配对和不配对的数目.显然有 则样本x(i)和x(j)之间的距离可定义为 本文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定义类间距,基于方差分析思想, 即如果分类分得正确,则同类样本之间的离差平方和应该较 小,不同类样本之间的离差平方和应该较大.设类GK和GL合 并成新的类GM,则GK,GL,GM的离差平方和分别为 其中,,和分别是GK,GL和GM的重心.所以WK,WL和WM 反映了各自类内样本的分散程度.如果GK和GL这两类相距较 近,则合并后所增加的离差平方和WM-WK-WL应较小;
反之, 则应较大.于是定义GK和GL之间的平方距离为 它的递推公式为 其中,nK,nL,nM和nJ分别为GK,GL,GM以及另外任何 一个类GJ中节点的个数,利用该式可由未合并GK和GL两类之 前的各类间距离计算出合并之后的各类间距离. 1.2聚类结果量化评估指数 设A为所有N个节点的总体,Ai⊂A为由标签为i的节点组 成的子类,Aij∈Ai为Ai中的第j个节点,aij为Aij在聚类结 果中所处的位置.为了描述子类的凝聚程度,用以定量揭示 班组凝聚度或者同类管理制度之间的相似性程度,本文定义 标签为i的节点子类Ai的聚集性指数为 式中,为Ai中所有节点两两距离之和,为假设节点均匀 分布时,Ai中所有节点两两距离之和的期望值,当节点总数 N足够大时,其值近似为.由式(8)的定义可知,当子类Ai中的个体在聚类树中相距越远时,C(Ai)的值就越小,因此该 值能够用来度量子类的凝聚程度.而增加期望一项后便排除 了节点规模因素的干扰. 为了寻找具有特殊行为的班组人员或者具有特殊表现 的管理制度,本文定义了特异性指数,其定义为 同时,定义使得O(Ai)取得最大值的对应节点Ail为特异 节点.由式(9)可以看到,当子类Ai中存在某个离其他节点的 平均位置距离较远的节点时,O(Ai)的值就比较大,因此特 异性指数O(Ai)表征了Ai中某节点与其他节点中心的最大偏 移,可用于计算Ai中的特殊节点.对于一维序列,特异节点 只在两边缘取值.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节点进行分组, 如为了对企业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就要求将具有相近 行为方式的员工均匀地分为几组.为了同时满足分组的均匀 性(每组结点个数相差尽量小)和相近性(同组内节点距离尽 量小)并保证分组个数在允许的范围,本文采用如下算法对 聚类结果进行分组:
步骤1.设定分组个数的允许范围为r1-r2;
步骤2.从聚类结果树状图的树根开始,使其左右两支各 为一组,记此分组为R2;
步骤3.选取分组Ri中基数最大的一组,使其在聚类结果 中对应子树的左右两支各为一组,得到新的分组Ri+1;
步骤4.重复步骤3,直到把所有节点分为r2个组;
步骤5.选取组数为r1-r2的分组,计算最小方差分组指 数D(A),满足最小方差分组指数的分组即为最优分组. 其中,最小方差分组指数定义为 式中,Ri(A)为对节点集合A的一个分组,为满足分组方 式约束的所有分组组成的集合,P(Ri(A))为Ri(A)中各组基 数组成的集合,Var(P(Ri(A)))为P(Ri(A))的样本方差.该指 数可以很好地评估分组的均匀性,指导寻找最合理的分组方 式. 2数据描述与处理 为了解决复杂工业过程中面对的管理难题,中国
科学院 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
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据平 行管理方法,为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开发了平行管理系统 [19-20],得到了成功的
应用.本文所用数据即为由平行管理 系统收集的茂名乙烯裂解车间五个班组分离主操的班组考 核记录.考核结果记录在考核表中,表格由考核日期、考核 人、岗位、被考核人、班组、理由、分值、性质、制度标准 号等内容构成.通过考核表格可以清楚地获取某人在什么时 间贯彻或违背了哪条管理制度,因而得到加分或扣分.需要 指出的是,由于考核记录中扣分项目用得很少,本文的分析 主要针对的是加分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构建由班 组人员和管理制度组成的二分网络,数据的具体处理过程 为:1)把考核记录上涉及到的人员和管理制度提取出来,用 两类节点表示;
2)分别对人员和管理制进行编号.人员编号依据其所在 班组,管理制度编号依据其在岗位守则中所属大类;
3)定义人员和管理制度之间的连接权重.如果某员工获 得了某条管理制度规定的加分,则认为该员工与该管理制度 之间存在联系并赋权值为1,否则为0. 4)由以上方式构建的二分图即为人员和管理制度的二 分网络. 图1为该二分网络图.图中,圆圈代表五个班组的分离主 操;
方框代表管理制度;
圆圈与方框之间的连线代表员工和 管理制度间的联系,即如果第i个圆圈与第j个方框之间存在 连线,则代表第i个员工得到了第j条管理制度的加分,这些 连线决定了聚类过程中如式(1)所示的样本的值. 3结果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分别利用式(4)和式(6)计算样 本间距离和类间距离,通过重复实施把类间距最小的两类归 为一类,最终把所有节点归为一类,实现聚类分析.图2为用 R软件绘出的班组人员的聚类结果树状图[26],其中节点标 号的第一个数字代表该员工所在的班组.图中展示了节点逐 渐聚为一类的过程,图中在横轴上相邻的节点其样本间距离 也比较小. 为了进一步量化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分别计算各个班组的聚集性指数、特异性指数和最小方差分组指数,计算结 果如表1所示. 图2班组人员的聚类分析结果树状图 Fig.2Dendrogramoftheclusteringanalysisofworkers 图2班组人员的聚类分析结果树状图 Fig.2Dendrogramoftheclusteringanalysisofworkers下载 原图 从表1来看,在聚集性指数方面,一班最高,五班最低, 其他各班均接近于1.这说明一班班组人员具有较高的班组 凝聚度,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班比五班团结,这在实际调研 中得到了印证;
在特异性指数方面,除四班外其他各班的特 异性指数均小于0.5,而四班的特异性指数达到0.6095,这 表明四班的特异节点H4.3对班组影响较大.通过调查,发现 在本文考察的时段里H4.3请过多次病假,应该引起关注;
通 过聚类结果把所有节点分为3组:1∼6,7∼14和15∼21,最小 方差分组指数为1.0000,分组均匀.这样在平时
培训时便可 以以此为依据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培训,而且在班组 之间需要换岗替岗时可以选取分在同组的人员进行调换,使 得调换对班组影响最小. 采用类似的思路对管理制度进行聚类,便得到如图3所 示的管理制度聚类结果树状图,其中节点标号的第一个数字 代表管理制度所在的大类.根据聚类结果,分别计算各类管 理制度的聚集性指数、特异性指数和最小方差分组指数等指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第4类管理制度的聚集性指数最高,第3类 和第9类较高,第1类和第2类接近于1,这表明第4类管理制 度约束的员工属性比较接近,订立得比较合理,而第2类管 理制度约束的是员工的不同属性,应该对第2类管理制度进 行更深入地细化或重新归类.第1、2类的特异性指数均比较 大,分别为0.6136和0.7500,因此R1.1和R2.1需要特别关注, 通过查看原始资料发现R2.1为“全月工作积极,认真做好干 燥器切换工作”,这条制度显然太笼统,容易过多地引入主 观因素,建议对其改进;
通过聚类结果把所有节点分为5组:
1∼3,4∼5,6∼9,10∼14和15∼22,最小方差分组指数为5.3000, 分组不均匀.通过观察管理制度聚类结果树状图可以发现其 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自相似结构,这说明各条管理制度之间 存在高度的耦合,建议在订立管理制度时尽量保持各条制度 的独立性.由于第7、8类制度只有一条,因此不计算其聚集 性指数和特异性指数,也没有特异节点,表2中用ø标出. 4结论 以往的班组管理研究,一般都只能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意 见,缺乏有针对性和可拓展性的量化分析结果[1,27-28];
或者只关注生产数据的获取过程,只对数据进行表层分析, 而不探究数据包含的深层含义[29-30].本文依据平行系统 理论,以实际获取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数据进行了严格的 处理后,深入地挖掘了这些数据的深层含义,可以为企业班组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范式. 本文通过构建的人员和管理制度二分网络,实现了对班 组人员和管理制度的聚类分析,所得结果可以很好地展示班 组的实际状态.通过定义聚集性指数、特异性指数、最小方 差分组指数等一系列指标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实现对 班组管理的量化评估,并在最后给出了班组管理的相应改进 建议. 本文对平行管理方法在企业班组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 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平行管理方法能 够克服复杂生产系统难于建模,甚至不能建模的问题,能够 实现对复杂生产系统的量化评估.平行管理方法就是要把人 工系统和计算试验的方法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中,最终通过人 工系统和真实系统的平行执行,实现对企业管理的分析和优 化. 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在继续讨论其他计算实验方法 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对企业班组的人工系统建模和平行执行 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