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母亲节 > 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新职业主义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重构】

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新职业主义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重构】

来源:母亲节 时间:2019-10-07 07:58:47 点击:

新职业主义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重构

新职业主义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重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开 始逐步走向自动化与智能化,原本重复性与技能性较强的传 统产业逐步衰落,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产业不断涌现, 客观上要求劳动者不但要熟悉工作流程,更需要理解工作原 理,并能随生产的需要适时更新知识与技能。大机器生产使 人类生产方式从体力为主转向以技术为主,而信息技术使人 类从重复性劳动转向了智慧性劳动,实现了人的再一次解放, 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生产过程的灵活 性与不确定性不断增大,需要劳动者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创造 性地解决问题,同时,社会职业更新频率与劳动者职业转换 频率也不断加快。因此,职业主义单一化、重复性的技能训 练模式已经过时,无法满足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与进步,对产业的转型、经济增 长方式的转变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教育也不例外。由于深陷石油危机,英国出现了失业潮, 人们开始反思职业主义的职业教育实践。1987年,帕利·罗 格指出,“所有青年人都应该为职业生活做好准备,他们将 在这种职业生活中多次变换技能和职业……这既是一个知 识问题,也是一个态度和看法问题”。[4]受新职业主义思 想的影响,英国针对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重大挑 战作出了反应,政府、企业界和教育界都认为必须重建课程 体系、组织体系、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使职业教育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美国也接受了新职业主义的教育思想,1983年的美国政 府白皮书《国家在危亡之中》开始了美国跨世纪教育改革的 新进程,也是第一轮新职业主义运动的新起点。1994年的《从 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通过立法确保了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 在美国的实施,从而将新职业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新 的高点,并对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 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意蕴 1以智力型技术工人的培养为目标 新职业主义认为,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仅仅是教育 类型之分并不是高低之分,前者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 人,后者培养学术型人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学术研 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一线技术工人。由于社会生产 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工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大机器生 产使体力劳动者逐渐被技术工人所淘汰,而日益复杂与智能 化的后工业社会生产则需要劳动者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通 过观念更新与理解运用原理才能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而不 是停留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这使单一的操作型技术工人势 必被复合型的智力工人所取代。因此,新职业主义倡导尊重 “人的价值”,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应该重视对劳动者智慧的 启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他们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完 全按照雇主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办学,否则会“误入歧途”,因为雇主往往会因为利益的驱动而使学生过早定 岗实习以减少成本,职业教育局限于职业技能的培训会漠视 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基于此,应该将劳动者培养成全 面发展的、智力型的技术工人,既要帮助学生具有获取自己 喜爱、专业性生产行业职位的技能,又具有满足终身学习需 要的学术水准,以顺利实现工作岗位转换与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

2以核心技能的培养为主要教育内容 新职业主义认为,应该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 与普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提升年轻人应对经济社 会变化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突破既有的狭隘的技能 培训的壁垒,让学生获得可迁移的核心技能。这种核心技能 超越了传统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概念,既不是抽 象的原理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操作技能或应用技术,而是介 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基于任务完成与问题解决的智慧与技能, 主要包括对共性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对社会共同价值观的认 同、通用和可迁移的知识、基于工作的学习经验等。英国前 教育和科学部长贝克在1989年指出,核心技能具体说来可以 是读写算能力、批判和反思能力、实践中的自我学习能力、 人际关系技能、信息技术能力、独立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 力以及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核心技能不但可以帮助青年正 确处理人际交往与合作关系、共同解决现代生产中的问题、 优化决策过程与生产过程、提升服务与产品质量,还可以奠定他们工作与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 积极性与适应性,能够实现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英、 美、德等发达国家对核心技能及其内容框架基本达成共识, 并在培养计划中突出了对这些核心技能的考核。1991年英国 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白皮书》,加大了对职业 学生核心技能的考核力度。国家课程委员会(NCC)以及商 业技术教育委员会(BTEC)提供的职业证书认证标准中加大 了价值观、社会经济和工业意识、设计和创造力、应变能力 等项目的比重。德国教育审议会在1974年提出的“行动能力” 概念以及职业教育家梅尔滕斯(Mertens)提出的“关键能 力方案”,与新职业主义的“核心技能”在内涵上具有高度 的一致性。1991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这些概念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职业能力的理念,并开发了行动导向课 程,加强了学生“工作智慧(机智)”的培养。美国的生涯 学院(NCRVE)通过课程整合加强了科目知识、实际知识和 职业技能之间的联系,以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尤 其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和实施计划、反思和 调整行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5]而“全面的行业课程” (All Aspects of the Industry,AAI)是“学术课程与职 业课程整合、学习与工作整合的基本机制,是内容、情境和 方法的整合,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深度和广度”。[6] 3以经验建构主义为课程理念 新职业主义认为,现实世界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都不能仅靠学术知识或职业知识来解决,而是必须将两者融合在 一起。知识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需要在经验中不断 地建构。因此,新职业主义接受杜威的教育理念,主张经验 建构主义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

新职业主义提出“整合性教育”的理念,即提倡职业教 育与学术教育、中学教育与中学后教育、学校与工作的整合, 实质上是要破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藩篱,取消双轨制教 育制度,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被歧视的地位。这些主张与 杜威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杜威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 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与生活性。杜威认为职业 并不仅限于是一种谋生手段,职业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 的活动;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和普通教育融合,给学生提 供广泛的科学知识。在他看来,职业课程体系解构与重建的 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要“把关于人和自然的知识同准备从事职 业的知识相结合,并深刻地意识到工业与职业在当代社会中 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后果”。[7]因此,新职业主义提倡课程 必须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课程中知识的安排要服务于职 业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职后就业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 公民道德发展等多方面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课程设计 中要实现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的统一。

三、新职业主义思想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1 重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 力新职业主义批评了双轨制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放入 两个对立的教育体系的做法,尽管两者各有侧重,但是它们 之间存在交集,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并 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我国的双轨制在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劳 动者生产技能与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有过重要贡献。但在 信息时代,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职场出 现高竞争性与高技术性的特点,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已 经从单一的技能型转向为技能创造型,学术型教育与职业型 教育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同时,我国的文化传统也决定 了社会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因此,打破当前双轨 制的局限,建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教育体系不但符 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的文化心理需求。这样就使 职业教育不“仅仅着力于机械的技术训练、重复的技术操作,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反思能力,使他们明确自身的 独特价值……有利于其创造意识的激发和创造能力的养成, 有利于其人格的完善与发展”。[8] 2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发展 的持久动力 新职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技能”,实质是要在“人— 技术—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彼此规定与相互建构的关系,这 种“大技术观”要求职业教育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一 起与其他社会组织等多重利益主体参与其中。但是由于这些参与主体的性质与旨趣不相同,因而存在利益诉求的差异, 加上我国既有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和主导,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形成较为复杂的多重利益关系。

根据新职业主义的主张,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在政府、行业和 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权力与利益 均衡机制,以职业教育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制 定合理规范、奖惩结合的利益平衡机制,形成利益相关者积 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

3超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增强学生全面发 展的可能性 课程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我国职业 教育课程是按照“能力本位”模式与“行动导向”模式来设 置的。“能力本位”强调根据工作过程中需要的能力结构方 式来设置课程,但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行动导向”强 调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采取专业化行动的能力,这两种 导向都极力主张根据工作过程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和组织教 学,毫无疑问提升了学生的生产技能,但是忽视了学生作为 人的发展需求,实质上是将人“异化”为能根据设定程序进 行自动、精确工作的机器。

WWw. WWw.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