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雷锋 >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逻辑的实践追求】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视频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逻辑的实践追求】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视频

来源:雷锋 时间:2019-10-31 08:10:33 点击: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逻辑的实践追求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逻辑的实践追求 教学有效性首先在于教学逻辑性。以课堂为载体建构 教学逻辑,是深度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切入口 和根本保证。概观当前的化学课堂,师生互动增多,活动形 式日益新颖,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行为上;
课堂气氛热热闹闹, 但常常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热衷于探究的形式和内容, 却往往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深入反思等等。这些现象出现的 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外在形式时,忽视了 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1]。清晰的教学逻辑是有效课堂 的核心特征之一,逻辑的缺失被忽视,往往导致课堂教学内 容肤浅,课堂教学过程有失条理,课堂教学活动缺乏思维的 引导,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逻辑是选择、 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有效地开展化学新课程 教学的基础。恰当的教学逻辑应该遵从和反映教学内容的内 部联系、组织顺序和结构,遵从和反映思维在内的学生活动 的内在规律,也遵从和反映教学内容跟学生、教师相互关系 的规律,遵从和反映教学活动跟教学系统外部环境相互联系 的规律[2],因而能保证教学深度有效。本文就初中化学课 堂教学逻辑的建构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想法,以期引起同行的 重视与思考。

1 基于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建构课堂——遵从学科逻辑 不同的学科,其知识的产生过程各具特色,对知识的认 知形式自然不同。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理论是科学知识的三种不同形态,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不同, 知识生成的具体方式、生成规律也不同,学科的逻辑必须按 照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去考察[3]。化学学科包含物质组成、 结构、性质、应用及其变化规律等内容。结构决定性质,性 质决定应用,性质又体现在变化之中,并能反映其微观结构, 这是化学知识的基本逻辑[4]。在化学研究中,学科知识的 产生有着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的认 知逻辑。内隐在知识中的“认知知识的形式”就是学科逻辑, 化学教师应熟悉各个知识点发生、发展的过程及产生的背景 以及人类认知的程序及方式方法。

基于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建构化 学课堂,由此课堂教学需要将各部分学科内容及师生活动彼 此关联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如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 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认识本章知识与 整个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学科逻辑,物质的结构知识是基 于前面已经学习过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这一宏观知 识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进一步认识这些变化与性质 的本质原因,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同时为下一章 学习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做好铺 垫,也为第7章学习酸、碱、盐的相关内容作好准备,学生 将从微粒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进而为高 中阶段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科逻辑在本质上反映真实的科学过程,概括了科学规律知识的形成过程。它既包括某类科学知识从发生、发展到 形成的基本过程,也包括知识形成过程的具体途径、方式, 即科学方法的运用过程[5]。如燃烧的相关知识,从德国化 学家施塔尔燃素学观点到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从常见燃烧到 广义燃烧,都显现了学科逻辑的意义。学科逻辑关注学科知 识自身生成的思维规律,关注学科规律的本质特征,符合学 科逻辑的教学往往能反映真实的科学过程,从而保证教学的 有效性。

2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来实施教学流程——契合学的 逻辑 教学逻辑的教学表现是基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进行的, 它指向学生,服从于教学目的和学生利益[6],因此实施教 学时还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契合学生学的逻 辑,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关联程度,确立由简到 繁、从经验到理论的概念认知序列;
确立每个概念或知识点 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其中对教学起关键作用或对后续学习有 “生长点”功能的核心概念,应从经验与实验、宏观与微观、 定性与定量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利于学生深刻理 解并形成知识的多重表征形式。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 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 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关键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联 性,使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统一起来,以便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过程,实现二者的 有效对接。

如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但学习 了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后分类的标准与维度出现 了新的变化,可以从微观构成、元素组成、物质的类别等进 行分类,将新知识结构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中,打破了原有 知识的平衡就有新的顺应,从而构建新的、更加完备的知识 框架体系。所以第三章的复习导入可以这样设计:列出几种 不同的物质,空气、氯化钠、高锰酸钾、液氧、干冰、碳酸、 一氧化碳、氧化镁、氮气、氯酸钾、水银、食醋、金刚石、 碳酸钙等,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可以从变化与 性质、组成与结构、类别与应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 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实现“教”与“学”的同弦共振, 让教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有知识的梳理与整合,又有 学科观点、思想的培育与熏陶,既体现学科逻辑又符合学生 认知规律。

3 基于单元知识的关联整合设计逻辑主线——凝结教的 逻辑 化学课堂教学逻辑的建构取决于课堂教学中的逻辑主 线,它是教学的核心思想和总的思路,决定着教学的基本格 局、模式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 是教学设计时的整体依据和主要线索[7]。那么,怎样设计 好课堂的逻辑主线呢?首先,分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第二,分析教材具体知识本体和主线;
第三,分析学生相关的 原有认知和后续认知;
第四,分析教学内容承载的化学核心 观念、思想和方法(教学隐线)。厘清教学的逻辑“主线” 与“隐线”,有利于教师从教材中找到教学的抓手和知识的 落脚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知识内容、锻 炼思维能力、领悟思想方法[8]。教师应根据课标的要求, 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基于知识的逻辑关系、 学生的认知顺序以及心理发展顺序,适当处理、调整和优化 教学内容,设计一条既能揭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又能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活动主线。

例如:上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4章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一课 [9],教学的主线是:观察——问题——猜想——实验—— 讨论——讲解——练习,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化 学变化,进而得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揭示化学反应的 规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客观世界。在设计实验 探究反应前后的质量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对结 果有何影响?若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应该如何改 进实验设计?等等。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所得固体质量变 大、木材燃烧时余下灰烬的质量却小于原木材的质量等来引 导学生反思,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科学 性与严谨性。

隐性的思想、方法线,是从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 以及对化学知识认识的过程中总结、提炼的化学观点和学科精髓,是对化学学科本质、规律及价值的认识,是统摄一节 课的灵魂。它形成于化学知识所形成的活动中,反过来又对 化学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意义。随着“主线”的展开而同步进 行的教学逻辑是一节课中师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价值认 同的脉动线,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将教学内容置 于一定的背景之中,以使教学内容能够呈现其自身的本性和 活力,可以使教学逻辑更加完整,便于理解。如本节课的“教 学逻辑”为:感知——定向——理解——应用——拓展,通 过对宏观实验的探究引发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原因的 分析,再从微观剖析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而推出元素的种类 与质量也没有变,而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物质的总质 量也就一定守恒。此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化学的学科逻辑,又 体现了学生的学习逻辑。不仅涵盖了知识建构,也蕴含了过 程方法、情感态度和观念方面的内容。

再如: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课,本章知识体系非常明显,可以按照从宏观与微观两 个不同的维度展开复习,引导学生形成宏观看现象、微观想 本质、符号来表征的意识。微观主线是:原子——分子—— 离子;
其间又关联着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进而 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宏观主线是:元素—— 物质——化学式,其中穿插着元素的化合价与纯净物分类的 学习,这是难点也是学习重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合物具有固定组成,仍然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来认识,一是要 从微观上认识化合物中各原子的数目比是一定的;
二是从宏 观上理解各元素的质量比也是一定的,由此还可引入根据化 学式计算的学习内容。

教的逻辑是教师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顺序 的思路和线索。教的逻辑是教学逻辑系统中最外显的维度, 它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教师将学生带进一定的教学 逻辑中,以使学生自然接受教学逻辑的规定,引发学生的意 义学习。

教学逻辑科学、清晰、合理一直是我们对高效课堂的基 本诉求。然而,目前这样的诉求往往停留在直观层次,是对 体现于课堂中的教学逻辑的笼统、模糊的概括性感受,为此 我们要从课堂教学要素出发,明确教学逻辑的内涵,保证教 学逻辑概念体系的系统性和清晰性[10]。作为初中化学教师 应透过课堂外显的教学形式,深入课堂的思维本质,判断教 学活动的合理性,进而深度研究课堂教学的效度问题。优化 课堂教学结构,从不同层次上精致教学过程,触发学生的深 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历晶,郑长龙.如何优化课堂教学逻辑——优质课的 分析与启示[J].化学教学,2015,(10):6~10. [2][7]徐晓燕.日常新课逻辑主线和亮点的教学设计 [J].化学教学,2015,(3):27~31.[3]薛俊梅,吴俊明.氯气的性质研究的教学逻辑设计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16~18. [4]周仁鸽.论化学课堂的整体构建[J].化学教学,2012, (8):3~5. [5][10]历晶,郑长龙.课堂教学逻辑的构建[J].东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78~28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