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雷锋 > 【乐观尧希望与日常教学】 乐观者说希望是

【乐观尧希望与日常教学】 乐观者说希望是

来源:雷锋 时间:2019-10-06 07:54:23 点击:

乐观尧希望与日常教学

乐观尧希望与日常教学 五年级的帅帅一想到下午有英语课心情就开始低落。从 小在农村和爷爷奶奶生活的他没怎么接触过英语,上学后他 的家乡口音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英语课就更是重灾区。发 音不标准让他不愿意开口,总是想着上英语课可能出现的最 坏的情况,比如老师请他读课文或者现场会话。因此,他上 课总是低着头,生怕引起老师的注意。

初一的小雅拿到数学卷子时的感觉似乎只能用麻木来 形容了。自从上了初中,数学就是她的克星,什么一元一次 方程,什么幂运算,简直难上了天。最近,她一上数学课心 里就打鼓,整个人都不好了,度“课”如年。班主任王老师 找她聊天,讲一些同学克服困难最后取得好成绩的例子鼓励 她,但她只是低着头说那些同学都挺聪明的,而自己太笨了, 王老师感到有点儿无计可施。

有一个流行的心理学术语叫“习得性无助”,通俗的解 释就是一种悲观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人体验到的是无助、 无望,并且放弃努力。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或多或少经历 过这种消极状态,如果长期处于其中无法自拔,其后果的严 重性可想而知。“习得性无助”的发现和定义者、著名的积 极心理学家、前美国心理协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曾经在著 作中提到,他1964年就读实验心理学的博士研究生时负责动 物实验室的工作,实验室里有一些反常的狗,无论是受到电 击还是坐在通电的地板上都一动也不动,这种情况阻碍了他们的正常研究进程,因为他们预期狗应该自然地产生恐惧, 躲避痛苦。是什么让这些狗放弃了自然的反应?塞利格曼发 现是曾经遭受无法逃避电击后的无助感。在接下来的5年, 他和同事致力于研究这些狗的无助感,并通过各种方法治疗 和预防无助感。其间,他们受到免疫学家的启发,尝试了一 种“心理免疫”的方法,教会动物“掌控”电击。他们在动 物尚未有任何无法逃避的电击经验之前,让它们先学会控制 电击,这样即使后来遇到不可逃避的电击也不会变得被动。

换言之,掌控的经验就像一针疫苗,让动物避免了无助和放 弃努力。对于人来说,也能来一针“心理疫苗”,让我们在 面对挑战和困境时避免悲观、坚持努力吗?塞利格曼给出了 肯定的答案:乐观。这个答案或许并不令人意外,但是如何 达到呢?方法是:学习乐观归因,培养希望品质。

一、学习乐观归因 消极情绪是有好处的,无论是焦虑、抑郁还是愤怒,都 可以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改变自己,至少是保护自己。这也是 很多人保持悲观的出发点,因为悲观能让我们降低对成功的 预期,考虑到最坏的情境,以便做好应对失败的准备。这样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并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防御可能 出现的问题上,获得一些控制感。例如,第一个例子中的帅 帅,他对自己学习英语这件事情是悲观的,所以消极情绪让 他防御上课被老师点名等情况,这可以让他暂时回避令人不 快的事情,但是也妨碍了他进一步努力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且给人不自信的感觉,让同学更有可能嘲笑他的口 音。

英语老师找帅帅聊天,他沮丧地说:“姜老师,我真的 不行,我天生就发音不好。”姜老师非常理解帅帅在乡下长 大形成的口音上的弱势,很想鼓励他:“没有呀,我听起来 还行,没那么差。”帅帅说:“老师,你别安慰我了,同学 们都嘲笑我。”姜老师不想打击他的信心:“同学们的说法 你不要太在意了,我觉得你还可以,继续好好练习一定没问 题。”帅帅:“我之前练习了,还是没用,我们中国人为什 么要学英语呢?这也太没骨气了,学英语的人都是崇洋媚 外。”姜老师实在是有些生气,说了很多学习英语的好处, 让帅帅端正学习态度。

姜老师是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她努力地鼓励帅帅,想 让他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感觉好一些,希望他能重拾信心,可 是收效甚微。面对持续的失败,帅帅的反应是很普遍的,他 焦虑、抑郁,甚至愤怒,他觉得学不好英语是由自己内部的、 稳定的因素导致的,是“天生”的,也责怪外部无法改变的 情况。面对这样的学生,简单的鼓励并不能让他乐观并进而 继续努力。

塞利格曼认为,乐观就是将事物进行积极归因的一种倾 向,他将这种倾向命名为乐观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

根据他的研究,遭遇同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不同的个体对这 件事情可能进行截然相反的归因。他用“稳定—不稳定”“内部—外部”“特定—普遍”三个维度分析归因风格。

下午的英语课上帅帅又全程低头,一心躲着姜老师的眼 光。课上有一段相对简单的课文,姜老师请帅帅起来读。帅 帅慢慢地站起来,拿起书,同学们都看向他。他小声地读起 来,有同学开始大声起哄:“蚊子在读吗?听不见!”他脸 红了,硬着头皮大声读了几句,读完赶紧坐下。随后老师进 行随堂小测验,默写了上一个单元的单词,帅帅全对了。

帅帅面对老师点名这件“坏事”可能出现了以下想法:
这些解释哪些是悲观的、哪些是乐观的呢?对于被老师 点名起来读课文,然后被同学起哄这件“坏事”来说,归于 “外部的、不稳定的、特定的”因素就是乐观的,类似④, 如果帅帅经常用这种归因,就不会被困境所累,他会以问题 为中心,继续改进。相反,面对“坏事”,将事物归于“内 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就是悲观的,类似⑤,如果常 用,会容易沮丧、消沉,产生无力感,觉得难以胜任学习任 务,甚至波及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帅帅面对默写单词全对这件“好事”,“内部的、稳定 的、普遍的”解释就是乐观的,如“看来我记性真的不错, 以后一定也能记个八九不离十”,这样想能帮他形成良好的 自我评价,促进行动,再次获得成就感。如果采用“外部的、 不稳定的、特定的”解释,如“这次运气真不错,不知道下 次测验会怎么样,还是不要有下一次吧”,则会让他在高兴 之余担心未来,不愿意有新的任务和尝试,不那么乐观。所以乐观解释风格对“好事”和“坏事”倾向于分别采 用“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解释和“外部的、不稳定的、 特定的”解释,这看起来似乎不合逻辑,还有点儿投机,但 谁说合逻辑的就一定是好的呢?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依据具 体的情境,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观理解自己遇到的 挫折和成就,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久而久之就 会对悲观和习得性无助产生“免疫”。

二、培养希望品质 希望让人身处逆境不轻言放弃。想象一下:在运动场上, 面对强大的对手,充满希望的运动员尝试采用各种方法努力 扭转局面,放弃希望的运动员不做努力,等待比赛结束,谁 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喝彩?谁更能获得成功?心理学家 穆勒认为:“希望是人们基于对美好状态或美好事物的预期 和描绘而带来的一种自我提升或一种从困境中自我释放的 感觉,是一种个人感觉自己可胜任、可应对的能力感和心理 上的满意度,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目标感、意义感的体验,以 及对生活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的感觉。”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里克·斯奈德教授将希望解释为三个 成分:目标、路径意识(达到目标的途径)和动力意识(积 极的自我暗示)。目标无论长期或短期,无论与眼前的学业 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学生需要拥有对他自己来讲有意义的目 标。路径意识是学生知道如何达到目标,他们会制定计划, 当一个路径无法达成目标时,寻找其他备选路径继续向目标前进。动力意识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我能行”的积极暗示, 促使自己遇到阻力时寻求突破。

培养学生的希望,首先需要大体判断学生的希望水平:
首先可以看看学生遇到挫折时的关注点,目标是希望的 第一成分,充满希望的学生更多关注目标。比如上文小雅的 例子,她主要关注的是一份卷子、一个知识点甚至一个题目, 沉浸在失败情绪当中难以自拔。充满希望的学生会更加关注 学习的整体目标,不会因为以前遭到的挫折花太多的精力, 他们会认真考虑这件事情的经验教训,考虑通过其他方式实 现目标。

另一方面,可以听学生讲自己和身边同学发生的事情, 特别关注那些与经历挫折以及克服困难有关的故事,看学生 对这些事情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包括主人公如何确立目标, 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比如,在小 雅的例子中,小雅听到其他同学克服困难的例子时,认为同 学能克服困难是因为对方聪明,而自己笨,无法突破困境, 这就是小雅对这件事情赋予的意义,她没有从中发现解决问 题的方法,而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归因。

此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如何评价在学习和学校生活中遇 到的各种事情,评价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哪个更多些。在 小雅的例子中,小雅的情绪明显是消极的,对数学学习不抱 太大的希望。

希望与年龄有关,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越小,希望水平越高。问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未来想做什么,他 们会说出各种远大的目标,科学家、政治家、舞蹈家、画家;

每次成功他们都会很开心,失败了也很少“反省”(这个年 龄阶段儿童的自省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但是到了初高中以 后,这种情形会发生根本变化,他们懂事明理了,但是面对 成功谦虚惶恐了,面对挫折和失败脆弱了。因此,从这个角 度来讲,点燃学生的希望,其实就是保护学生的希望不要过 快、过早地丧失。中国传统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 步”等教育理念,表面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度要求谦虚 则可能降低学生体验到的成就感,减少他达成目标的愿望, 挫伤了学生的希望品质。外界的“高标准、严要求”,在学 生一帆风顺的时候看起来很有作用,但当遇到挫折时,学生 很容易陷入自责,失去希望。缺乏希望的学生,不知如何应 对压力和不幸,也没有动力调整自己的行为灵活应对困境, 往往陷入抑郁情绪中。

心理学家认为,鉴于希望的目标、动力意识和路径意识 三种成分,培养儿童的希望品质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1.帮助儿童确立适合的愿望目标。

所谓适合的愿望目标,并不是成人看起来合适,而是对 于儿童有激励意义和作用。有些年龄小的儿童,目标看起来 很大、不切实际,这时不用评价目标本身,可以一起讨论, 将大目标分解成脚踏实地的小目标和计划,形成行动方案。

保留大目标也非常重要,可以在儿童遇到挫折时对其进行激励。比如,2年级的帆帆长大想当钢琴家,到全世界演春天 美好的音乐,但是每当她练琴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很想放弃, 觉得像郎朗、李云迪那样太难了。这时就可以和她一起看这 些钢琴家如何一步一步成长的故事,让她知道钢琴家也是一 首一首曲子练习出来的,帮她订立当下可以完成的小目标。

如果还是有畏难情绪,可以引导她想象自己已经成为钢琴家 时的感受,用这种美好感受激励她坚持克服眼下的困难。

对于小雅这样沉浸在失败中、看似已经没有目标的学生, 可以进一步澄清他们的愿望和目标。仔细分析小雅的例子, 她刚进入初中时对学习的认知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很可能认 为将要学习的科目难度不大,自己应该能轻松学会,成绩也 应该不会差。遇到挫折后就打碎了之前的高期望,体验到很 强的挫折感,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偏低,无法订立合适的目标。

这时可以和她一起回顾从高期望到失望的过程,帮助她依据 当下的状态订立一个合理的目标,比如不一定要听懂所有的 课程内容,听懂一部分就行,这样上课的时候心理压力就会 减小,注意力反而会更加集中,听懂的内容会慢慢变多。

2.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儿童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指导儿童阅读那些战胜困难、取得成绩的充满希望的故 事,阅读的重点在主人公遇到挫折之后由沮丧到建立希望的 心理历程。儿童会从主人公那里获得同感和理解,发现别人 遇到挫折也会有伤心、愤怒、内疚、沮丧等负面的情绪。然 后引导儿童思考:故事中的孩子是怎么做的?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你看到这个故事时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指导儿童 注意主人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引导儿童内化和学习。引导 低希望水平的儿童与高希望水平的儿童结成伙伴,后者可以 成为前者的榜样,在日常交往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

3.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路径信念。

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儿童,由于他们的自省能力还在发展 中,可以直接提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扩展他们遇到问题 后的视野,发现不同的解决困难的路径。对于大一些的儿童, 可以发挥同伴群体的智慧,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什么是他们 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路径可以达到?其中最 有效的路径是什么?如果这个路径受阻还有什么路径可以 选择和尝试?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困境大家一 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可以设置一些班级口令,帮助儿童进行积极暗示,比如 “我一定能够找到解决方法”“让我们来头脑风暴吧”,这 样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一定能解决问题的信念。

此外,培养希望需要注意趣味性。即使是成年人看到目 标、动力意识、路径意识这样的术语也会觉得枯燥,当儿童 发现培养希望、实现目标的过程全无趣味的时候,拥有希望 品质、实现目标就会失去吸引力。希望的培养还需要注意避 免儿童的“自我中心”,要帮助他们协调解决自己的目标和 别人的目标之间出现的冲突。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