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雷锋 > 就近入学基于教育均衡发展之审视|什么是教育均衡发展

就近入学基于教育均衡发展之审视|什么是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雷锋 时间:2019-10-04 07:54:03 点击:

就近入学基于教育均衡发展之审视

就近入学基于教育均衡发展之审视 “就近入学”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基础教育推进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为何困难重重, 出现家长“不领情”,学校“不买账”的窘境,这不仅是基 础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更是家长教育选择权的必然,这将 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就近入学”的基本意涵 所谓“就近入学”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义务教育法》 规定,为了照顾适龄就学儿童的起居习惯和生活便捷需求, 按照地域位置合理划分每一所学校施教学区,提供配套的教 育教学资源保障,确保适龄儿童能够方便就学的教育保障机 制。“就近入学”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政策。教育均 衡发展承认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整体,不同 层面、范畴、类别的教育改革之间是密切关联、交叉制约的。

如果其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与之相关联的要素都会 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必然需要一个公平、 人文的教育环境,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国现阶段基础 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影响着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的推进方 式和水平,甚至制约了基础教育整体发展。“就近入学”作 为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的应然组成部分不仅奠定了制度基 础,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表征,对大众来说,“就近入 学”是群众多年来心目中的教育梦想,也是全社会对教育的 期盼,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就近入学”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政策。我国目 前主要参照的是户籍制度和实际居住地双重标准为依据的 管理规定。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政府如何有效整合教 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优化自然成了首选的政策目标, 而就近入学可以使学生降低交通费成本,可以使政府通过统 筹规划、合理布局降低办学成本,降低学生入学的教育成本。

“就近入学”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基于时间、空间距离提出 的教育管理政策,在时空距离上实现了人文管理,为解决学 生(特别是小学生)疲于就学路途之苦探索出一条科学管理 之路,从而保证小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认知有一定的感情 基础,也确保了小学生的就学安全。

“就近入学”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政策。就近入 学使得城乡二元化的教育结构矛盾得以充分缓解,以县为主 管理体制上加大教育统筹力度,形成城乡一体化,加强系统 设计和整体推进。确保城乡学校各项改革要求之间环环相扣、 相互关联、相互耦合、相互促进,确保城乡资源共建,提升 学校办学水平;
确保城乡同步,统筹兼顾。进一步统筹城乡 教育布局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和学校整体布局,使有限 的教育资源能够在统筹改革中充分做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 结合,进一步统筹城乡教师的互动政策,城区教师走向农村, 农村教师有了城区教学锻炼的机会,提升教育的教育创新力 和教育适应力。

二、“零择校”是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误解有不少人士、媒体将“就近入学”简化为“零择校”。

笔者认为,“就近入学”不是“零择校”,从教育均衡发展 的视角来辨别两者的关系,两者最终目标都是让所有适龄学 生都能就近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但“零择校”不能清楚表 达“就近入学”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诉求,两者的主要区别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就近入学”是一个法律概念,“零择校” 是一个伦理概念。“就近入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就近入 学的责任主体、对象、要求等,使得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此法 律规定进一步完善就近入学的教育管理政策。“零择校”不 仅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招生政策的限制,同时也对学 生及家长提出了相对应的要求,这从伦理上建立了对应关系, 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缺乏伦理道德的且不公平的,“零择 校”的“零”就意味着学生学习选择权的被剥夺,对学生来 说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必须按照指定学校入学,教育行政的 指令有绝对权威性。

“就近入学”是基于学生的地理空间距离进行的定位, 而“零择校”是学生心理满足程度进行定位。就近入学体现 在地理位置上,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原则上应在3 公里以 内,虽然各地依据地区实际都制定了相应的距离,但对于学 生及家长来说,仅仅是地理空间的长短,学校有一定的服务 义务。“零择校”则是学生内心需要的一种负向要求,是对 学生就学心理上一种制约,在心理空间上,学生及家长是零 的状态和能力,一直处于被支配地位,没有任何选择空间及应对。

“就近入学”执行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零择 校”的施行主体是适龄学生及家长。“就近入学”是以法律 形式规定各级政府执行《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是政府教育 明示义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零择校”是对适龄学生入 学选择权提出的限制,以防止多样化的选择导致基础教育发 展不均衡,防止招生市场的混乱,而用简单的“堵”式规定 去解决教育的复杂性,客观上也严重违背教育市场规律。

“就近入学”是一个相对概念,“零择校”是一个绝对 概念。“就近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公办义务教育学校 的资源配置状况、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分布和需求状况等, 合理规划和确定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入学范 围和招生人数,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就近”入学 的义务教育学额。“零择校”是一个绝对概念,“零”是一 个绝对的基数概念,“零择校”表示“不可能”和“无”, 没有任何可以突破的余地和可能,使得学生入学机会被狭隘 地绝对化理解,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

三、“就近入学”政策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就 近入学”是一项教育政策,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教育责任, 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法规施行的一项教育工程,这不仅 影响到生源结构,关乎辖区内学校发展格局,推动着教育管 理文化,还影响着周边地区教育招生政策的变革,推动更大 区域内教育生态化发展。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功能增强。随着“就近入学”政策有 效推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招生管理功能逐步转向,即教育协 调功能明显增强。一是对学校招生计划有了宏观管理;
二是 有效调节教师流动,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是有效指导学 校的发展规划。随着“就近入学”的施行,各所学校生源结 构和数量产生了变化,学校发展规划将面临新的选择和挑战,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指导,帮助学校依据生源变化 趋势合理调整学校发展方式和规模,理性建构学校发展愿景 和目标,不仅关注整体均衡发展,更要关心各所学校的个性 化发展,指导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搭建发展平台, 丰富发展路径,为学校科学发展进行合理布局,提升教育综 合实力。

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趋于均衡。长期以来,热点学校教 育资源严重不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过度闲置普遍存在,教 育资源明显失衡,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向热点学校的投入再多 效益也不显现、对薄弱学校减少效益更差的教育境界。“就 近入学”使得学校之间的生源与学校教育资源之间的匹配度 明显增强,特别是生均占有的教育资源趋于平衡,克服教育 行政的教育投入失衡,克服原来热点学校投入永远不够,薄 弱学校不愿投入的尴尬局面。随着“就近入学”政策不断深 化和完善,教育投入日趋均衡,学校教育资源日益满足自身 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生均占有的教育资源也日趋合理,有 利于学校特色化和个性化教育发展。教师教育交流趋于合理。随着“就近入学”政策施行, 教师合理流动成为现实,由于热点学校新生人数减少,而原 来的薄弱学校新生增多,形成单向性、大幅度流动倾向,这 为后续的教师流动管理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和制度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不再简单地随机“派送”,而是基于学校教师 结构的特点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补充,特别 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关注教师成长环境 的营造,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推动教师流动机 制,确保每一位流动教师安心、热心参与到流动中去。

家长攀比心态逐步淡化。“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 话曾经误导了多少人的入学教育观念,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对 子女入学的关注和投入则会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举 全家之力为孩子的入学出谋划策,出现了上幼儿园比上小学 难,上小学比上中学难,上中学比上大学难的尴尬局面,严 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公平,热点学校过热,薄弱学校过冷的 现象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就近入学”政策推行, 热点学校只招收施教区范围内的生源,热点学校的教师有序 分流,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均衡,适龄就学儿童就近 入学有利于家长消除攀比的虚荣心态,强化“就近入学”就 是帮助家长理性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克服攀比消费心态, 尊重家庭资源的实际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

四、“就近入学”政策应然关注的问题 “就近入学”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显性工程,将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学校的均衡发展,影响着千家 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就近入学不是一个单项事件,是一 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教育工程。

优化优质教育资源留存方式。众所周知,原来热点学校 之所以成为热点,主要是因为这些学校都是区域内优质教育 资源中心,对区域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左右 着区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风向标”,而这些学校的 教师和学生心理都会产生较大的教育优势。随着“就近入学” 政策施行,部分热点学校的教育质量会有一个明显的走低趋 向(主要原因是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和热点学校的师资结构 等原因),使得各学校的教育质量趋于平衡,出现了“好学 校”优势不再明显。“就近入学”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优质 学校文化的留存问题。文化是每一所学校发展的命脉,是每 一所学校留存的“血液”,对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起着潜移 默化的教育影响,因此,必须厘清学校的优势所在和文化依 存,关注新时期学校文化对教育发展愿景的影响,找准学校 文化建设的突破点和立足点,强化学校文化建设的自主发展 和特色发展。

帮助薄弱学校重建教育自信。“就近入学”不是为了照 顾薄弱学校而推行的教育政策,不是薄弱学校的“救命稻草”, 而是基于教育市场规则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一剂良方。“就 近入学”有利于薄弱学校树立教育自信,关注其教育质量改 进,激发其获得教育重生,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关注学校传统文化的留存与弘扬,关注学校生存环境的改善。薄弱 学校必须借“就近入学”新政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 升学校的社会公信力;
进一步关注教育质量建设,完善学校 课程建设,完善教师教学管理机制,提高学校的教育影响 力;
进一步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思维, 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校成员的学习力;
进一步优化教 育教学路径,丰富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的教育品位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青年强则国家强,强国先 强教,强国必强教。学生是应该受尊重的差异性个体,每一 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优势,“就近入学”必须解决 的一种重要问题,即不同特质的学生应该享有与其特质相适 应的教育机会。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 期,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则成为 教育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教育资源趋于同质化,再加 上现在不少学校施行的集体备课等同质化的教育行为,使得 学生教育趋于同质,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

“就近入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 需求和专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可以 对每一位适龄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档案建设,帮助其找到更 适合的学校和班级,提高入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完善区域化教师交流机制。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日趋完善, 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问题则成了“就近入学”重点关注问题。

教育行政机构可以根据区域师资配备进行适度调动,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出发,关注教师交流 方式。第一,维护教师专业发展权。关注教师的生存样态、 关注教师专业忠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和路径、关注教 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建设等。第二,完善教师交流机制建设。

确保教师乐于交流、安于交流,形成良性的教师交流管理机 制,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科学推动区域每一所学校的 软实力的均衡发展。第三,规范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交 流教师严于职守,克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式工 作状态,优化流动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第四,强化教师的职 业操守。如何管理在职教师参与培训的工作造成教师人力资 源隐形流失问题,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成为培训机构的追逐 对象,相对学校教学而言,培训机构的教学比较随意,甚至 导致课堂教学中“偷工减料”、“补小灶”等不良倾向的发 生,破坏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与管理,人为造成教育不公平。

加大政府的教育支持。“就近入学”政策有效推行不仅 靠学校科学实施,更得益于社会的理解和政府的支持。政府 如何解决“入学难”、“入学贵”等问题则成为新时期施政 的重要课题。政府必须提高教育公信力,提高政府对教育均 衡发展的承诺,关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关注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群众生活的影响,关注教育均衡发展对教育生态的价值。

“就近入学”政策是对政府办学行为的一种规范,但在推进 过程中出现了“就近入学”成为家长必须遵循的规则,而教 育行政部门乃至学校都有教育选择权,而户籍管理行政部门有一定的控制权。无论是生源地域界定,还是择校生进校方 式都是他们决定的,家长只能无条件接受,缺少应有的民主 程序,导致“就近入学”颁布以来,不少家庭为了帮子女选 择理想的学校到学校所在社区购置房产,或者把原有的房产 置换到这一社区。因此,“就近入学”必须强化教育行政部 门对学校的非指导性教育调控,尊重教育选择权,建立各级 学校择校的标准和要求,规范择校行为,确保择校满足学生 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优化教育均衡的发展路径。“就近入学”是学校教育的 均衡发展基点,但是这种教育均衡是否反映了教育均衡发展 的应然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仅仅是一种教育机会的 公平,而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不仅于此,更应当关注教育过 程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这对于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严峻 的挑战。如果学校人浮于事,势必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 教师职业的倦怠,学校教育信度缺失,校长领导力下降,这 必然出现新的不公平,影响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因此,“就 近入学”必须与教育过程的监督和教育结果的科学评价有机 整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质量推进链条,确保以“就近入 学”为基点,以教育质量为保障,以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的 循环教育管理机制,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 是实现办有特色的教育与为学生提供最适合个性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教育的有机结合、近期“治标之法”与中长期“治 本之策”的有机结合、薄弱学校改造与扩大教育总体供给的有机结合、政府外部推动与学校内部系统改革的有机结合等。

“就近入学”政策虽经数年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总是 会出现违背“满足人民需要”的教育现象。因此,欲想进一 步完善“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必须尊重学校历史,尊重现 实的家长需要,尊重学生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和理性教 育判断,循序渐进地推进“就近入学”政策的完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