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劳动节 > 人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释解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释解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来源:劳动节 时间:2019-11-06 07:51:40 点击:

人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释解

人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释解 一、启发式教学是手段 在人文教育中,培养生态审美人的一个目标就在于要培 养一个善于思考和体验的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 学生学”,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与素质教育的旨归不谋而合 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即要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感受并学会思考,敏于发现,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去捕捉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这 当然是离不开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的。学生若要在课堂上产 生联想,接受启发,离不开教师恰当地举例子,化抽象的理 论为形象。比如,李教授在美学课程中给学生讲授弗洛伊德 “力比多”这一概念时,引导同学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一 些想法不可实现的苦恼时,常会写点文章,写作常带给自己 痛苦心灵以快慰感和释放感。这就启发了学生去结合自己的 生活体验来理解理论;
在讲到杜甫《春望》一诗的时候,李 教授叫同学起来谈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时, 就逐步启发大家对审美移情的理解,真正达到如孔子所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第七》)的生态教学境界。俗话说:“授人 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找到了“渔”;

李教授在文学概论课程中讲授“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时妙 语连珠,旁征博引,用了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了文学 消费的独特性;
李教授在讲授影视鉴赏与批评课程时,除了讲授必要的电影理论外,李教授还结合剧情与大家探讨一些 人生话题,增强听者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比如李教授在 引导同学们鉴赏电影《阳光小美女》时,就注重对影片哲理 的启示,注重人性本真性的还原和价值重建,注重对人精神 生态的建设,李教授边放电影边引导大家分析作品情节背后 的“深意”,他还请几位同学起来说说自己参加竞赛或选秀 的经历及感受,然后自然引导大家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同 时也对自己惯常的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进行反 思。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一致认同了李教授对影片的解 读观点:人生中失败总是多于成功。人重要的不是苦苦去追 求成功,而是要与人生和解,对不如意的生活微笑。课后, 同学们都感到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于人生, 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使教学活动“生态艺 术化”。

二、寓教于乐是关键 寓教于乐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语言的生动活 泼、讲课内容的新颖有趣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 受新思想。他们不喜欢老师进行枯燥的说教,更不喜欢教师 “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他们已经具备了独 立思考的能力了。生动活泼且贴近时代生活的鲜活语言能吸 引学生听课,索然无味的教学语言是没有学生喜欢的。这就 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语言的幽默离不开让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课件举例要生动丰 富,贴近学生。比如,李教授在讲授“审美距离说”时顺便 讲到了“情诗”以及情诗和诗歌的衰落,同学们对“情诗” 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李教授结合现代交通的便捷和网络传媒 的发达等现实,讲到了“天涯若比邻”和“距离感的消失”, 讲授过程中,同学们兴致勃勃,不时发出笑声,老师在寓教 于乐中讲清楚了知识点,水到渠成。这就实现了生态教学活 动的趣化和审美化。此外,李教授情绪饱满的授课状态、丰 富的肢体语言、洪亮且抑扬顿挫的声音都是实施课堂生态美 育必不可少的因素。(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良性互动在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教学目标和 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多种媒介在教学中 的功能整合,有效实现了教学的形象化和直观化。但多媒体 教学方式却有着阻碍学生思考的弊端,这一点弊端,只有依 靠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来加以弥补。启发式教学需要多种教 学手段的调动,使学生参与进老师组织的教学互动环节之中, 并在这个环节中感受到求知的自由与和谐。龚丽娟博士认 为:“生态美育追求主体性存在的精神领域的自由和谐,注 重其审美兴趣与审美情感的培养,从而使其具备绿色阅读与 生态艺术实践等生态审美能力。”[4]生态是一个内涵深厚、 外延宽泛的范畴。我们探讨生态其实就是在探讨生命体与环 境的关系。我们探讨生态美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其实就是 在探讨教学主客体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教学活动分形的两个“主体”。

为此,生态美育必须调动好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 学形成充分的“主体间性”,只有尊重这两个主体的教学才 是富有生态性的教学。美学课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有难度,因 为美学理论素有抽象晦涩的特点,美学理论抽象的背后潜含 情感性和价值性。于是,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与审美 情感,李教授用自己拍摄的资源山水、漓江山水、九寨沟风 光的图片在课件上进行对比,给学生呈现了直接的视觉美感, 对美学理论进行感性还原,并以此为契机给学生讲解格式塔 的观点,讲解了格式塔心理学派“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力的 结构”的观点,引起了大家观看和进一步思考的兴趣,这就 将人文教育与美的鉴赏有机结合起来。紧接着,李教授用课 件呈现同学们在“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中“打倒地主黄 世仁”的剧照,让大家观察剧照上每个人的表情,指出人的 情感也具有一种“力的结构”,由于是同学们自己的剧照, 大家也来了兴趣。李教授进而指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主 体情感要与客体寻找一种力量的对应。若主体心里的力与作 品表现出来的力不对应,主体就不会喜欢客体。为了进一步 说明问题,李教授又分别举了迪斯科与京剧“力的结构”, 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年龄的人。这里,我们需要额外指出的 是,李教授授课在选取讲课材料时是独具匠心的,在当今网 络化时代,讲课资料可谓丰富杂糅,随处可取,但李教授没 有选取其它资料,而是使用了自己拍摄的自然风光照片和同学们自己在“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中的剧照,这是很能 结合实际并引起同学们兴趣的。(三)对学生的鼓励任何形 式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的鼓励,适时的鼓励能够拉近师生 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 信心。生态美育在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 热爱学习的兴趣,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教师鼓励 学生,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其次要对 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引导和鼓励。生态性的东西都有一种不 断生成的特质,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如是。李教授对同学回答 的问题,首先给以鼓励,然后具体评说学生的回答与问题的 相关内容,从更深层次上引导学生联想其它知识点,做到触 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 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专业知 识的兴趣。当然,这样的教学范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业 务要求,也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无裨益,最终使师生受 惠。如此,两个“主体”双向对生,��态环进,形成良性 循环,展示出教育生态之和。教学无疑实现了“审美教育天 态艺术化”。

三、培养学生生态素质是旨归 说一千道一万,让学生具备追求“真、善、美”的情感 以及主动追求真善美的态度是培养学生生态素质的旨归和 锁钥。也就是说,具备生态素质的学生能对学习,对美的事 物和情感保持一种永不降温的热情,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会不断展开自己的生态审美人生甚至艺术人生。这其实就是教 会学生去体验并发现人文教育带给人精神的自由和谐美感, 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去“培育个体的生态人格美。”[5]让 学生在求学中认识到人文学科知识超循环发展的路径和规 律。应该说,学生在生态式学习中是要获得一种自由美感, 而且这样的美感是伴随他一生的。本来,“教师的教学活动, 应该不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前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而且是教 会学生认识前人对客观存在认识的自由创造性,从而在这种 认识活动中肯定和占有人的类本质,获得极深沉的自由美 感。”[6]这就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由与快乐,而且是 要越学习越快乐,而不是越学习越觉得索然无味。如此,学 习就是一条通往“存在”的路径,它“无目的而合目的性”, 而非一种世俗功利性活动。而“从人类学来看,美感培养了 人的自由意识和超越意识,这是美感最高价值所在。”[7] 也是我们进行生态美育的最高价值所在。我们认为,培养学 生的这种素质远比单纯让他们记住多少知识点,拿多少“证 书”更为重要。任何事物,都潜含自身内涵深化和质域拓展 的生态序性。“最高的生态序性,表现为良性循环性。”[8] 我们在大学生人文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态美育就是 要培养学生感受并创造真、善、美的能力,因为“审美教育 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发展人、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 的人。”[9]。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朝着循真,求善, 向美,生益的方向有序推进;
我们才能培养身心健康,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完满“生态人”,从而实现生态美育的超 循环。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