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劳动节 > 心脏骤停抢救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心脏骤停抢救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来源:劳动节 时间:2019-10-27 08:03:16 点击: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第1篇:分析心肺复苏指南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搏动,心脏为全身供血的功能因而丧失,引起 各脏器包括心脏本身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医学术语也称为猝死, 多见于冠心病、溺水、电击、雷击、严重创伤、大出血等。常见的发生原因是患 者存在器质性的心脏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长期存在心电 功能异常,患者发生突发性的心率失常,引起心室纤颤,导致心跳骤停。心跳骤 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但此时患者并未生物学死亡,如能及时抢救,仍有复苏的 可能。对心跳骤停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全过程即为心肺复苏,这也是临床医护抢 救治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为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医学管理机构根据多年 的临床经验总结,制定了统—指导对心脏骤停的抢救办法,即心肺复苏指南。心 肺复苏指南已经诞生了50多年,它对心脏骤停的急性复苏操作和护理配合都做出 了严密的、具体的规定,实施一段时间,当有新的更好的办法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以及改善复苏效果时,指南就进行一次更新,大约是5年一更新,用新的更有效 的急救和护理方法代替老的规定。

心肺复苏的关键是立即进行,可有效帮助患者替代心肺功能的抢救措施, 使患者心肺等关键器官能维持最低代谢需求不至坏死。如抢救措施有效,建立并 维持这种有效的人工外循环,直到患者的自主循环功能恢复。因心脏骤停导致身 体各器官得不到必要的血液供应,时间稍长就会导致细胞组织坏死,因此心肺复 苏以尽快帮助患者建立代偿性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为主要思路。由于心跳骤停 昏迷后,舌常后移堵塞气道,因此心肺复苏首先要作的是按压胸部,帮助肺部气 体排出,疏通呼吸道。然后对被抢救者进行人工呼吸,帮助其恢复自主呼吸。同 时通过按压胸部等方式,帮助肺部排气和以外力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个脏器以维 持最低需求,特别是心肺等重要脏器。而心肺复苏指南对整个抢救过程以及每一 步措施都做了明确的细化规定,以提高抢救效率,尽最大可能地帮助患者恢复生 命。下面对复苏护理措施以及心肺复苏指南对这些措施的指导作用做以下综述, 旨在了解心肺复苏指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急救与护理方法 1.1应急准备预备实施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急救的科室应做好各种应急救 治设备的准备,如急救车上要预备好气管插管、除颤、心电图监测仪器等设备, 备有各种应急药品的急救箱。所有的设备、仪器和药品要指定专人管理,专人定期检查,保证能运转良好,使用药品后要及时补充,随时保持应急状态,同时护 士要熟练正确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7]。平时要制定有并能顺利的紧急预案,保证 有心跳骤停报告时能立即启动紧急预案,保证救治措施能及时顺利进行。

1.2病情评估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病情,判断是否属心跳骤停。最新的2010 年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跳骤停做了如下定义:颈动脉搏动消失、循环消失是判断心 脏骤停的特征指标。要求对所有无反应、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的患者均应立即启 动复苏急救,而不是待心电监测后再进行急救,同时寻求其他医务人员协助抢救。

如患者无反应、意识不清及颈动脉搏动消失就应立即进行复苏急救,而不能等其 他特征得到检查后再进行急救,同时也不能离开患者去找医生或取急救器材。

1.3建立人工循环发生心跳骤停后,帮助患者建立人工外部循环是能否救 治患者的关键。最新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对胸部按压的具体部位、频率和力度都 做了明确的细化规定,这是因为有效的按压次数和急救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且 按压后胸廓必须回弹复位,否则影响吸气效果,造成过度通气。急救时,应该将 患者平卧在较结实平整的物体或地上,按压的部位为胸骨的中1/3段与下1/3段的 交界处,有节律地的按压左右心室,促使血液受压注入主动脉和肺动脉,提供心 脏的部分功能,以维持心肺最基本的循环,为心脏自主性节律性的搏动恢复创造 条件。2010版的心肺复苏指南将2005版本的每分钟按压100次改为不得低于100 次,按压的幅度从4~5cm改为不少于5cm,且中间不得停顿。按压时对患者静脉 注射促使心血管兴奋的肾上腺素,剂量为1mg,3~5min重复注射1次。如需电击 除颤,应配合医生将电极分别置于被救者胸骨右缘第2~3肋间和左腋前线4~5肋之 间,电击1次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若1次不成功进行2min心肺复苏后进行1次电 击除颤。恢复心跳后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各指标的变化。

1.4开放气道开始心肺复苏急救时,尽早建立简易辅助呼吸通道对救治效 率有很大的帮助。气管插管都通过呼吸器帮助患者辅助通气,既可部分代替肺功 能,使人体能得到一定的氧气供应,还可以迫使肺在外部作用力下,被动运转。

因此复苏过程中必须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

1.5迅速建立有效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是心跳骤停患者最有效的给药途径, 因为其他给药方式对患者已经作用不大,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是惟一可能将药物送 达指定位置的方式。在胸部按压的帮助下,可以部分替代心脏的功能,将血液送 到急需血液的脏器,同时按压恢复时能把静脉血吸入心脏,因此药物能跟随血液 到达作用器官。离心脏最近的中心静脉给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静脉给药方式应 采用静脉留置针并连接三通的方式,才能既保证及时给药,又利于固定,且操作简便快捷。气管给药也是急救时常采用的一种给药方式,但由于其吸收效果不如 静脉直接给药,因此剂量要求比静脉给药高,—般要求3~5倍以上。

1.6除颤和心电监护在完成以上的急迫操作过程后,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观察是否需要进行除颤操作,心电监护和除颤均不要妨碍胸外按压操作,尽量减 少按压的中断时间。除颤应采用双相波,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已经将除颤方式从 连续3次单相波改为1次双相波。这是因为双相波除颤成功率高,减少了电击的次 数,因此对心肌损伤小,电击次数少也相应增加了胸部按压时间。

1.7保护脑功能大脑功能受到的损伤程度与预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 复苏过程对大脑功能要进行有效保护。急救开始时,应用冰帽对头部降温,降低 脑组织代谢活跃水平,减少脑部氧耗量,保护复苏期得不到足够血液输入容易受 损的脑功能,从而神经受损程度降低,对意识的恢复也有很大的帮助。

1.8分工协作急救人员应分工协作,以现有的人手,尽量做好每一步的急 救复苏措施,做到急救复苏工作中互不干扰,但对每一项急救措施都有人实施和 负责,避免分工不均导致某些急救措施未及时实施。

2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的新变化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与2005年的相比,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主要对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了更新:(1)将除新生儿外的所有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流程从开放气 道(A)、人工呼吸(B)、胸外按压(C)更改为胸外按压(C)、开放气道(A)、人 工呼吸(B),即从A-B-C改为C-A-B,优先进行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与 以前的要求顺序有较大的改变。(2)将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即尽快建 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快速除颤、有效的生命支持、心跳骤 停后的综合处理。

这是因为人们根据临床急救经验发现,对心跳骤停患者最好的生命支持方 式是胸部按压和除颤,而原来实施的开放气道可能耽误胸部按压的时间,失去抢 救患者的宝贵时间。在2005年的指南中,要求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心跳后,再进行胸外按压;
在2010年的指南中进行了修改,不再有“一听二看三 感觉”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颈动脉,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 心脏按压,并与30次按压后,再进行2次通气。这是因为,心跳骤停患者的意识 和呼吸已经不正常,对呼吸的评估既不能取得好的结果,又浪费了宝贵的抢救时 间。3心肺复苏指南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3.1复苏指南对专业急救人员的必要性心肺复苏急救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 都需掌握的技术,因多种严重疾病和突发病情及创伤都可导致心跳骤停,而进行 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须也是惟一手段。因此心肺复苏帮助患者恢复心跳 和呼吸已深入每位医务工作的工作中,对复苏的技术都必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 专业的急救人员和非专业急救人员,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要求差距很大,非专 业急救人员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处理流程,即胸外心脏按压,弱化人工呼吸作用, 呼救等待救援,而专业的急救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每一步救治措施细节。心肺复苏 指南中的每一项规定和指导意见都是临床医护人员多年复苏急救工作的经验总 结,是以无数患者的生命作为代价得出的教训。每一次心肺复苏指南的更新,不 仅仅是简单对现有的心肺复苏操作进行替换,重要的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为心脏 骤停患者提供更规范和更理想的救治方法。新指南将心肺复苏的急救重点放回到 每一项具体的操作上,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通过多年的发展,整个急救 复苏过程已经很完善,所有必需和有效的措施都已经加入进来,对操作细节进行 改进是可行的一项选择。(2)在已规范复苏流程的指导下,临床医护人员对每一 项操作的细节进行了反复学习和改进,逐渐总结出了效果最高、复苏成功率最理 想的操作方法。

3.2对人员的再培训新指南的急救流程已做了较大的变化,需要对所有已 学习过的人员进行再培训,以便他们掌握复苏效果更好的新方法。我们对我院所 有的急救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对新进的急救护理人员,要求其熟悉掌握对 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复苏过程,必须掌握指南规定的护理配合方法,对以前进行 过急救复苏培训的人员,要求其学习新指南中对细节的修改,理解修改的意义, 并进行锻炼,掌握复苏方法。我们的复苏急救培训锻炼包括以下几方面:(1) 掌握每一项具体的急救复苏方法,如胸部按压的方式和要求、气道疏通和维持、 人工呼吸、心电监测、电击除颤的方法和要求、急救药物给药方式和剂量要求。

这些项目均要所有培训者进行全面学习并进行多次模拟锻炼,达到熟练掌握的目 的。(2)组建复苏急救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施救培训锻炼,训练他们根据实 施复苏急救的具体人数,来快速制定合理分工方式的能力。使她们能通过锻炼, 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尽快地投入复苏急救,协调相互的工作,使复苏工作能顺 利有效进行。(3)为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我们将优秀的模拟复苏过程拍摄成光碟, 让学习者对照自己的特点,进行分析。当有复苏急救发生后,让每—位参与者事 后进行回顾分析,剖析自己在急救时的经验、教训,以使他们能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并让其他人员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学习,全面提高所有急救人员的能力。(4) 加强交流与学习,创造条件让相关人员外出交流学习,了解其他人员在工作中的 经验和优点。

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做出了详细全面的指导,是临床参加 急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根据其指导精神,实施中总结出来的有益 复苏经验,也应进行交流学习,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作者:蒋艳(531500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第2篇: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效果 心脏骤停也可称为心博骤停,指的是机体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使得有效排 血终止,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均消失,心脏骤停后会引发 循环骤停,造成呼吸停止,短时间内就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重要器官会出现严 重缺血、缺氧,若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并可导致死亡。有研究表明, 及时给予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预 后。为了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11月 2013年5月诊治的心脏骤停患者83例行心肺复苏治疗和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共入选心脏骤停患者83例,年龄为4285岁,平均年龄(57.1±3.4)岁,其中 男性57例,女性26例。患者均符合心脏骤停的临床诊断标准:突发意识丧失、呼 吸停止、脉搏消失、血压检测不到。病因分析如下:脑血管意外患者37例、颅脑 外伤患者2例、肺栓塞患者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排除患有其他心肺疾病、 肝肾疾病、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血液病的患者。

1.2方法 83例心脏骤停患者均行心肺复苏治疗,参考美国心脏协会2010版国际心肺 复苏指南进行操作,给予患者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实施气管插管、电除颤, 建立快速的静脉输液通道,呼吸机持续给患者供氧,使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 碳酸氢钠、多巴胺等药物。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 及时准备各种急救用品。(2)给予患者有效的病情评估。(3)有效建立人工循环。(4)开展早期气管插管以为患者开放气道。(5)为患者建立有效的给药途 径。(6)对患者开展电击除颤和心电监护。(7)有效保护患者的脑功能。(8) 不同护士间分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患者呼吸道管的管理要由专人负责,定 时清除异物,保证器材可以随时应用。对于输液管路的管理要专人负责,认真开 展查对制度,避免药物的错用和滥用。复苏成功后也要实施有效的心电监护,对 于初期呼吸功能和自主循环不稳定的患者要尤为关注。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都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 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情况及治疗效果 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83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患者48例, 成功率为57.8%。其中11例患者存活1234h后死亡,死于器官功能衰竭患者6例, 死于原发病患者5例。

2.2复苏开始时间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关系 复苏开始时间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即刻复苏患者的 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4min、4~8min、>8min开始复苏患者的成功率;
而<4min 复苏患者的成功率明显高于4~8min、>8min开始复苏患者,且48min开始复苏 患者的成功率亦明显高于>8min开始复苏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的心脏事件持续増 加,很多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心脏骤 停的发生率呈现出了明显的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预后。心脏骤 停发生后往往会造成患者循环骤停,引起呼吸停止。由于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最 为敏感,一般状况下4min就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min就可能引发脑死亡,因 而治疗心脏骤停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改善机体的循环状况。由于心脏骤停患者的 病情危重、进展快、处理难度高且死亡率较高,因而及时抢救、合理护理尤为重 要,可避免或逆转器官功能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研究表明,心肺复苏是治疗心脏骤停的有效方法,而合理的护理措施在 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显着的 应用价值。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务必强调抢救时间的重要性,晚救1min就可能 造成患者死亡。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各种变化,及时给予患者持续的心电 监护、呼吸监护、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护,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率、呼吸、心 律、意识、瞳孔变化状况,以及患者对光的反应情况,详细做好记录,可为治疗 方案制定和修改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可维持患者良好的血 液循环,同时保持中心静脉导管的畅通以确保药物使用到位。通过观察患者有无 局部皮肤颜色和温湿度、尿量的变化,可掌握患者内脏的供血情况。及早使用呼 吸机并保证呼吸通道的通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松开气道,并及时清除患者的 呼吸道异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加强呼吸机管理,根据患者的血气指 标进行参数调整。以上措施有赖于平时对护理人员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加强,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使其牢记抢救开始时间的重要性,要在见到患者的第 一时间就实施救治。在救治过程中要注意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骨折、脏器 损伤等;
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时要注意不要潮气量过大,避免患者的呼气时间不 足,避免气胸;
减少患者肺脏的过度膨胀;
避免患者的喉部压力过大等。

本研究表明,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83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成 功患者48例,成功率为57.8%,11例患者存活1234h死亡,其中死于器官功能衰竭 患者6例、死于继发原发病患者5例。证明心肺复苏是治疗心脏骤停的有效方法, 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依即刻复苏、<4min、4~8min、 >8min的顺序,复苏成功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存活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 上升趋势。即刻复苏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4min、4~8min、>8min患者, <4min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4~8min、>8min患者,4~8min患者的复苏 成功率明显高于>8min患者,说明及早开展心肺复苏和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 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还可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庆梅¥王学东2,张静2,崔英3(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护理部¥C⑶病 房2,心内科3,北京10001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