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劳动节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政府主导模式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政府主导模式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来源:劳动节 时间:2019-10-07 07:55:48 点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政府主导模式的思考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政府主导模式的思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及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 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 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个界定虽然 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我国部分学者仍认为其缺乏具体性。

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 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 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 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传统礼 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大类。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的一切特征,它看不见和摸不着,只能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特 定的群种具体活动传承下来,久而久之即成为历史的重要组 成部分。

(3)实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生产 等活动,是群众实践的产物,并随着这种实践不断推进。

(4)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的环境和种群紧 密联系,特定的环境和种群是其衍生的条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 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完善为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文化是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的重点突破方向。文化 也是地方发展的“精气神”。

重庆市黔江区和奉节县虽然经济基础较差,但文化资源相对丰富,加大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力度是这些地区加 强文化建设的必要路径。

重庆市黔江区非常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探索 加强对民间文艺人才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黔江区在文化传承方式上狠下功夫, 组织编写了地方文化教材,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 民间文艺素质比赛。通过建立桥梁村民族风情展示基地和小 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生态博物馆,实现了对原 生态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发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节也是文 化展示和传承的重要渠道,黔江区举办了中国武陵山民族文 化节、重庆·黔江民族文化周、黔江乡村文化艺术节、武陵 文化广场、展演等文化活动。黔江图书馆馆藏的西双版纳傣 文南传佛教古籍《尖达塔度》,被列入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 并入选《中国珍贵古籍图集》。

奉节古称“夔州”,从先秦时代至中华民国时期共有近 千位诗词名人在这里留下大量诗篇,被誉为“诗城”;
奉节 有白帝城和水旱八阵等三国时代遗迹,境内永安宫是刘备托 孤的地方;
是川东游击队活动和彭咏梧烈士牺牲的地方;
奉 节有着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 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和浓厚的移民精神;
境 内车车灯、巫舞、薅草锣鼓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奉节县大力推进文旅结合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每年预 计以20%速度递增,2020年和2025年增加值将分别达到35亿 元和95亿元(2013年产值为9.4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预计 每年的发展速度为25%,到2020年和2025年将分别增加17亿 元和52亿元(2013年产值为3.5亿元)。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 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黔江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 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于一体。2014年全面小康社会 实现程度为93.05%,比2013年提高4.89个百分点,比2010年 提高16.6个百分点,2010年至2014年均提高5.04个百分点。

2013年黔江的实现程度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19 个百分点, 位于全市 38 个区县中的第 14 名。

奉节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重庆扶贫对象最多、贫困发 生率最高、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2012年,奉节被 列入“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名单。2014年,奉节县有贫困村185个,贫困户34181 户,124430人。贫困村的数量占比达到全县建制村的一半以 上,贫困户的数量占到全县总人口的12%,脱贫的任务相当 艰巨。根据201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数据显示,奉节县实现程度为77.24%,与重庆和渝东北平均值都存在较大差距。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是黔江立足于本 区实际,富民惠民的重要举措。濯水绿豆粉是市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在其传承地——濯水古镇用石磨推碾绿豆粉的 有20多家,开绿豆粉馆的有10多家,年经营收入达300余万 元;
有1000多名妇女掌握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土家鞋垫的刺绣技术,制作的土家鞋垫远销菲律宾、匈牙利 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帅氏莽号、小南海后坝山歌、濯水后 河戏、南溪号子、土家哭嫁成为景区主演项目。截至2015年, 黔江区有5000余名群众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走向致富 之路,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积极参与者。

3.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 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

但是,群众的精神需求与满足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奉节 县为例,奉节县属于三峡库区,库区的最大资源是“文化”, 但最缺的也是“文化”。

如何繁荣群众文化是一个难题。

非物质文化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非物质文化就是群众自 己的文化,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又以群众自己创造的形 态表现出来。所以,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繁荣群众文化生活非常重要的措施,尤其是要让群众参与其中,发 挥聪明才智。

黔江区采用多种手段加强文化建设,建成民族文化宫、 公共图书馆、黔江书城。规划建立群众文化馆、武陵山大剧 院、综合博物馆等项目。乡镇、村文化建设也积极跟进,建 有街道文化中心3个,乡镇综合文化中心24个;
建有文化广 场27个,村文化活动室218 个;
建成农家书屋218个,乡镇 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 100%。

三、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对比分 析 1.重庆黔江区和奉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 现状 截至2015年,黔江区共有黎水拗岩号子、马喇龙灯习俗、 鲊(渣)海椒传统制作技艺、谢家锣鼓、石鸡坨土陶制作技 艺、黔江鸡杂传统制作技艺等23个市级非遗项目,南溪号子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古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小南海镇板夹溪十三寨为国家级特色村寨。

目前奉节县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11项,包括夔州竹枝歌舞、竹园盬子鸡、夔梳、阴沉木雕刻 工艺、花鼓子、土火纸制作工艺、瞿塘峡船工号子、打牮拨 正、柴氏推灸养生祛病法、夔龙术、斑鸠叶凉粉传统制作技 艺,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导致两地出现差距的政府因素 黔江区和奉节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存 在较大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等 客观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

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具体工作机制等方面来看, 黔江区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奉节县。这种差别明显体现在奉 节县是申报“项目”,而忽略了问题的关键——如何保护和 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黔江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创新工作机制。2010年5月, 黔江区提出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三二一模式”,即建立生态、基 地、舞台三个传承体系;
建立“归口保护”和“定向保护” 两个保护体系;
建立“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两个保护 模式。一年一次总结评比,且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2)完善传承方案。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黔江区拟定了市级非遗项目生态传承基本方案,各乡镇也结 合实际,制定了非遗项目保护规划。马喇镇编印了《马喇号 子》教材;
濯水镇制定了师徒传承实施方案,选定了一批热 爱后河戏的年轻人学习后河戏;
阿蓬江镇实施了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承进校园方案。

(3)建立了传承基地。黔江区在新华中学、民族中学、 职教中心、阿蓬江中学、中塘中心校等建立8个传承基地, 对这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加以落实和传承。

(4)利用舞台剧传承。黔江区大力发展舞台剧,经过 包装打造的南溪号子代表重庆市参加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 遗产展演,南溪号子、铜铃舞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 栏目表演获好评;
民间艺人用莲箫编排的《白虎神鞭赶太阳》, 参加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并获二等奖。

(5)利用广场舞等形式广为传承。群众是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体,黔江区利用广场舞的形式使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大力开展广场舞的传承培训,目前 全区乡镇、街道和城区已组建了38支传承队伍,队员有4000 余人。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政府的职能 文化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传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政府主导仍然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 承的主要模式,因此,政府职能发挥的水平如何关乎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度,甚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 死存亡,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应切实认清自己的文化职能, 担负好文化保护职责。

参考文献:
[1]黄 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J].河南社会 科学,2014,(1). [2]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2016年黔江区人民政府工 作报告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