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劳动节 >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秘密探析] 怎样让语文课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秘密探析] 怎样让语文课

来源:劳动节 时间:2019-10-03 07:56:00 点击: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秘密探析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秘密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010X(2012)11-0024-05 我曾经的理想是做个受孩子喜爱的老师,上让孩子喜欢 的语文课。我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个理想我基本实现了, 所以我急切地把如何受孩子喜欢的秘密和你分享,因为我新 的理想是让每个同行都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所有的秘密都 在一篇孩子的习作中。

小何的“坏习惯” 蔡欣? 谁是小何呢?那就是我们班大名鼎鼎的班主任兼语文 老师——何捷老师呗!小何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不拖课。

你也许会问,老师不拖课,这不是好事吗?可是,对小何而 言,那就不同啦!不信的话,你就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来瞧 一瞧吧。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颐和园》。我们跟着小何一边 “逛”颐和园,一边画游览路线图。“逛”完了颐和园,小 何又开始给我们讲故事。小何肚子里的东西可真不少,像个 百宝箱,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从他两次进颐和园的经历到 慈禧太后的“大清朝要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这种雷人话 语,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都很安静,这次连平时爱插嘴 的星猫都没有说话,可下课铃却不安静,“当当当”地响了 起来,小何像听到集合哨一样,立刻冲出了教室,任凭我们怎么叫,他也不肯回来。

唉,小何要是能拖拖课,那该多好啊! 其实,秘密就是一不拖课。“不拖堂”应成为高效课堂 教学的铁律。

的确如此,执教近二十年,我确实具有这个鲜明的特点。

特别是近十年,不拖课几乎成为我对自己下的铁律。毛主席 说:做一件好事不难,坚持一辈子做好事难上加难。每天下 课,我们班的孩子总是第一个“占据”走廊,每天放学,只 要最后一节是我的课,我们班总是第一个到达校门口,和孩 子拍手告别成了校门口放学时的一道独特风景。就这么“简 单”,但孩子超级喜欢。我心里知道,这“简单”的背后大 有文章,坚持做到节节不拖课绝非儿戏。

一、不拖课得益于“用一生来备课” “用一生来备课”这是于永正、贾志敏等前辈至高无上 的教学信念。为了实现高效课堂,课外你必须付出比旁人更 大的努力;
今生执教语文,你就必须与书为伍,与学习为伴。

语文是包罗万象、四通八达、触类旁通的,教师的信息摄入 量要大,知识面要广,知识组成结构要合理,人生经验要丰 富。只有这样,课堂上你才能举一反三,纵横古今,贯通中 西;
才能从容面对孩童纷繁复杂的情况和天真无邪的言说;

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挡但不置之于千里之外,掩 而不使其窒息沉闷,才能激活、引燃、领航,实现孩童和你 自身的不断进展。而这一切,只能从书中汲取营养,从学习中获得。

我努力践行“用一生来备课”的信念。平日里,我挤时 间阅读。虽然沉浮于凡间,往来于琐事,但我从来不对自己 说“忙”,我知道那是无谓的借口,是慵懒和惰性的遮羞布。

更何况,有哪件事比阅读更具意义呢?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阅 读积累,难道不应该把阅读放在第一位么?幸好,我已经善 于挤时间阅读了:带孩子做操,去食堂的路上,值班站岗, 课间休闲,会议空挡,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 么多时间可以利用,后悔之前的大好光阴白白流失。到具体 备某一节课时,我会设法多渠道采集信息,坐拥大量资料后, 综合,整合,融合,将其消化为己有,尽量能达到轻松谈吐、 信手拈来的自如状态。这样备课后,你会有一种富足感,信 心倍增,你会步履从容地进入课堂。于是,你的课堂就大气 恢弘、左右逢源了:讲《詹天佑》,可告诉孩子后清朝时期 列强凌辱中华的不堪往事,课堂仿佛是民主共和志士的演讲 台;
讲《匆匆》,认识一个奋发不息的青年学者,和他一起 感叹时光飞逝,一同把握须臾,励精图治;
讲《将相和》, 带孩子进入战国风云,探源争鸣百家,将课堂变为少年版“百 家讲坛”;
讲《搭石》,让孩子领略水乡风情,感受乡土气 息,一同分享生活中细小的和谐故事……这样的课堂,不拖 课,真的会让你自己都感到遗憾。

有时一些备课中看似不起眼的信息会让课堂熠熠生辉。

我在备《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事例。不经意间我看到一则关于“一袭”这个量词的解读,得知它限用于 赞美高贵华丽的服饰;
我又得知玛丽·居里实验用的“破棚 子”原来是一个停尸棚的信息,我惊诧了,更被感动了。于 是,课堂上我牢牢抓住前后出现的这两个反差巨大的词汇, 陪同孩子深入浅出地一同感受居里夫人那种超越时空,跨越 永恒的美丽。下课铃声响后许久,孩子们还不能从感悟体味 中回神。我知道,这样的课堂得益于“用一生去备课”。

二、不拖课依赖于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很多同行平时上课不够注重科学设计,因此课堂低效, 拖堂也成了常态。我们常常观摩到这样的现状:一篇文章语 言训练点多如牛毛,教师敬奉“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每 遇到一个训练点就紧抓不放,也不管是不是本学段的要求, 不管曾经是否训练过,不管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不讲誓不罢 休。我们还常常听闻这样的埋怨:一篇课文四五个课时还未 能上完。且允许我排除您是如王国维、马寅初、陈独秀、沈 从文、熊十力类的奇才大贤能不用讲稿口若悬河三天不绝, 且允许我猜度您在课堂上任意拓展游离,把名篇佳作教得七 零八落毫无章法可言。

没有设计,必然脚踩西瓜皮,必然低效。我的课堂奉行 余文森教授“先学后教”理念中的三不教:孩子懂的不教;

孩子能自学后懂的不教,教了孩子也不会的不教。同时,我 坚持进行着这样的试验:长文短教,尽可能在一课时内完成 课文教学任务,我称之为“清者自轻”,即为“看清楚教材,吃透文本,必然能举重若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北 京的春节》《老人与海鸥》《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些经 典长文,我都实现了短教,案例设计都被核心期刊发表。

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人教版小语六上第15课。

这篇文章被誉为有史以来关于环境保护的最为动人的演说。

文章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向我们展示 了人类与大地、与自然中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印第安人热爱 土地、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的真挚情感。对于孩子而言,本 文是他们和“演说辞”这种文体的首次接触,特别需要教师 引导其梳理清楚文脉,了解此类文体特色,以达到读写结合、 相互促进的学习目标。

(一)导入:读课题,感受“城与人” 1.师介绍“西雅图”的由来,引出此文的文体类型—— 演说辞,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课题,关注课题中的“神圣”一词。

(二)感知:识文体,分清“演与说” 1.师介绍演说辞的文体特点。“演”带有“展示”的意 思,“说”带有“告知”的意思。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再次通读全文,看看西雅图酋长最想要“告知”大家的信息? 2.教师介绍本课的重复写法,引导发现使用重复手法表 达的关键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齐读“展示”美丽西雅图的1~4自然段,了解西雅图 原始风光。(三)品味:赏片段,咀嚼“文与意” 1引读第5自然段。

2.寻找该段中所叙述的,这片神圣土地上最为珍贵的河 水。

3.品味“善待”一词。

4.归纳学法:找“最珍贵的部分”,品最重要的词汇, 读文加深体会。

5.举一反三,要求学生自学6~8段,汇报学习成果。

(四)升华:谈感悟,着眼“今与后” 1.教师提出此篇演说辞的又一特色——警示的作用,以 此引导学生学习9~11自然段。

2.师生谈话:西雅图酋长向我们发出了哪些警示,这些 警示有没有变成现实呢? 3.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环保见闻,谈对这些“警示”的理 解。

4.师生共同发出环保宣言。

三、不拖课仰仗于对儿童特点的准确把握 我花了近二十年在第一线和孩子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 深入、全面、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终于我摸清了一些门道:
各个不同年级孩子的喜好,当下孩童间秘密流行的玩意儿;

各个不同年龄层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现状;
孩童的流行语、 热门游戏;
男女生交往中的磕磕绊绊、心结顾虑;
小团体中 领导人和团队成员交往相处;
留守儿童的心理透视;
各气质类型儿童的教育、提升、辅助、疏导;
外出活动的组织引领 ……不敢往下罗列,恐您阅读疲劳。总之,关乎儿童的,我 都有兴趣了解。

也就是这样,我的课特别受孩子欢迎,因为我讲的是“儿 童语”;
我的作文设计特别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我设计的 是原汁原味的童话;
我给孩子的批语评价特别人心入耳,因 为我说孩子听得懂听得进的心里话。

我想以一个孩子的习作来说明,更有说服力。

“叶圣陶先生”来我班 张嘉奇 号外,号外!“叶圣陶先生”竟然来我们班上何捷老师 的语文课!不过这位“叶老先生”其貌不扬,身高只有1.39 米。怎么回事呢?哈哈,这个“叶老先生”是安童扮演的“盗 版货”。

只见安童躺在代替小船的课桌上,按照课文中说的那样, 全身紧贴在“小船”上。可是这时“叶老先生”做了个愚蠢 的动作,他太激动了,冲着何老师做了个“耶”的手势。何 老师伤心地说:“你的这两根手指恐怕要受累啦!”原来, 这个举动在课本的“剧情”中是严重被反对的,因为当时“叶 老先生”所在的洞极矮,四周都是好像要向他压来的巨石, 他一伸手,手指会折断的,所以错了。不过,我们都对孔隙 的特点更加感兴趣,记忆也更深刻了。

继续演吧。工人开始拉系在小船上的绳子,慢慢地,小船来到了课文中所说的有岩石挤压的场景了。这时,“巨石 七人组”也闪亮登场,他们是何老师请来的扮演向“叶老先 生”挤压的岩石的同学。同学们伸出手臂,紧紧贴近“叶老 先生”的身体,只差一两厘米。其中一块岩石差一点就压到 “叶老先生”身上,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孔隙低矮窄小的 特点。这节课上得惊心动魄! 就这样,“叶圣陶先生”亲自带着我们游览了金华的双 龙洞,感谢何捷老师这个导演,更加感谢所有演职人员。我 想,要是每节语文课都这样上,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语文。

大家想想,这样一节“惊心动魄”的语文课,谁愿意准 时下课?但是下课铃响必须下课,这就是我对儿童心理的把 握:要在他们兴致高涨时结束,他们才能期待下次的相会! 语文教学是延续性很强的工程,我们要有持久的设计,要做 百年树人的工程,就要注重儿童的心理效应,把课上到孩子 心里。

四、不拖课借助于言语表达的自觉训练 借讲学机会请教王松舟老师:您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教 学语言,使您的发音那么有吸引力?王老师说他坚持练习气 功,上课时每每调动丹田之气来说话,使得课堂语言随着文 意不同而产生变化:激情澎湃时言说有震撼力,热情洋溢时 表达有雄厚的阳刚之力,亲切温柔时有平和舒缓的亲和力。

原来王老师也在自觉训练。我不由联想起大师于永正,不也 是将自己喜爱的京剧表演融入课堂,在《梅兰芳》一课中指导孩子读文时注重眼神的跟踪,要有神,多么经典;
虞大明 老师讲授《刷子李》也借助了相声的语言技巧,介绍刷子李 的高超技艺,让孩子如同在天桥下听老艺人摇头晃脑地细细 说道……我领悟到:要想让孩子喜欢你的课堂,教师的语言 必须有感染力! 我酷爱听评书,小时候伴随一架收音机,享受了诸多经 典:《杨家将》《薛刚反唐》《包公案》《岳飞传》《隋唐 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小时候我就喜欢模仿单 田芳、田连元等评书表演艺术家的风格说话,突然间我发觉 可以在重温旧梦的同时锤炼语言——听评书,学习评书语言 技巧。就这样,每天清晨的第一功课就成了听评书,听新闻 联播,一边听一边模仿。现在的评书已经能下载收听,可以 重复回放,这就给我的学习模仿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得我的 语言表达水平突飞猛进。很多教师听我讲课都感觉有评书的 味道,入耳,顺耳,醒目,舒坦,有张力,有吸引力。孩子 更是被这种特殊的,极具个性的,有感染力的语言所征服。

孩子们听课时脸上挂着笑,两眼不离我身,伴随着我的讲述 时而欢喜时而紧张,时而闭目享受,时而瞠目惊叹。我知道, 这样的课堂已经使孩子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他们喜欢 语文课,就像我听评书一样,不舍得关机!我还有杀手锏呢。

旧时的评书表演艺术家都在茶馆酒舍中现场说书,观众的上 座率就是他们的生活。于是,在每一章节结束时,他们都留 个扣,“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就这样让听众跑不了,场场守候。我的课堂临结束时也要留个扣,让孩子延 续学习。当“可恨”的下课铃声响起,我常常精心设计结语, 这如同惊堂木一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后 甩袖离去,任凭台下呼声一片也不返场。这既是我的“伎俩”, 亦是让孩子喜爱语文课的“伎俩”。以全国获奖课《匆匆》 为例,课末,我留了个质疑的“扣子”:
师: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 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对话也好, 倾听也好,思考也罢,你觉得读得越是深入,品读文章的落 脚点应该在哪? 生:应该是思考。

师:请在临下课前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

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师:各种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讨论吧。同时还可尝试以 下几个练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搜集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3.按照课文后的第3 题要求写几句话。孩子们,下课。

著名特级教师黄国才老师评价说:《教育规划纲要》明 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 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 环境”,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实践?在何 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以行动做了很好的回答:即带着问题走 进课堂;
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又产生新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广泛阅读、积极 思索……学习已然成为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应该是教育的 理想愿景。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显得稚嫩,今天十一二 岁的少年自然难以读懂《匆匆》、更难以读懂朱自清和那个 时代,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思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长 是一个慢而长的过程,只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坚持不懈地朝 着理想目标前进,便是成功,便是胜利。以上的评价,我常 常以之自勉和自省。

五、不拖课还借助于突发情况的理智处理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高效课堂既要关注全体,也要照顾 个体,但必须以全局为重。我知道在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处理 上,非常考量教师的应变技巧和教学机智。其实我认为,这 机智也好,方法也罢,背后的实质是师爱,师德,师能,更 是教师为人处世的原则之反映。

不少教师将课堂的低效归结于孩子出的意外:小鸟做客, 噪音干扰,突发事件,纪律整顿……鸡毛蒜皮的事都能让教 师停课处理。在不知不觉的说教中,时间滑过,下课铃声响 起。此时,教师仿佛才记起自己的任务未完成,于是拖堂教 学。窗外喧闹一片,欢声笑语,人影攒动,可此时却毫不影响教师拖堂的决心,一如既往,讲完为止。这时候,谁能听 得进呢?无效!其实,早有许多教师撰文记录自己如何处理 这些意外,将其转化为教学新资源,抱怨者可能有点孤陋寡 闻。

对于突发事件,我有自己的处理原则:其一,能用眼神 提醒的就不开口,以免影响大家学习。其二,实在需要个别 提醒的,可以提示他下课后到办公室聊聊,不打断全体的学 习。其三,不得不停下课来处理的,索性结合自己的班主任 身份,随即做好结合具体事件的育人工作。另寻其他时间完 整执教语文。课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虽然你是集体一员, 但你也没有权利影响大家的学习,所以,除了自律外,应该 知道“履霜坚冰至”的道理,在我的眼神、言语提醒后能回 归课堂,我不会因小失大。课改至今,许多教师已经不敢提 “惩戒教育”,但我以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完整 的教育,关键在于惩戒的形式和强度。孩子小时候不知道敬 畏课堂,尊重规矩,无益于长成为公民后适应社会。关键在 于第三点。看似一节课损失了,但是我和孩子们事先约好:
如果占用语文课,必另寻时间补偿。师生之间有协议,大家 能接受,孩子不希望别的课被占用,故而学习时格外认真。

高效出自专注力。这三点,我称之为理智,因为师生之间事 先有协议,有默契,能理性应对处理突发事件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